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80后怀旧”日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章将通过研究80后的集体怀旧,分析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中“80后怀旧”的呈现方式,解魅“80后怀旧”现象的规律和特征.文章认为,80后的怀旧,是该主体进行的对童年记忆重塑和再造的想象,是80后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而“80后怀旧”现象,在80后童年与现实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是媒体与新技术驱动、怀旧主体与消费主义商业营销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马明新 《新闻世界》2012,(8):278-280
“80后”一词开始用于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后来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涵盖了整个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后,如今悄然步入而立之年,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本文就媒体中“80后”怀旧现象做了简单介绍,并对此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这种怀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冯琼莹 《新闻世界》2013,(1):162-163
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围绕该理论中“风格、抵抗、收编”这三个关键词对“80后”的怀旧文化进行了风格解读、抵抗分析及收编命运的阐述,试图探究“80后”怀旧文化背后的原因与意义,并对其收编命运作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4.
80后心中的动画经典,一代人永远的童年记忆本刊讯(记者韩阳)近年来,在80后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怀旧风潮。作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很多过往的东西都成为80后追忆的对象,尤其是伴随他们成长、曾经风靡一时的经典动画片,比如说《巴巴爸爸》《鼹鼠的故事》《蓝精灵》等等。顺应这股怀旧风潮,最近几年很多出版社都推出了这些经典动画的图书版本。其中  相似文献   

5.
怀旧源于现实的缺憾,于是渴望重返过去以寻找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它是一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始终对过去这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敞开怀抱.当代中国的怀旧,呈现的不是一种统一的姿态,因怀旧主体和语境不断发生变化而形态各异.80后出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其怀旧行为却发生于消费与时尚共同协作的市场经济时代,同时也是以全球化时代的互联网等新媒体为介质大量生产和传播的新语境.  相似文献   

6.
一、从重返“80年代文学”到重返“80年代电影”
  把80年代作为某种精神故乡,重返故乡以表达怀念,始于作家、学者的个人回忆,如张旭东的《重访八十年代》(《读书》,1998年第2期)、韩少功的《反思八十年代》(《天涯》杂志访谈录,1999)等。90年代末以来,这种零星的个人回忆首先在市场上被转化为一种怀旧消费,80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服饰搭配以复古风的时尚姿态被再度消费,人们在橱窗里又看到二八大杠自行车、梅花牌运动衫、海魂衫、白球鞋、印有喜字的搪瓷杯、塑料凉鞋等80年代的标志性物品;近几年来这股怀旧风潮又叠加上了80后的怀旧记忆,80年代刚出生的他们如今也陆续步入而立之年,大批80年代的玩具、动画片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里:前者强调历史记忆,后者回顾童年经验,不同的经验建构在市场上被接受为同样的怀旧消费。同时,文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较为集中的“重返80年代”的研究现象:程光炜、李杨在《当代作家评论》(2005)开设了“重访80年代”专栏,借助知识考古学重新建构和考量“80年代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之间或承接或断裂的关系,程光炜出版了《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一书;另一边,在文化类图书中也催生了大量以80年代为主题的访谈、回忆录、散文集,如《八十年代访谈录》(%建英,2006)、《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甘阳,2006)、《闪开,让我歌颂八十年代》(张立宪,2008)、《八十年代中学生》(任曙林,2011)、《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新周刊,2014)等。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的中国文化圈里,“新怀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热点词.之所以它能够成为热点,是因为怀旧热潮的兴发者和关注者们在当前的文学艺术领域之内,占据了相对重要的位置.话语权的掌握和传播能力的具备,是一个文化热点的产生不得不具备的必要条件.新世纪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下简称为“80”前后)出生的一批作家逐渐成长起来,他们的创作日趋成熟使得他们成为文学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一批作家当中,就出现了一群以“新怀旧”小说为代表作品的畅销书作者,如辛夷坞、桐华、九夜茴、顾漫等.  相似文献   

8.
曾虹 《声屏世界》2007,(5):48-49
现在很多电台,从国家电台到地区电台,都设置了怀旧音乐节目,比如中央电台的音乐之声有“世纪音乐盒”,天津电台有“老歌听不完”,楚天音乐台有“恋旧品味”,沈阳音乐台有“流行经典”、“流金岁月”,江西电台有“时光流转”、“真情岁月”,南昌地区性电台“青山湖之声”有“留声地带”等都打着“怀旧重温”的标志,“怀旧音乐”已经构成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TFBOYS偶像团体“十年之约”演唱会为例,展开对粉丝怀旧的研究。首先,指出粉丝怀旧连接了特定媒介世代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粉丝怀旧与粉丝生命史具备双重关联;其次,探讨多重面向的粉丝怀旧模式及怀旧实践,指出粉丝怀旧与记忆、生命、身份、媒介、仪式、情感等因素息息相关;再次,揭示粉丝怀旧如何被制造和扩大,资本在粉丝经济驱动下参与了怀旧制造,数字平台成为怀旧情感的扩大器。研究认为:作为特定的媒介世代的粉丝怀旧,事实上充当了粉丝代际寄托情感、标识身份、区别群体的“情感支架”。本文期待藉由对粉丝怀旧现象的剖析,更深刻地认知理解粉丝生命史及情感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青年似乎成了媒体眼中的麻烦制造者,许多冠以“80后”或“90后”标题的文章要么对当代青年冷嘲热讽,要么在对比和怀旧中感叹“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学者尖锐地提出:现在只有青春文化,青年文化业已消失了。“青春”与“青年”(14-28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前者强调的只是生命周期和年龄的自然状态,而后者却常常暗示着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1.
邵逸夫已过百岁高龄,大名广播四海,"90后"应该熟悉校中的"邵逸夫教学楼","70后"和"80后"则是看着TVB剧集长大,怀旧一族更对邵氏电影青睐有加。邵逸夫的成就当然不仅限于电影,但邵氏家族却是中国经营电影产业最久的私有企业。邵氏兄弟四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2014)》发布,报告称50后是怀旧、闲暇却不优越的一代;60后是优越却不安逸的“现实一代”;70后是现实进取的“中坚一代”;80后是保守分化的“重商一代”;90后是轻松乐观的“社交一代”。如此划分,引来了一番争议,《新京报》刊发评论称,给各个年龄层人群贴标签,抹杀了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徒具新闻学的意义,而无社会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闫静 《北京档案》2023,(7):7-11
后全球化时代,身份认同逐渐成为个体和集体诉求的新焦点。后全球化下的怀旧情愫及衍生的“乡愁话语”变得更加抽象,着重于“对自己过去的体认”和“对传统流逝的忧患和反思”。以数字档案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日益成为进入乡愁的重要入口,承担着寻求社会群体感、传统感、身份感和归属感等怀旧情愫的重担。但与此同时,档案在“乡愁话语”中生产身份认同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生产隔阂,值得学界进一步审思。  相似文献   

