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试图通过管窥多伦多传播学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德克霍夫的媒介史观,特别是网络观,将其与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进行比较,以此阐释其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兴起之时,正处于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初期,具有社群怀旧色彩的杜威、帕克、库利等人都不约而同地对当时盛行的大众传播媒介寄予了厚望,提出了传播是发展的根本,印刷意味着民主的"媒介决定论"观点。我们不能否认芝加哥学派早期代表人物媒介传播观的合理因素,但是也不能忽视其认知缺陷。本文以媒介技术哲学及媒介现实为参照,从芝加哥学派传播政治观和传播社会观两个方面分析指出了其理想主义缺陷。  相似文献   

3.
作为传播学第三大学派的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崛起发展至今已逾四十年.本文将从人文主义的视野出发,以技术和媒介为维度,通过梳理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先驱及三代代表人物——刘易斯·芒福德、雅克·艾吕尔、哈罗德·伊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尼尔·波斯曼、沃尔特·翁、保罗·莱文森、约书亚·梅罗维茨八位媒介环境学者的思想来管窥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理论,描绘学派内部的代际传承关系.同时,本文还将对其理论范式进行反思,探究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媒体融合"是当前学界热烈探讨的一个课题,也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议题。而媒介环境学派是当今传播学的三大学派之一,因此从媒介环境学派的视角来考察媒体融合在当下来看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所以,笔者试图从媒介环境学派的视角考察我国新旧媒体融合的实质,并试图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实质,即最终实现媒介与人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媒介环境学派与“技术决定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决定论”是对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最流行的评价。本文从厘定概念入手,以文本研究和思辨分析的方法,探讨媒介环境学派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和“技术决定论”之间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对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的现实关怀与思维方法--马特拉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特拉是法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法国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著作十分丰富,其学术思想在法国、欧洲和世界传播学界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访谈,广泛地探讨了当前传播学界的热门话题大众文化的作用、媒介国际化、传播与政治、媒介权力、西方各传播学派的异同、传媒发展方向、新闻自由、媒介作用……其中不少见解很有新意,给予我们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7.
刘婷 《东南传播》2012,(7):101-103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媒介环境学派奠基人之一刘易斯.芒福德的媒介思想。同时,本文还将探析芒福德的思想对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影响,厘清芒福德与媒介环境学派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
尚晨光 《今传媒》2016,(12):116-117
一直以来,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被认为是传播学的两大传统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主要从行为科学角度出发,一般采用经验性的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批判学派主要从研究传播符号来审视传播,经常采用结构分析法,同时也注重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20世纪新兴的媒介环境学派则从媒介技术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的社会意义和存在价值,并从技术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人、媒介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开创了媒介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1):60-70
在传播学的话语版图中,媒介效果研究无疑是最耀眼的坐标。作为传播学研究主流范式的经验学派与批评学派在媒介效果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诸如"皮下注射模式""第三人称假说""媒介文化",等等。但在媒介效果研究的本质归属上,两大学派的观点却发生了较大分歧:经验学派认为批判学派的效果研究只不过是借用了现象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其他研究范式的一些新名词,其研究成果缺乏形成"理论"的社会基础/实证调查;而批判学派认为经验学派过于推崇实证/量化研究,所谓的"研究结论"充其量只能归属于"假说"的范畴,难以建立具有普适价值的理论范式。由此,媒介效果研究到底是"假说"还是"理论"成为了一个亟待深入研讨的学术问题。本文尝试在借鉴哲学、社会学有关"假说"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现状探讨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这两大主流范式的媒介效果研究的归属问题以及二者的"可能性融合"趋势,以期为媒介效果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一种基础的、本质的话语范畴。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3,(19):1-8
"媒介环境学者是技术决定论者",是对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流行评价之一。本文阐释媒介研究中对技术决定论的界定,讨论媒介环境学者被认为是技术决定论者的原因,探析媒介环境学主要代表人物格迪斯、芒福德、英尼斯、麦克卢汉父子、哈弗洛克、爱森斯坦、波斯曼、沃尔特·翁、莱文森、梅罗维兹、林文刚对待技术的思想。认为"媒介环境学者是技术决定论者"这一说法失之准确。只重视技术和只重视内容的研究同样不可取,对媒介内容和形式的研究同样必要,忽视内容和忽视形式都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1.
刘艳  徐健 《新闻世界》2010,(9):106-108
本文阐释了英尼斯的主要传播思想并对其进行评析,揭示英尼斯传播思想的特殊价值,展现媒介环境学派在理解媒介特征及社会影响问题上不同于经验学派的宏大视角。  相似文献   

