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汤菁 《新闻世界》2011,(7):156-157
本文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例,回溯特殊的历史时代下,近代文艺报刊从文学走向政论的转变,由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对比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并提出了这类似"公共领域"的报刊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程芸  陶许娟 《新闻世界》2012,(6):170-171
本文试以《申报·自由谈》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条件,将“公共领域”理论引入,探讨《申报·自由谈》在构建公共领域方面的实践。文章以1932年黎烈丈时期的《申报·自由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上的独立和文字的独立,所形成的开放、自由和平等的言论讨论氛围;并且还能时刻保持着对权力机关的批评与批判。可以说,《申报·自由谈》成功构建起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公共领域。虽然,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自由谈》被迫停刊,但这也体现出了副刊在构建公共领域上的局限性,这对我们当前的新闻事业也是有所启示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利用报刊表达自己的思想,报刊成为他们参与公共生活的媒介,也成为公共意见形成的主要阵地。本文选择李大钊主编时期的《晨报》副刊来分析在新文化背景下,现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利用报刊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思想文化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4.
王婷 《新闻世界》2012,(7):201-202
被称作"民国第一写手"的报人、作家张恨水先生,在其从事新闻业的三十年中,不论是主编副刊还是在报纸上连载小说,业绩都被业界视为典范。站在今天的角度,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重新审视张的工作,会发现张在那个时代试图通过报纸的副刊来建构一个知识分子的公共话语空间,其小说里也处处体现着公共空间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文艺副刊,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英美报界有这样一句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出色的文艺副刊,能引起不同层面读者长久的阅读兴趣,能为报纸增光添彩。《解放军报》的"长征"、《人民日报》的"大地"等著名副刊,不仅是一些作家、诗人最初的摇篮,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广大读者的精神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报纸副刊业呈现出的"传媒套娃"①现象,本文以《重庆晚报》为例,从报纸副刊的定位和创新两方面入手,分析《重庆晚报》在报纸副刊同质化的今天如何因地制宜,找到提高报纸副刊影响力的方法,提高报纸副刊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新青年》杂志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公共论坛,在1918年后演变为同人杂志,而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拓展阶段,以平等、开放的办刊理念,广纳稿源。打造名牌栏目,在江南为新文化界构建了一个重要的公共论坛。  相似文献   

8.
张靓 《新闻世界》2012,(7):193-194
本文通过对《大公报》构建公共领域条件的分析,探讨张季鸾是如何站在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立场针砭时弊,批评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从而构建了《大公报》的公共领域的,并且指出了《大公报》构建公共领域的经验给现代传媒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燕 《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概念化,并指出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么微博能否成为公共领域重构的一个契机呢?本文阐释了公共领域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对微博特征的分析,探讨微博如何重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0.
张湾 《新闻世界》2011,(10):148-149
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一直和报纸休戚相关。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因其所处战争环境,公共领域开始建设发展,这时期《大公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胡政之的"文人论政"思想一直推动着《大公报》的发展,使之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人从大众传媒的视角,在公共领域的框架内对《新青年》进行考察,探讨集结在《新青年》旗下的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通过这份刊物在当时构建起一个从文学到政治的公共领域,他们又是用何种公众舆论来充实这个公共领域的。正是这样的公共领域的构建及其影响,使得《新青年》充分发挥了报刊的社会动员作用,在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2.
王莹 《新闻世界》2014,(7):128-129
《钱江晚报》副刊"晚潮"于1987年随《钱江晚报》共同创办。自创办之日起,"晚潮"就是文学青年寄寓梦想的园地,记载着普通人在历史大潮中的命运。本文对"晚潮"的办刊思想进行解读,以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的副刊内容为具体研究对象,从选题策划和内容两方面具体分析其特色。  相似文献   

13.
肖玉清 《新闻世界》2011,(10):68-69
《成都日报》的副刊"天下成都",自创刊以来,因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地方特色而深受读者喜爱。本文以"天下成都"为例,就副刊文体写作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摘     
《黑龙江档案》2010,(2):101-101
张锐在2009年第5期《档案学研究》发表的《公共档案馆职能拓展的"过程逻辑范式"及要义分析》中指出:档案工作的深入发展,要求公共档案馆强化信息服务能力,拓展公共服务职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支撑。从"过程逻辑范式"上分析,公共档案馆职能拓展主要有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15.
余玉 《编辑之友》2015,(3):104-108
五四时期我国报纸副刊实现了从消遣性向公共性转型,为我国报纸副刊奠定了光荣传统,对副刊良性发展影响深远.五四副刊在形式上通过公共栏目设置、开展平等对话、进行公开争鸣和开展民意征询等方式,为五四知识分子构筑“公共话语空间”;同时,在内容上通过加强公共议题讨论和私人话题公共化处理等方法凸显副刊公共性.五四时期副刊公共性也有其历史局限生,即副刊构建的“公共空间”很不完善、学理与趣味之间失衡以及副刊“半公共性”与“伪公共性”出现,销蚀了“公共论坛”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许莹莹 《新闻爱好者》2010,(11):117-118
副刊,是我国报纸的传统特色,它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新闻纸,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强化了报纸传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上世纪20年代,以北京《晨报》"副镌"为代表的副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名噪一时。  相似文献   

17.
陈小康 《新闻世界》2011,(5):150-151
近代报刊的诞生,为建构报刊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性。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期间,通过设立"信箱"栏目,就社会民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实现了近代报刊建构公共领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著名报人、作家萧乾先生曾说:“以刊登创作为主的文学副刊,是中国在世界新闻史上一个独有的特色。”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的报纸副刊对文学史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说起《新民晚报》,人们自然会想起《夜光杯》;提起《花地》,人们自然会想起《羊城晚报》。一张报纸和它创办的文学副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天津日报》的文学副刊《文艺百家》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富有地域性和鲜明风格的文学副刊为这些地域性的报纸获得了全国性的影响。党报文艺副刊是党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体现党报质量与声誉的重要方面。目前,报业竞争十分激烈,…  相似文献   

19.
论微博公共领域中公共精神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由于其准入门槛低、言论相对自由,以及去中心化、个人化、社会互动等特点而广受推崇,由此被认为成功地构建了"公共领域"。公共精神作为公共领域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平等、独立、自由精神的缺失,使微博虽然在形式上具备成为理想公共领域的外在条件,却仍存在许多现实阻力。  相似文献   

20.
安樱  王树凯 《新闻世界》2010,(6):105-106
作为19世纪30年代著名的商业性大报的女性副刊,《妇女园地》在当时国共斗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成为一份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女性报刊,不论是主持人的身份,还是报刊热议的内容,都使该副刊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