14.
近期,日本国家级广播电视机构——日本放送协会(简称“NHK”)利用其档案馆馆藏的旧时电视节目和新闻片建立了怀旧疗法图书馆,帮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怀旧疗法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巴特勒的一篇论文,论文阐述了怀旧疗法的临床重要性以及人在老年阶段回顾人生的积极心理作用。事实上,怀旧疗法属于一种心理治疗,用于安抚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和其他形式的认知和神经病学疾病,被美国心理协会定义为“对生命历史的利用”。  相似文献   

15.
"80后"自话自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80后”图书策划 人):“80后”这个概念 是和“青少年”或者“老年”等差 不多的一个概念,足按出生年份划 分的,没有必要讨论这是不是一个 科学的文学概念,但文学绝对不是 按照年代来划分的。“80后”的概 念一出现,就是一个商业炒作的标 签,所以好多人以为“80后”是“肮 脏”的。商业炒作是媒体和出版社 的一种变相的宣传手段,没有“80 后”这个概念,他们还是一样会用 别的概念炒作。尽管“80后”自身 无所谓“肮脏”不“肮脏”,但商业 炒作和负面宣传已经给“80后”带 来不良声誉。 “80后”厌恶“80后”的某些 现象,或者厌恶“80后”这个概念, 这又是“80后”自身的问题。于是 我们在拒绝商业炒作的同时也是 在对自己的反思和否定,但我们已 经无法面对媒体说我们不是“80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写作》2006,(8):30-30
人们都说喜欢怀旧,我也如是。怀旧的涵义之一,是缅怀前人为了创造关好生活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事迹,给人激励和鼓舞。  相似文献   

17.
2014年8月,由张一白执导的影片《匆匆那年》热映,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引发"集体回忆青春"的热潮。在这股怀旧大潮中,80后群体处于中心地位。《匆匆那年》原著作者九夜茴也是80后群体的一员,可以说,《匆匆那年》是80后青春岁月的真实写照。国产片中,反映新世纪前后青年个体体验的影片代表作,可以追溯到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及2014年上半年的《同桌的你》,这些影片摆脱了"中  相似文献   

18.
自《我们,我们——80后 的盛宴》出版以来, “80后”的作品选集日见其多。但 何谓“80后”?这是一个很不确定 而显得宽泛模糊的概念。从文学 的角度来看,“80后”应当是出生 在1980年以后的文学青年的集合 体。但并非所有的出生于1980年 以后的文学青年都承认自己是 “80后”,何况一向被称作“80 后”的代表人物最近也纷纷倒 戈,要退出这个群体。这是一个很 有趣的现象。如果说“80后”的出 现不是文学现象,而是文化现象, 那么“80后”纷纷拒绝“80后”这 个“肮脏的标签”,倒是发生在 “80后”内部的一个文学现象,如 同“80后”内部出现偶像派、实力 派之争一样同属文学现象。这两 个文学现象,是“80后”群体发育 到一定阶段后的重新整合,这也  相似文献   

19.
今年5月,三位“80后”写手推出一套号称“告别80后”的文 丛,公开表示要撕掉“80后”这一标签,还原少年作家的文学本 色。自此,轰轰烈烈地告别“80后”的活动进入公众视听,数十 位知名“80后”写手集体签名要告别“80后”这个群体。 针对“80后”写作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发展,本刊 今年第一期采访过文学评论家白烨,发表了一组文章进行过讨 论,而这次的“告别”宣言究竟意味着“80后”的集体告别还是 又一次商业炒作?本刊再次走访白烨请他对此发表看法,并发 表眉睫的文章及“80后”作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赵强 《出版参考》2007,(4X):10-10
如今要想探究谁是第一个喊出“80后”词汇的人恐怕还有些枉然,这个词汇的始作佣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80后”如今成全了包装“80后”作家的某些出版社、某些书商、制造“80后”花边新闻、八卦新闻的某些报刊、网站。他们一是利用社会经验近乎稀少的“80后”作家的作品狠狠地赚了一把,二是利用“80后”的轻率和狂妄所产生的一些新闻,或多或少地霸占了读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