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唐王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是一段负有盛名的封建治世,史称“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盛世的出现,首先是大势所趋,是广大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的结果,也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开明政治有着密切关系。贞观年间,唐太宗与大臣们就如何治国安邦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原则和统治思想,有力地促成了“贞观之治”。概要而言,贞观之治的政治精髓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最大亮点是贞观之治,纵观贞观之治,高效清廉的吏治是其"组织保证",民本思想又是贞观吏治和贞观之治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贞观之风,至今歌咏”。公元627年—公元649年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被称为“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治世的楷模,其政治之清明也一致为后世所仰慕。唐太宗之所以能取得“贞观之治”局面,根本一点就是以一种符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史贞观之治【概念解析】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某些朝代曾出现过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这常被誉为“∨∨之治”、“∨∨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其中的“贞观之治”尤为后世所称道。“贞观之治”发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它出现的原因在于:①唐太宗注意以隋亡为训,正确认识君和民是舟与水的关系。②唐太宗明于知人,善于任使。③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贞观之治”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①劝农务本,发展生产。唐太宗认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5.
“史学自觉”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对史学的功用有深刻的认识,并能以这种认识运用于一定的社会实践。第二,对史学活动给予关注,并在史学工作上作出积极的努力和相应的贡献。唐太宗的史学自觉,是“贞观之治”的思想基础之一;他的史学自觉在政治实践和史学事业中的作用及其产物是“贞观之治”之积极成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在“与民同利”等“仁政”、“王道”的儒学思想指导下实行“三省分权”的行政机制 ,成就了为后世所企羡的“盛唐气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机制和民主意识 ,与以尊重个体人权自由为旨归的现代民主政治无缘。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皇帝之一。他既是唐王朝的开创者、巩固者和治理者,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究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李世民的用人政策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繁荣强大的朝代,为期二十三年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和平安定、繁荣强盛奠定了巩固坚实的基础。唐太宗“贞观之治”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善于用人。他以封建政治家少有的恢廓  相似文献   

9.
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是自宋代至今日未解决的一大历史疑案。我对王通生平事迹、学术思想、贞观之治的文化品质,经过全盘考查之后,始有信心来解决这一历史疑案。 首先考查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在本质即文化精神上有无一致性。隋末王通(584—617)河汾之学的思想史意义,是重新发明晚周原始儒学,突破汉代董仲舒以来夹杂法家、神学因素的儒学传统。在与本文论题紧密相关的范围内,王通的主要贡献是,第一,重新发明原始儒学人性本善、人性普遍平等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人性思想乃是政治思想的基础。《中  相似文献   

10.
在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出现了被封建史家所溢美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唐太宗也因此被树为封建帝王的楷模。“贞观之治”的形成,固然主要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各项措施的得宜,而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的唐太宗,能够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考察贞观之治之史实,认为唐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唐太宗践行儒家德治思想的结果,因此,他本人也被史学家列入了圣主明君的行列。儒家德治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应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一朝吏治清明,受到后世赞颂。就其反贪措施而论,太宗在“以民为本”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法治原则,以道德约束君臣自愿自觉地追求高尚的情操;强调“若安天下,先正其身”的反腐之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引导理念以及“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用人政策。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大成效,最终迎来“贞观之治”,将中国古代社会推向繁荣昌盛的巅峰。  相似文献   

13.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学评析何玉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九年义务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二课。这节课介绍的是李渊建立唐朝经唐太宗、武则天到唐玄宗这段历史,年代跨度大,涉及的历史人物多,篇幅长并配有七、八幅图画。教学好这节课就...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个卓越的人才专家.他广开才路、慧眼识人、知人善用、以致麾下人才济济.唐太宗率领这批文武能臣,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贞观之治”的形成,是唐代君臣群英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唐太宗的卓越人才观及其成功的用人政策,无疑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初的“贞观之治”,历来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这个盛世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能从历代王朝的覆亡中,吸取有益的教训。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一份对这一历史教训所作的可贵总结,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助于“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6.
在杜甫的作品中,部分诗歌流露出了“中兴”意识,表达了诗人的“中兴”思想。“安史之乱”的爆发使诗人的政治理想出现了由“致君尧舜”向实现“中兴”的一个转变,他是唐代诗人中这一想法较早和较多的表现者。杜甫“中兴”愿望的表达是多种形式的,他之所以提出“中兴”口号与其自身所信奉儒家思想及社会现状密切相关。诗人所期望看到的“中兴”局面不是开元盛世,而是太宗时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在他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626~649年)为唐朝的安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唐太宗善于用人。他的用人思想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思考,笔者就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基本原则及给我们的启示谈一些看法,并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从唐太宗贞观元年到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与唐太宗李世民的"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治国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惟在得人"、"任人唯贤"等用人思想在今天仍放着光芒.  相似文献   

19.
新编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一九八三年始用本)第二章《唐朝前期的繁盛》第一节《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采用了历代史家常用的历史名称,标题开宗明义,一目了然。唐承隋制,益臻完备,革其弊政,始有隆兴。这个过程历时一百十几年(626-741年),其间虽曾几经周折,但总的趋势是逐步上升,从贞观年间奠基,遂使开元年间的李唐王朝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之鼎,冠世界之雄,世称大唐帝国。因此,将本节作为整章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所当然的。本节教材分为两个子目:“贞观之治”和“从武则天的统治到开元盛世”。其中又以“贞观之治”为重点。本节的难点是:通过对从“贞观”到“开元”的叙述,既要讲清楚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的进步作用,又要揭示隋末农民战争所起的伟大历史作用这一实质,使学生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20.
语文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正是唐王朝“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看到唐太宗滋长了贪图享乐的思想,魏征写了这篇奏疏,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保证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备课时,我发现这篇课文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得的好教材,既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于是,上这一课前,我进行了一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经过调查发现,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