12.
胡河宁 《今传媒》2010,(12):43-45
组织传播发展的历史中,比较有影响并获得公认的学派,在我们上一篇讨论的古典学派之后,继起的就是人际关系学派。本文介绍了以福利特、梅奥和卢因为代表的古典理论学派中蕴含的组织传播思想。  相似文献   

13.
胡河宁 《报刊之友》2010,(12):43-45
组织传播发展的历史中,比较有影响并获得公认的学派,在我们上一篇讨论的古典学派之后,继起的就是人际关系学派。本文介绍了以福利特、梅奥和卢因为代表的古典理论学派中蕴含的组织传播思想。  相似文献   

14.
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特点有三:一是将传播看作民主政治的核心环节,二是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看作传播的普遍化形式,三是具有人本主义取向.从渊源上说,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主要受乡镇自治传统、实用主义哲学、齐美尔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与传播学的传统学派相对的 ,是传播学的批判研究。活跃在批判舞台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有两大学派 :一个是文化批判学派 ;另一个是政治经济学派。他们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联系 ,而与行政学派的研究思路大相径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研究的一种思路 ,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 ,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 ,学科的母体或者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以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上主要有三大分支 :自由主义 (现在的新经济学派 )、马克思主义、制度学派。制度学的分析不仅预示了霸权产生的方式 ,而且指出了传播在其中的重要性———传播创造了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为,从芝加哥学派到哥伦比亚学派的传播研究,从研究立场到研究问题,都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偏移。两者都站在实证主义的立场,探讨媒介对民主社会的运作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其已经产生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之中,构建自己的社会理论。二战以后,以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的效果研究,更多继承的是杜威的思想而非李普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梁颐 《新闻世界》2013,(9):203-204
西方著名古典学家埃里克·哈弗洛克是媒介环境学多伦多学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被尼尔·波斯曼誉为和麦克卢汉、苏珊·朗格并列的伟大学者。他的代表作《柏拉图导论》体现了他的主要观点——希腊文化从口语到书面传统的转移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形成有深刻的意义。他的理论给媒介环境学提供了营养,对媒介环境学的基本问题成形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王以 《声屏世界》2012,(7):180-182
电视之所以是电视,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能看——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然而斑斓夺目。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在媒介环境学的框架中分析电视媒体的历史和现状作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比肩而立的媒介环境学派(三者合称传播学三大学派),其理论观点的独到性、对社会问题强大的解释力和对未来的精准预见性,正越来越受到传播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波斯曼给媒介环境学下过这样的定义:"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  相似文献   

19.
网络价值的非中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中立原则的思想源头之一就是技术的价值中立原则。网络中立争论的支持方认为网络的价值具有中立性。这一观点只看到了网络技术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其社会属性。传播学研究的三大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都承认媒介技术的价值负荷性。对媒介环境学派的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络媒介的价值具有非中立性,应当遵循干预性的网络中立原则。  相似文献   

20.
智媒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媒体带来的问题之一,是深度报道日益式微,而智媒传播的显著特征是智能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性。因此,从以研究传播技术、文化、社会关系为主题的媒介环境学派视域切入,分析智媒传播技术下深度报道式微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及如何重振深度报道,不失为一个既能深刻正视技术本质,又利于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