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婚约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在对海峡两岸婚约制度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婚约制度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2.
婚约制度是世界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我国现代婚约制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是解决现实订婚纠纷诉求的法律救济途径,并权威性的确认男女双方身份关系的真实变化,同时有利于妇女合法权益的制度性保障和男女双方正确理性地对待婚姻,也是法回归社会实现其正义价值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研究史尚宽先生婚姻家庭法学术思想,对当今的立法及理论研究均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亲属法的名称厘定、婚约性质的定位、婚姻的成立要件、亲权制度的构建等四部分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结,并兼及这些思想对当下的可能启示。  相似文献   

4.
婚约具有人身属性,近现代以来几乎所有国家都规定不能通过诉讼请求对婚约予以强制执行。婚约解除后,为结束婚约存续期间的关系,当事人仍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婚约解除后的责任,不是违背婚约内容产生的,而是基于对婚约内容的信赖在交往中产生的。它有自己独特的构成要件和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5.
亲属容隐这一人性化制度在中国现行法律中的缺席,不可不谓之为我国立法的一大遗憾。然而从法治之主体——人、容隐行为和现代法治之基本精神三个角度透析可知亲属容隐制度在当代中国仍具有存在之合理性与必要性,应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外国经验对这一制度进行现代建构,以期待其在当代中国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婚约,自古有之,我国建国以来的两部婚姻法都没有关于婚约的规定,但实际生活中却大量存在。从分析婚约的概念及其特征、性质及其类型入手,探讨我国法律和政策对婚约的态度及其解除后的财产处理,以减少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  相似文献   

7.
婚约,自古有之,我国建国以来的两部婚姻法都没有关于婚约的规定,但实际生活中却大量存在。从分析婚约的概念及其特征、性质及其类型入手,探讨我国法律和政策对婚约的态度及其解除后的财产处理,以减少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  相似文献   

8.
尉兰琴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大义不灭亲”——试论犯罪嫌疑人亲属的拒证权》一文中指出,亲属拒绝作证制度也称特免权,是以证人拒绝作证权为基础的有关证人的范围、拒绝作证的内容等一系列法律规定而形成的制度。这一制度在英、美、法、德、意、日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盛行。我国大陆到目前为止尚未设立亲属拒绝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9.
关于婚约,我国《婚姻法》及相关法律并未做出规定,婚约本身亦不具有法律拘束力,只是被视作道德问题,而基于婚约关系产生的许多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又急需法律手段的调整。婚约的存在会使当事人负有特定的义务,附条件的婚约赠与在婚约解除时应予以返还,而且,过错方应给无过错方因此造成的民事损害、精神损害予以赔偿。  相似文献   

10.
亲权制度是亲属法里面比较重要的制度,但目前我国的立法并没有对亲权制度给予相应的重视,而是利用监护制度予以笼统地概括,因此建立亲权制度就显得必要了。本文从制度发生学、国外的立法例及我国社会当前和将来对监护制度的要求三个方面,阐述了应该建立亲权制度并将其与监护制度并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英美法系及大陆法系都对亲属作证豁免的制度进行了详尽的规定,我国台湾、香港、澳门也设立了亲属作证豁免的制度,但是我国大陆的诉讼法却未对该制度进行规定,只是单纯强调证人的作证义务。本文对几个主要国家的亲属作证豁免制度进行列举、分析,并对该制度存在的法理基础进行论证,进而对我国的亲属作证豁免制度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2.
《婚姻法》中设立别居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居制度是指在保持婚姻关系的前提下,男女双方在一定期间解除合同居义务的法律制度。在《婚姻法》中增设别居制度是对夫妻同居义务规定的补充,有利于完善破裂主义离婚立法,可弥补调制制度的不足,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伦理秩序的要求,世界各国和地区刑事法律中都规定了亲属拒证权。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亲属拒证权对社会价值的保护超过了惩罚犯罪所带来的利益,符合民众普遍的法律情感。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亲亲相隐”对于人性、人情以及伦理价值的维护与亲属拒证权可谓别无二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的规定是不完全的“亲属拒证权”。这种不完全的“亲属拒证权”并未免除亲属证人的作证义务,也无法实现特免权制度所要保障的价值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通过阐述各国、各地区婚姻立法和我国内陆地区婚姻立法的相关规定,剖析夫妻扶养义务的内涵,指出正确理解我国现行婚姻法关于夫妻扶养义务的相关规定,及在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建议立法者尽快对夫妻扶养义务的内容做出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完善我国夫妻扶养制度。  相似文献   

15.
夫妻婚后所得财产相互告知义务是夫妻财产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法律对其未作出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该制度的缺失,使得夫妻共同财产的确定及离婚时夫妻财产的分割上都会出现纠纷。夫妻婚后所得财产相互告知义务的确立,即有现实的需要,又有理论依据,也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可供借鉴,我国法律应该对此制度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6.
透过我国法律对同居义务规定的演进,我们找到了我国《婚姻法》至今未加以规定同居义务的部分缘由。世界许多国家的法律对同居义务加以确认的立法现状,促使我们对同居义务规定与否的利弊进行再思考。我们应该在婚姻法的条文中明确规定夫妻互负同居之义务、同居义务豁免之理由及违反同居义务规定的法律责任等。  相似文献   

17.
古代法中的“亲属相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各国的证据秘密保护制度异曲同工,反映了自然法的思想。但在我国现行的诉讼制度中,把知情人如实作证作为一种义务和责任,亲人之间也不得免除这种义务。本文浅略地对这一法律现象背后所蕴涵的法律理念的差别做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于2006年2月14日正式在中国内地及香港生效,作为公约的缔约国,中国有义务最大限度地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其中重要的内容便是尽快完善现行法律。包括修改刑法、刑事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出台《反腐败法》和《反洗钱法》。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于2006年2月14日正式在中国内地及香港生效,作为公约的缔约国,中国有义务最大限度地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其中重要的内容便是尽快完善现行法律。包括修改刑法、刑事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出台《反腐败法》、《反洗钱法》。  相似文献   

20.
婚姻家庭关系立法所依据的立法理念及价值选择,指引着具体的法律规则创设,更影响着法律施行的实效性。尤其在我国大部农村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当地群众的婚俗观念也在转变,并尝试从习惯法过渡到对国家制定法的接受。文章运用法律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现行婚姻家庭领域的立法进行分析,把人们从关注法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视角中转移出来,并结合婚姻家庭立法动向进行多元化思考,以期我国婚姻家庭领域未来的立法更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