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我又每天读报,这里想就我在工作中体会到的以及在读报中看到的一些问题,同大家谈谈心。文章的意思要表达清楚记者编辑都需要认真锤炼语言,首先是要使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其次才谈得上语言的生动性。报上有些文章因为作者用词不当或者意思说得不清楚,很使读者伤脑筋。例如这样一句话: 人们一看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这两个生产队长是年轻人。这里的“人们”不知是谁,是指文章中所写的那个生产队的社员们呢,还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呢?不清楚。“感觉”出来这是两个年轻人,“感  相似文献   

2.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话对我们搞刊物的人来说并非新鲜,将文章题目真正改成为文章的眼睛,其实是我们期刊的编辑们应当具备的工作水平,即审稿时必须注意文章题目的修改,绝不能对篇篇文章都保持原有题目。让作者从已发表的文章题目中看到编辑的工作,其实是期刊与作者互动的关键。当然,期刊社的编辑们即使对文章题目少做修改,做为三审时的总编辑(或副总编辑)也应当在关注文章的实际内容时,严格把握文章题目这一关。就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言,常常是翻开期刊先注意的是目录的内容,有吸引眼球的文章题目,读者往往会首先选择这样的文章看,这是大多数读…  相似文献   

3.
办刊人要想着读刊人,这是办刊的重要原则。为什么要把这一条确定为重要原则呢?这是因为,没有读刊人,办刊就失去了意义。要想着读刊人,首先就要知道谁是读刊人,如果不知道谁是我们的读刊人,办刊就会迷失方向,效益(社会的、经济的)就难以保证,这样办出来的刊物,更谈不上有什么意义。高校社科学报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作为一个学术理论性期刊,高校社科学报的读刊人究竟是哪些人呢?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期刊的定位和办刊宗旨,也直接关系到办刊的效果,必须认真对待。高校社科学报一直把自己定位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报,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  相似文献   

4.
编辑责无旁贷●孟庆远一本书的正常出版流程,上接作者,下达读者,编辑工作居于中枢位置,保证书上不出差错,编辑是责无旁贷的。因此,书上出现了差错,编辑首先要承担责任。这样说,有的编辑可能心中不悦,书上出现差错有种种原因,编辑即使居于中枢地位,但总是图书生...  相似文献   

5.
美国《图书出版商手册》一书作者卡普曼,全面论述了出版成功的七个因素,并附有六个研究案例。有心想做出版的人都应当读一下这本书。关键一,编辑程序不可少,没有编辑的投入和指导,一本书就不应该出版。关键二,重视一本书的整体设计和  相似文献   

6.
二十、论文集的版权属谁? 一部论文集由若干篇文章汇编而成,每篇文章的著作权(版权)仍归作者所有,在汇编之前,编辑者应征得作者本人的同意。出版社或它所委托作编选工作的编辑,拥有此书的出书权和编辑权,但编辑不能专有这些文章的版权,就是说,别的编辑也可以出不同的选集。二十一、有个编辑部(不是出版社)承担了一本书的全部编译工作,编辑部成员已有薪金或还有奖金。书的印刷和出版则交给一个出版社负责,请问这本书版权属于谁? 出书权属于那个出版社,版权属于那个编辑部。出版社要给这个编辑部报酬。  相似文献   

7.
美国出版社一般不喜欢作者过多干预出版社的营销工作,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在推广宣传中,还是要争取作者的帮助,尤其是学术出版社的邮寄直销,更需要利用作者在学科的广泛人际关系。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学者或专业人士,这本书的读者正是他的同事、同行和知名人士,作者了解他们常读什么杂志,参加何种协会,谁的观点会对他们产生影响等,作者也知道他的书在什么媒体上登广告或发表书评最有效。  相似文献   

8.
谈编辑的素质汪海燕一张好报纸、一篇好文章的出现,人们所赞不绝口的总是作者的才华,记者的出色。有多少人知道是谁编辑的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些报纸的制作过程中流下了多少编辑的汗水,融进了多少编辑的智慧?编辑的工作是为作者、读者服务的...  相似文献   

9.
偶读《编者与作者之间》,感触良多。 《编者与作者之间》的主人公叫萨克斯·康明斯,美国兰多姆出版社的著名编辑。 有一次,萨克斯应邀出席鸡尾酒会,他厌恶闹哄哄、醉醺醺的人们,独自站在角落里。一位女士端着酒盅飘然而来,问:“干嘛要站在角落里,是作家吗?”萨克斯答:“不。”“那么,你是干什么工作的?”萨克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做清洁维修工作。” 萨克斯的玩笑话,一语道出了他对编辑工作的认识。他认为:“书是集体努力的产物,一般人并不充分了解这一点。一本书的质量,它对读者所产生的影响,常常取决于编辑的‘清洁维修’工作做得如何。”  相似文献   

10.
图书评论,象文学评论等一切批评工作一样,也是一种评论工作,只不过它是以图书为出发点,围绕图书进行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是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一种手段和形式。早在30年代,叶圣陶写过一段关于书评的精辟的话:“书评是写给作者看的,假如没有摸着作者心情活动的路径,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与作者和作者的全书不相干。同时书评是写给读者看的,读者读的是这一本书,你就不能不啃住这一本。”(《叶圣陶论创作》第82页)这样,书评写作就有了对象和目的。那么,书评写作的态度又是怎样呢?还是继续引述叶老的意见:“我不欢喜听一味的赞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作者表达观点和展现才华,也不同于读者多读与少读、愿读与不读,处于二者间的编辑活动天地窄狭、张扬自己的空间逼仄。他既得尊重作者,更得想着读者,肩头挑着两副担子,哪边都是沉甸甸的。编辑工作怎么做,怎样才算编辑,怎样在当今条件下做好一个编辑,标准又是什么?凡事一认真自然结果就不一样,认真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有些任职时间  相似文献   

