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我校地理学科的“差生”与其他学科的“差生”相比,他们共同的特点是: 他们的学习态度都不端正,是学习过程的旁观者,甚至是逃兵。我们知道,学习过程是由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和反馈环节第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对于一般初中学生来讲,定向环节都存在着随意性。至于“差生”,他们的随意性就  相似文献   

2.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升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是初中阶段的后进生.是教师眼中的差生。父母心中“不争气”的孩子。由于初中迫于升学的压力,这些学生被边缘化了。他们自信心受挫,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于是纪律观念淡化。小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渐渐地丢失了,对教师也不那么尊重了。不少学生成了迷失的羔羊。因此,他们更需要教师帮助、开导,家长的温暖,社会的关爱,使其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为此。我校对一年级新生进行以行为为导向的“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教育和理想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结合我校的实际谈谈“敬畏之心”教育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3.
面向全体关心差生河南许昌市文化街小学王国凤张性培面向全体学生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差生,努力转化差生,首先要爱护差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了追求升学率而把他们当作包袱甩掉。近年来,我校对如何转变“差生”的问题取得了共识。教师在“培优补差”经验交流会上,互相学...  相似文献   

4.
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及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学校环境对学生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在思想道德、组织纪律、学习成绩方面比不上同龄人,于是有些教师就给他们戴上了“差生”的帽子,认为他们是“朽木不可雕也”,放弃教育。其实这些“差生”,只是在学习这方而落后,而且上小学的孩子正处于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陈娟华 《考试周刊》2012,(94):71-7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更为灵活。一些学生跟不上节奏,接受较慢,变为“差生”。平时在办公室里总见到一些老师把那些所谓的“差生”批评一通。而那些挨批评的学生学习就更加没信心,成绩更差,形成了恶性循环。事实上这些成绩落后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信任、帮助和支持,教师应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多欣赏他们的长处,转化他们,使他们自信地学习。  相似文献   

6.
我校在第二课堂进行“珠算式心算”教学实验,已一年半时间。实践证明:“珠算式心算”有力地促进了差生的转变,提高了差生的计算能力,发展了差生的智力。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分析每个差生,找准差生差的原因。 实验前,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任课教师一起对两个实验班的16名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仔细分析,发现他们学习差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学习兴趣,贪玩、厌学;二是智力差、思维迟钝;三是学习基础差。  相似文献   

7.
一、差生的类型对“差生”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把“学习困难”学生定义为“差生”,如徐芬老师撰文说:“差生称做学习不良学生,这些学生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上有严重困难”;还有一种是把“差生”定义为“学业不良”或“思想落后”的后进学生,即在政治表现和道...  相似文献   

8.
案例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是“绿领巾事件”.“你学习不好,所以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放学的时候,一个小学的学生被领巾的颜色自然分成了两队,一个带红领巾的孩子对另一个带绿领巾的孩子如是说.这是二年前在西安某所小学发生的真实一幕.学校解释说这是激励孩子上进的方法:为学习好、思想品德好的同学发放“红领巾”,让学习差思想道德差的“差生”佩戴“绿领巾”,这样可以激发“差生”向优秀生学习,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也早日戴上“红领巾”.于是学校顿时被分成了“红”“绿”两个阵营.  相似文献   

9.
解决好差生问题,是多年来人们一直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从1990年春至今,我们对本镇43处农村小学的语文差生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调研,由此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的调研结果表明:农村小学语文差生平均占学生总数的15%以上;年级越高,差生越多,问题越突出;差生的基本成分是因基础没打好,逐渐形成障碍积累,学习困难成堆的学生(先天不足的弱智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5‰左右,属于个别情况)。那么,农村小学语文差生到底差在哪里呢?1.朗读能力差。读书或若唱书或似念…  相似文献   

