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丽媛 《新闻世界》2010,(11):194-195
"网络暴民"是近几年网络媒体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从虚拟空间的攻击谩骂延伸到现实中的暴力行动,与"网络暴民"相关的负面舆论激起了人们关于虚拟社会、个人隐私以及网络媒体的理论反思,"网络暴民"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包括匿名传播的媒介环境、经济利益的现实驱使、网络监管力度的不足以及虚拟人格和"群体极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娅琼 《新闻世界》2009,(7):135-136
“人肉搜索”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依靠人的力量在网络上形成的信息搜索机制,它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网络暴民”等社会现象。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对人肉搜索机制中的“网络暴民”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关于引导和解决“网络暴民”现象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王龙珺 《新闻世界》2011,(5):117-118
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同样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河北大学车祸案以及"我爸是李刚"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探究其形成的三种机制,探讨网络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琪 《新闻世界》2011,(10):132-134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断构建和拓展网络公共领域的空间,但是网民参与中也容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河北大学飙车案"事件的发生,立刻引起网络的关注,并在事件发生过程中不断制造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哄客"的出现并非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本身的特性使然,这既有网民群体无意识心理的因素,亦有社会的娱乐化这个深层大背景。"犀利哥"事件近期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并将这种影响很快投射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文章结合"犀利哥"事件这一典型案例,从而探析网络"哄客"具有责任意识淡薄、从众性等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网络"哄客"现象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视阈下“网络暴民”成因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由网络事件凸现出来的“网络暴民”现象也成为当前网络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网络暴民”现象的成因,把握“网络暴民”现象的实质,以期找出规避“网络暴民”现象的措施,为净化网络传播环境、建立网络良好秩序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由"网络暴民"现象引发的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信息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大众传播日益发挥强大的正功能,但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近两年来,几个著名的网络事件生发了"网络暴民"现象,对"网络暴民"现象及网络言论自由与保护人格权等问题的探讨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界和法学界的关注.但目前学界对此问题关注的论文多是对现象的原因特征的论述或从法律层面寻求解决办法.本文则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审视,期望通过对媒介本质、作用的认识培养网民以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信息以及建设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从而维护公民与媒介、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探求网络舆论空间健康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发展迅猛,网络流言频发,有恶搞反讽社会现象折射民意型,还有因缺少证据当事人争取舆论支持的"罗生门"型,更多的是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披露迟缓引发质疑猜测造成的多重再加工型流言。转型期社会不同阶层在权益诉求时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而整个社会诚信缺失严重、全民焦虑加剧了流言的滋生和传播。对网络本质认识不清,暴民心态、看客心理毒害网络伦理道德,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迅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主要表现在网民情绪偏激,影响社会心理;网络事件的非理性处理,造成“暴民”数量增加;网络谣言泛滥,危及社会稳定;网络破坏行为增多,危及国家信息安全等方面。本文从疏导网民情绪、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控制、防止网络破坏行为、做好网络风险的预警工作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对网络风险进行监管。  相似文献   

10.
尚杰 《网络传播》2006,(8):88-88
近来,有一个社会流行语叫“网络暴民”,其大致含义,是很多网民在针对社会某一事件做议论时,或幸灾乐祸,或破口大骂,充分展示了其“狰狞”的嘴脸。凡上过网的人,对这些现象,早已经见怪不怪,心知肚明,毋需一一举例赘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微博网民对"药家鑫事件"的评论为研究切入点,实证分析了"仇官"社会心态对我国网民的网络表达的影响。研究发现:"仇官"社会心态容易引爆网民负面情感倾向的网络表达,并通过不断重复的网络表达方式得以强化;但由于网络信息海量,网络话题更换频繁,这种重复表达的比例和规模被稀释从而显得相对有限;但此种现象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却是发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12.
李滢 《新闻世界》2013,(11):113-114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传播在加强受众彼此间联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受众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电子图书也得到快速的发展,笔者以豆瓣网发布的豆瓣阅读器为切入口,结合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群体传播"等理论探究电子图书与社交网络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原因及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依赖网络。网民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网络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于是,在网络上出现了区别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即"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在网络世界迅速传播,甚至流行开来,形成一个特殊的"网络流行语"现象,影响着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然而网络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问题。“网络暴民”成为网络传播中一个新生的词汇,而存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网络暴民”现象,在传播的舆论监督与引导上,带给我们更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孙莉  孙佳乐 《新闻世界》2010,(11):174-175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论述了电子媒介所构筑的媒介情境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此考察在新的媒介情境中网络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指出因网民集聚、人际传播的出现、交往的实现,使得网络促成了"地域"的消失,又因受众个人因素等多重局限,即使是在网络环境中,"知沟"仍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6.
袁刚 《新闻通讯》2013,(12):56-57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和网民参政热情的高涨,“网络问政”逐渐成为政府和网民双重关注的热词。网络问政为网民与党委、政府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也为网民提供诉求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便捷之路。但在问政过程中,题材的收集、受众的选择以及传播方式等互动路径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陈清 《新闻战线》2015,(4):58-59
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这也意味着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运用与一般的新闻语言有所不同,它需要通过生动词汇的描述来带动受众的情感。网络词汇在体育新闻中的运用,可以使体育新闻更加生动活泼,但运用应力求规范。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民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其影响也愈来愈大,而网络语言也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并且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体育新闻媒体也注意到了网络语言这种文化现象,并  相似文献   

18.
强化对重点群体教育与引导。网络舆论的重点群体是网站管理者和有影响力的网民。这些重点群体往往在网络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甚至直接执行部分网络管理权,对于网络谣言的化解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这些人群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伦理和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网络自律意识,切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要社会事件发生时,重点群体特别是公共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议题应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进行客观、深刻的分析和评判,借助这些媒体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来培育健康、成熟的受众心  相似文献   

19.
CNNIC第26次互联网报告表明,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所占比重为30.7%,远高于其他群体。且高校学生是网络使用率最高的群体,是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不能不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以奥斯古德语义空间理论为基础,选取人人网论坛关于"69圣战"的贴文及跟帖进行分析,发现奥斯古德提出的三大意义因子可以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以起到掌握网络舆情动态,预测舆情动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齐晓艳 《新闻世界》2010,(5):177-178
网络社区是互联网中的"社群化"的群体。随着网民在网络社区中的活动越来越频繁,网络社区在互联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利用网络社区中的群体心理特点进行品牌传播活动也为一些企业所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