12.
给编辑争光     
和爱好写稿的朋友聊天,有的同志总认为只要和编辑关系好,稿件就能刊用。其实,事情也不完全是这样。编辑编发稿件,也不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而是遵循一定原则、择优录用的。倘若编辑都用关系稿,整个版面的文章质量不高,结果,领导不满意,读者不爱看,编辑也觉得脸上无光。因此,作者写稿时,应把心思用在提高文章质量上,要有一种给编辑争光的意识。 在与编辑的交往过程中,我感到编辑喜欢那些有真才实学、能吃苦、上进心强的作者。而对于写不出高质量文章又请编辑照顾的,编辑往往是一愁莫展。即使有时碍于情面用了,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读了《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龚志聪同志关于新闻作者署名的文章后,自觉受益非浅。但对作者一定要署真名实姓这一点不敢苟同。首先我以为新闻作者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一般不具有新闻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定义,一条新闻具备了‘新近发生’、‘事实’、‘报道’这三点就可以了,至于是谁报道的无关紧要。作为作者,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读者要看的是你的文章,而不是看你有什么职务,代表了谁。十年动乱期间,人们看报总要看谁写的,有什么背景,这种苦头我们已经吃够了。一个农民或一个县长写了一篇新闻稿,在本单位也许是新闻(其实不应该成为新闻,相信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这  相似文献   

14.
说长道短     
说长道短做好说不难也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看似简单,但要长期坚持做下去却又十分艰难的事情,我们做新闻工作,也经常碰到一些说不难也难的事。就拿编辑、记者接待读者、作者这件小事来说,新闻工作的方针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都要求编辑记者要热情诚恳地对待作者...  相似文献   

15.
编后杂谈     
应该挤出刊物的一角和读者朋友聊一聊,这是编完本期后编者的一个急切的想法。从今年第一期起,我们开辟“编后杂谈”这一小小的栏目,从编辑的角度把本期的优长与不足,编刊中的困惑与思考,要求与期望,把心里的话与读者作一次交谈。编者编刊,作者投稿,读者阅读,这似乎天经地义,其实并不尽然。如果作者不愿意把好的稿子交给你,你就无法编出精品;在众多的档案期刊里,读者视你可有可无,甚至对你采取沉默的态度,你就遇到了最大的危机;编辑呢?如果仍习惯于把一期刊物当作“自然来稿的集合体”,不悉心研究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不殚…  相似文献   

16.
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关于责任意识文坛流行着“文责自负”的说法,即谁写的文章谁负责。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错的,特别对于学术、理论文章、文艺作品,更是不争的原则。但在新闻工作中,就不那么适用了。因为新闻工作是一种群体活动,并不仅仅是记者或作者个人的行为。记者要根据编辑部的方针意图采访写作,记者和作者的稿件要经过编辑、总编辑的层层编审方能发表,有的稿件还要经有关领导部门的审核,而新闻事实的来源也十分复杂。所以“文责自负”仅是调整报刊社与作者之间的一种内部关系。作者的文章一旦发表,对社会、对被涉及人都产生了一种外部法律关系。各国新闻立法均具体明确了这些不同的法律关系,明确了不同主体的  相似文献   

17.
我们虽然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但由于各人所担负的任务不同,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因而各人所采取的工作方法也不一样。然而,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如何恰当地处理好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协作关系,做到作者写书、编辑编书密切配合,共同把一本书出版好!  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紧紧依靠作者,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去完成任务。我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定路子、出点子、找毛病、提建议上。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这里举《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一书为例,谈谈这本书稿编辑工作的全过程。这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该书的两位作者是有较丰富教…  相似文献   

18.
王任叔(1901~1972)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他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在近代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期间,他制订了中外古今文学名著的选题,倡议出版中外文学名篇《文学小丛书》以及中外名家的影印文学古籍等,为繁荣出版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编辑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研究,其编辑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编辑是通过作者为读者服务的 王任叔说过:"作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通过作家来为人民服务的."王任叔在这里是在强调联系作者、尊重作者的重要性,如果不联系作者、不尊重作者,拿不到稿子,编辑就失去了为读者服务的手段,也就无法履行编辑的职责.同时,编辑也要积极发现、培养作者,为自己的作者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和力量.  相似文献   

19.
编辑在审修文稿时,与作者、评论者、读者相比较,所处的地位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作为编辑,对文稿认识的支点,或者说方位,与作者是并不全然相同的。他也不可能和作者对文稿的认识完全重叠吻合。因此,象我们过去通常说的编辑在审读、修改文稿时,必须体会作者的意图、不要背离作者意图之类告诫,其实只是在一定意义上才是正确的,那就是用以反对编辑的胡删乱改。离开这点来看,正如人认识客观世界只能是近似的而非绝对的一样,编辑也只能近似而不可能和作者意图绝对一致,否则也就根本不需要编辑的工作了。  相似文献   

20.
有句老话:编辑,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句话,对笔者来说,颇有体会."他人",指作者和读者,心目中要有读者和作者,才能一针一线做好能见世面的嫁衣裳.报纸编辑,过去好多年,都是不署名的无名英雄,甘于默默耕耘,为读者、作者、记者、通讯员服务的.如今,世风锐进,编辑的大名也就公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