10.
要使小学语文教学获得大面积丰收,就必须重视提高差生的学习质量,尤其是“非智力型”差生的学习质量。所谓“非智力型”差生,即指那些智力较好而成绩不佳的学生。这些学生占差生的比例数颇大,且男生多于女生。那么“非智力型”差生具有哪些特点?其形成的原因如何?又怎样才能促使他们发生转变呢?笔者拟从小语教学的角度,对上述三个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功效。一、“非智力型”差生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1.
转化数学差生的探索与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对数学差生的剖析“学生天生就是爱学习”.当然包括喜欢学习数学.那么为什么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形成相当一部分的数学差生呢?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深思索.据研究表明,数学差生大部分是非智力因素所造成,那么这部分学生成为数学差生的原因可能由于社会环境影响,或者是家庭教育影响,也不能排除由于教师的教育不当,教法失调所造成.或者是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在小学阶段就底气不足,因一部分知识缺欠,能力薄弱跟不上班,在过度紧张的拼搏中步步败退,逐渐失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也成为数学差生.不管是哪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12.
李奉义 《中学文科》2007,(11):150-150
长期以来,学习困难、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再加上不守纪律,就被称为“双差生”。学生一旦被视为“差生”,在教师、同学眼中往往就是“嫌弃儿”的角色,他们在集体里往往不受欢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我校地处边远山区,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中差生占有一定的数量。过去,教师对这些差生抱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或是不分青红皂白训斥一顿,或是冷言冷语地挖苦一番,或者“耐心”地劝导一阵,但到头来,差生的学习成绩还是不见长进。针对这种状况,我广泛地和差生接触,发现他们中有的人是认为自己天生的榆木脑袋,不是学习的料子,就是拼上命也难把学习搞上去;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在学习上下的功夫已经不小了,学习成绩仍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被认定的“差生”是很少的,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如被他提到的一位叫费加的学生“最大的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是对乘法表的迅速遗忘,因此被定位为“差生”。但正是这位“差生”后来成为一名物理专家。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曾被判定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学生,直到他的生物老师发现了他具有植物学方面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描述教师的反应:“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尖上’。”后来巴甫里克进了农学院,成为农艺师。  相似文献   

15.
就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来说,差生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二是“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三是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按照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新课改的教育思想来重新审视,前两类“差生”并不能归属为“差生”,只不过他们的潜力和天赋暂时还没有被发现,可以称之为“假性差生”。  相似文献   

16.
由于知识、智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里,无论哪个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学习数学的“差生”。对于这些“差生”如不及时转化,让他们勉强过关,必将导致恶性循环,给今后教学带来更大的困难。笔者认为,转化差生的根本途径就在于查漏补缺。即使是中、上等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因此,对于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数学复习阶段抓好查漏补缺、转化提高,也是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17.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学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差生”。严重影响了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下面就如何转化“差生”,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谈一点粗浅意见。一、教师对“差生”的尊重和接纳,是促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差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经受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差生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因此,只有对差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转化差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爱生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二、改进教法,加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差生认识前提差、思维能力差,因此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还要加强变式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情况及时得到反馈。讲授速度要适合差生的接受情况,必要时应该放慢镜头。讲课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另外应特别加强直观教学,凡能利用主观教具的应尽量利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差生要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检...  相似文献   

18.
差生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尤其是教育改革的深入,有关差生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所公认的差生是指在学习上不用功,不努力,学习成绩差,不遵守纪律,不尊敬教师和家长的学生,属于“小错不断,大错不犯”一类学生。虽然他们是学生群体中的少数人,但他们的影响却波  相似文献   

19.
王振立 《成才之路》2009,(16):82-82
“学而优则壮”的观念在国人心目中可谓根深蒂固。正是基于此,低分的学生往往被默认为“差生”,他们在学校和家庭被批评包围着,失去自尊,失去自信。而“差生”一旦失去自信,他们的创造性、进取心,也会随之消失,就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差生”。所以,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抓住“差生”的心里,帮他们找回自信心。  相似文献   

20.
在许多学校或班级中,总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成年累月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过着压抑、苦闷、甚至没有自尊的生活。教师们出于职业的道德和责任,常利用休息时间帮他们补课,但不管怎样努力,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他们依然是所谓的“差生”。怎样让这类“学习困难”学生学得轻松些、生活得快乐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