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民间谚语是各种不同文化的表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各类民俗的沉淀,与当地的民间故事、传承典故等关系密切,多由方言组成。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方言又多又难懂,尤其是温州话,更是令人“耳”花缭乱,许多话,同是温州人,说法也不一样。土生土长的郑张尚芳从小就对本地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了中学,他发起组织了一个方言小组,他们不但记录方言谚语,而且开始研究方言的理论问题了。一天,郑张尚芳借来一本王力教授写的《汉语音韵学》,似懂非懂地啃着这本大部头。书中谈到:一位叫高本汉的瑞典语言学家,对汉语特别是温州方言很有研究。于是他特地到图书馆借来高本汉写的《汉语词类》,读着读着,他的心不能平静了:一个外国人对温州对话知道得那么清楚,自己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温州人,就不能超过他?从此,他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写出一本高水平的《温州方言志》来! 一九五二年,他在温州二中提前毕业了,他品学兼优,但当时,他被死神般凶恶  相似文献   

3.
方言词语除了流行使用面狭窄、不易为外地人接受外,有的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逐渐消失。本文将向读者介绍的内蒙古西部地区曾经广为流行使用的10个方言词语,就正在面临着这样的命运。这10个方言词语主要指的是方言歇后语和谚语,它们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方言剧是以本土地域文化为创作背景,通过方言来言说生存在本土地域空间内市民生活的特殊剧种,观众可以通过对剧中地理人文景观和市民生活风貌的描绘来感受城市风貌及其精神内涵。本文选取重庆方言电视剧和方言栏目剧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对重庆方言剧叙事与重庆城市形象建构间的种种策略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重庆方言剧通过以方言为主的叙事语言、平民化的叙事立场来建构重庆城市形象,真实地展现出重庆处于发展转型时期的城乡结合的城市风貌以及仗义豪迈的市民个性。  相似文献   

5.
邓涛 《青年记者》2017,(32):64-65
人类地理学家阿兰·普雷德说:“在每一个地方你能发现不同的词语、短语、谚语、名字和意义,这使地区分隔开来……在每一个地方存在不同的意义(一种不同的语言),因为每一个地方都包含产生那些意义的不同物质实践.”①在节目中使用一些方言俚语能唤起群众对媒体的好感,也能让受众感知媒体的平易近人,从而让受众大胆地参与其中. 世纪之交,方言电视节目持续升温,成为传媒圈的一个新亮点.方言即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语,方言电视节目地域性与接近性鲜明,贴近群众,诸多创新因子发力,在不少城市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镇之教授认为,市场发展和商业竞争的策略是电视台采用方言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海盐县档案部门联合县宣传、文化、史志、纪检等部门,积极开展海盐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尤其是注重对对具有现实传承意义的先进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和整理。本文针对现已征集形成的方言自选文本民间谚语中蕴含的廉政文化元素,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与读者交流共享。一、要勤奋学习,树立理想谚云:"桑条自小压,人要自小教","春耕不好害一年,教儿不好害一世","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少壮勿努力,老大徒伤悲"。其意思是,人自小就需要加强学习和接受教育,尤其是从青少年时期就应着手抓起。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民间日常生活中老百姓流传久远的谚语,具有地方性、口语性、通俗性、哲理性的特点,其简单话语中往往能折射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以"阅读"为主题的民间谚语,既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阅读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丰富的文化财富,但是各个民族都普遍崇尚"读书",这在他们的谚语中有着充分的反映。老百姓也经常用说服力强的谚语来表达他们对读书的向往,以及对后代读书意识培养的重视。老百姓口中关于读书的谚语内容广泛,数量丰富,表现出良好的阅读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民谚中的阅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依次概述之。  相似文献   

8.
张彦 《声屏世界》2007,(8):13-14
方言新闻是用方言来播报新闻的一种新闻播报方式。如今打开电视,在许多区域电视台的节目里能听到满耳乡音,粤语、湖南语、四川话……南腔北调各地方言纷纷登上了电视舞台,方言新闻成为新时代的受众新宠。  相似文献   

