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给广西-东盟电视国际频道合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动力。在这一背景下,广西与东盟各国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展开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合作也面临着政治、传媒制度、文化、语言文字、模式机制、人才及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广西—东盟电视国际频道是广西甚至是中国对东盟地区乃至中国对世界传播的一个窗口,创新合作模式,建立合作机制,开设特色栏目,建设人才队伍,加强技术交流成为当下双方合作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骋  陈然 《传媒观察》2011,(11):26-27
广西卫视因其具有地缘性和跨国覆盖的优势,承担着面向东盟对外新闻报道的重任。广西卫视面向东盟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一种力图超越不同文化差异与障碍的跨文化传播。广西卫视的中国——东盟新闻报道路径分析自2006年年底以来,广西卫视的播出频道定位为"东盟的、民族的、时尚的",全面强化广西卫  相似文献   

3.
丁骋  陈然 《新闻通讯》2011,(11):26-27
广西卫视因其具有地缘性和跨国覆盖的优势.承担着面向东盟对外新闻报道的重任。广西卫视面向东盟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一种力图超越不同文化差异与障碍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在国际上越来越被人们关注,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播依赖的基础,中国向东盟地区传播汉语言是一种文化交流,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国向东盟进行汉语言传播策略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文化软实力,从而进一步加强自身硬实力.在当前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向东盟地区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将有助于产品推广,经济合作.文化体系的建立是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手段,文化产品的输出、从语言传播方面入手是则加快文化体系建设的捷径.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传播理论由来已久,爱德华·霍尔被认为是系统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第一人”,后续相关学者对于跨文化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拓展研究,当下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跨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认知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准确阐释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架构便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要素。此前阐释大多局限于跨文化传播这一单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极少能够将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建构系统阐述,因此本文从文化属性、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以及跨文化传播四个板块对于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认为文化属性是产生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文化差异是由文化属性决定的,具有必然性;文化认同则是愈合差异,建构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展了跨文化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6.
老挝作为东盟的资源优势国,在开展面向东盟地区的对外传播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国青年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综合25位老挝青年的访谈内容,从老挝青年的媒体使用情况及其互联网数字依附现象、接触中国文化的语言和媒介障碍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在老挝青年群体中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考察数字依附在国际传播中的效用。  相似文献   

7.
为积极配合我周边外交战略、大力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和提升中国对东盟地区广播电视外宣的影响力、吸引力,增进东盟和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与认识,充分发挥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特别是在北部湾经济合作中的独特作用,广西对外广播于2009年10月23日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同打造的"北部湾之声"正式开播,成为中国唯一的区域性国际广播频率.  相似文献   

8.
传播能力是衡量媒体影响力水平的尺度。本文对广西媒体对东盟信息传播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提出了传播能力的评估要素,对近年广西媒体对东盟的信息传播能力现状运用传播平台、传播团队、传播内容、受众资源等具体指标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传播能力是衡量媒体影响力水平的尺度。本文对广西媒体对东盟信息传播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提出了传播能力的评估要素,对近年广西媒体对东盟的信息传播能力现状运用传播平台、传播团队、传播内容、受众资源等具体指标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庄严 《出版广角》2016,(13):40-42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广西各级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将直接影响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效果。本文描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媒体对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传播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颖婷 《视听》2023,(4):121-124
作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推动者、深度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广西积极推动中国—东盟交流对话。对于在区位和地缘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广西主流媒体来说,面向东盟国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传递好中国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广西日报传媒集团通过版权合作模式、青年对话探讨模式,以及文化节目“出海”的形式,在促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和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然 《传媒》2018,(3):37-40
当今时代,全球经济多地区、多领域合作快速发展,区域互助方兴日盛.从2004年中国—东盟国际博览会会址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到2013年广西被敲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中传播大国形象的战略地位逐渐提升.广西对外广播作为广西唯一一家区域性国际广播频率,成立30多年来,在对外传播,尤其在对东盟传播中国形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笔者就广西对外广播频率对东盟传播的发展史进行分期研究,将北部湾之声对东盟传播的策略及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其近些年来发展的短板加以分析,并试图找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黄露  魏庆豪 《青年记者》2017,(8):120-121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双方在政治、经贸、文化等多领域合作不断加深,硕果累累.尤其在文化领域方面,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近,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便利、更广阔的空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保持本国原有文化特色的同时,更深更广地进行双方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民族元素的相互融合与传播占据其中重要的位置.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如何利用其地域民族元素做好对外传播,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郭琳 《东南传播》2020,(1):80-82
以广西、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既是当前我国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也符合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与东盟可以通过借鉴欧盟发展的历史经验,尝试以保护和开发华语口传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突破口,将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升到各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形成区域文化认同与合作的基础,实现中国-东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地方媒体特别是一些西部媒体立足自身区位条件,努力把地缘传播劣势转变为区位传播优势,在对外传播实践中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2009年1月,云南卫视关注东盟动态的国际新闻述评栏目《东盟新视野》开播(2009年3月栏目名改为《新视野》,增加南亚方面的消息);2010年初,广西电视台面向中国和东盟地区的经济新闻专栏节目《中国-东盟新观察》开播;2011年初,全国首个以“大中亚”为报道对象的国际新闻述评栏目《中亚观察》在新疆卫视与观众见面,充分利用区域的现实条件与特色资源,与国家的整体传播相辅相成,走特色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16.
谌怡秋 《传媒》2024,(2):59-61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的推进,媒体在面向东盟国际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面向东盟国际传播的发展新格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广西日报面向东盟国际传播的做法,探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媒体合作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11):12-16
本文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对广西东南部L村进行了持续的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得了大量乡村旅游传播资料。调查发现,伴随该村旅游传播活动的推进,村民对社区认同不断发生变化。在乡村旅游跨文化传播的建构与生产中,村民的社区认同呈现中心化与边缘化并存的悖论。从长远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可能会损毁当地的传统文化,消解当地人的社区认同。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加强广西与东盟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层面的合作与交流平台,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体在东盟博览会的报道及推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能否将整合各种媒体资源优势,塑造强大的对外传播效果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着重阐述了新的媒介语境构成要素并结合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的传媒语境,分析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媒体报道策略,以期为其报道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参与CALIS三期特色库子项目《广西与东盟民族文化旅游信息库》的建设过程,阐述了CALIS三期特色库建库原则、对参与馆的技术支持,并就广西与东盟民族文化旅游信息库的建库思路与过程、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广西对东盟信息传播加深了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增强了互信和合作。但从整体效果看,还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需要。如何提高传播效果和能力,需要研究科学有效的传播途径,应从以下方面找到对策:拓宽媒体传播渠道,坚持发挥文化传播的力量,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开拓网络和新媒体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