9.
王霖 《声屏世界》2009,(5):24-25
对于方言节目的大量出现,目前学术界有很多争论。有的对方言节目的出现进行激烈抨击,有的大加褒奖,也有的持保留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对广播电视媒体当中的新闻和谈话节目等所谓主流节目,业界几乎一边倒地喊出“要捍卫标准普通话的绝对地位”的声音。在2004年全国播音学年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专门谈到了方言的问题,再次强调总局坚决禁止用方言配音,不允许在不必要的时候使用方言,要建立严格的制度来保证普通话的使用。究竟应当如何来看待方言现象,又该持什么样的态度,确实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张丹青 《兰台世界》2017,(20):50-51
福州话是闽东方言的代表,被喻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能自然流利地使用福州方言的人群日趋减少,这就需要通过建立福州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将这一承载着福州本地DNA的方言完整地保留下来。本文试从语音档案建设背景、建设思路以及数据利用三个方面来论述福州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宁波电视台《来发讲啥西》从2005年初开播以来,一直稳坐宁波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头把交椅。方言节目也成为业内业外和社会各界共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人会说,方言节目能火爆的最大原因是方言,似乎是任何节目形式只要加上“方言”这个外壳,就可以火爆。其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对谚语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通过对几种谚语定义的分析和总结可知,谚语属于语言而非民间文学,谚语属于熟语中的俗语。《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把谚语设置在民间文学类是不科学的,应改至语言类的俗语类。此外,总论世界各国谚语的著作宜入H034类目;专论某国谚语的著作宜入该国使用的官方语言的俗语类;专论某语种(包括中国少数民族语)谚语的著作宜入相应语种的俗语类;专论某专题谚语的著作宜入该专题所属的相应类目。  相似文献   

13.
洪泽文 《兰台世界》2016,(21):10-13
基于对吴方言建档工作的思考,从语言学和档案管理角度出发,分析了浙江省和江苏省吴方言建档工作的现状,并结合当前建档工作的主体、标准、内容和机制这四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来探讨吴方言建档工作的发展前景,以期最大限度地保障吴方言建档工作的总体质量,从主体多元化、标准规范化、内容全面化和机制配套化这四个方面入手来创造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方言建档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什么样的作者写出什么样的书。——英国谚语看一下书名,就能判断这本书。——阿拉伯谚语笔之伤人,甚于狮爪。——印度谚语好书是人的最忠实的朋友。——斯洛伐克谚语说过的话就会忘记,写下的字长存记忆。——埃塞俄比亚谚语  相似文献   

15.
从“平民化的新闻表达”谈“方言说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静 《新闻界》2006,(4):74-75
对于近年来方言新闻节目的勃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语言是桥也是墙”,认为方言新闻节目消解了大众媒体普通话示范功能,不利于外地电视观众对节目的接受,而且题材也相对比较局限。但是,不容否认,方言新闻栏目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栏目形式生动活泼,内容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不少方言节目创造了当地收视率新高。对此,正视方言说新闻节目,理解方言在新闻节目中的性质和定位,不论对此类节目今后的发展还是对其他节目的借鉴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言说新闻:平民化的新闻表达平民化的新闻表达,是通过平民化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新…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好的东西总是赞赏不已,百看不厌。对于文章的抉择也是一样,含英咀华,潜心入耳的文章,人们当然是以先睹为快事了。三年前。我上陕西省委党校时,有幸读到加拿大教授施吉利写的一篇汉语作文,连同标点,总共390字,读来引人入胜,令人叫好。现抄录于下: 我叫施吉利,加拿大人,很喜欢汉语,我买了许多书,特别是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我发现成语、谚语,方言很好,准确、生动、幽默风趣。有一天,很热,我  相似文献   

17.
谢治国 《中国广播》2009,(10):43-45
中央台对台方言广播在对台宣传当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年多来,虽然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但对台方言广播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视。结合近年来对台方言广播的实际情况,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对台方言广播要在立足方言特色的基础上拓展对台方言广播的新天地;要有一批不但懂方言,了解台情并且具有其他专业修养的复合型人才;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加强岛内方言听众心理、收听习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同时要注重节目包装和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8.
徽州方言是我国极具特色且珍贵的地方语言,是承载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其濒危现象已愈加严峻,以建档的方式来保存、记录徽州方言已成为一种重要举措。本文立足于徽州方言建档工作的现状分析,从参与主体、建档标准、建档内容三个方面出发,将其与国内其他方言建档工作加以对比,从建档主体、建档标准、建档内容和成果宣传四个方面提出了深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作为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媒体,关注和利用与所在城市密切相关的文化,用最新颖的手段、老百姓喜读爱读的形式,结合城市的变迁,来传承方言、纯净方言、创新方言,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是大有可为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连捷 《东南传播》2010,(5):148-149
近些年,电视方言节目在各地升温,许多地市级电视台都推出了自办的方言节目,在收视方面取得了佳绩。为扩大节目影响,一些电视台不断尝试用新的艺术形式来包容传统的内容,在节目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经验。本文主要以福州电视台开办的第一档方言节目《榕城风》为例,结合分析其他省市电视台在方言节目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方言新闻节目,探讨如何引入地方曲艺和动漫等元素,使节目更生动活泼、让群众喜闻乐见。在方言文艺节目方面,探讨如何避免节目庸俗化,开发《方言电视散文》、《方言小品》等方言节目新品种,满足观众休闲需求的同时,又让大家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