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2.
关振军 《精武》2006,(12):44-44
太极拳有“八门五步十三势”之说。八门讲的是八种手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五步说的是五种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太极拳先贤把阴阳、八卦、五行引入拳理,用以表示太极拳动作的变化。太极拳手舞八方之位,足踏五行之轨,合之数为十三。  相似文献   

3.
黎大志 《武当》2003,(1):16-19
众所周知,武当内家拳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为其主流,都与道家道教之阴阳太极五行八卦九宫之学密不可分。特别是内家太极拳,运用我国古代道家哲理阴阳学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  相似文献   

4.
翁心诚 《精武》2009,(6):58-59
一、小引 近来重读司马平先生提供的《国学大师胡朴安论太极拳》(《精武》2007年第12期第8至9页),觉其所论均为太极拳术正理,朴实真切且精当。文中说:“宇宙之原动力在太极,人生之原动力亦在于太极”,“腹为人全身最中处,此处一动全身无不动矣。”文中谈了三种“非太极”。1.“一动而不全身皆动者,非太极也”;2.“一动作即见剑拔弩张之形者,非太极也”;  相似文献   

5.
在新世纪之始,伴随体育健康_春风的到来,我们如果能从“太极”与“健康”的“机理”与“道理”上做些有益探索,也算认知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视角。 关于“太极拳的健身机理”的研究,要感谢在苏联体育家、医学博士克拉斯诺赛尔斯基教授亲自指导下,由北京医学院曲绵域医师所完成的《太极拳的生理保健基础》一文的发表。文中明确指出:“太极拳和一般健身体操不同:打太极拳的时侯,除去全身各个肌肉群和关节需要做各种复杂的与平衡的动作以外.还要配合深呼吸和横膈膜的运动,而更重要的是‘心的’,精神贯注。这样就使中枢神经系统的高…  相似文献   

6.
车星辰 《精武》2009,(3):56-57
太极拳.向来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独特瑰宝,共至被视为中国武术的象征与代表尤其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代,太极拳运动更足蓬勃发展,传遍海内外。随着太极拳的这种运动大潮.我同也棚继涌现出一批批的“太极大师”、“太极掌门”与“太极传人”。令人吃惊与不解的是,现在居然又冒出些“太极拳特级大师”来,真不知这“特级大师”是“特级”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动作讲究以柔克刚,上虚下实.虚实交错的浑圆效应,以及在空间上呈现一种弹性,螺旋曲线的运动。其反映了传统化中道家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人生思想和儒家为人处事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8.
李紫剑 《精武》2009,(12):30-33
问: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一名三十七。太极拳谱云:“十三势者,棚捋挤按揉捌肘靠,此八卦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而对于三十七。诸书皆惜墨如金,不作解释.  相似文献   

9.
《老子》作为一部研究“道”的哲学著作,对作为体育学这门具体科学内容之一的太极拳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老子》所阐述的“道”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以及功理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太极拳正是历代武术家主动使武术运动符合“道”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一门拳术。由于这种关系,人们在学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应该由太极拳之“技”进而明“理”,由太极拳之“理”进而悟“道”,不断自觉地提升人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拳谚也说“步不稳则拳乱”,这些都充分说明,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步法动,全身才能动;步不动,其他无从动。否则,定会被动失势。  相似文献   

11.
《武当》2000,(4):56-65
“太极十三丹“或”十三丹太极拳”,后人惯称“十三丹”,是李瑞东老先生颇具匠心的重要创作。它在李派太极三大主拳中属人盘拳(五行捶)这一体系。由于它取十三种动物之特性和动作特征,相形取义,缘理悟化而成法式,故而形成了罕见的作势风姿和特强的导引功效,备受后人珍爱。术数十三,本于八、五,蕴含“演八卦、运五行、调阴阳、合太极”之理。而以物象演法定式又寓“亲和自然,爱惜自然”之义。换言之:依法演武,演武合道(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12.
太极五行步是练习太极阴阳手纯熟之后,需要进一步修习的自然功法。这是武当紫霄玄真神剑门秘传“清虚自然太极拳”所要求的练功步骤。 太极五行步与“七星玄璇步”、“九宫流星步”,共称“玄门修真斗罡法”,是由玄门禹步演化而来的修真秘术。五行步内合五腑,外应五方,是玄门中乘道法,若能与武当紫霄玄真悟元功之五行阴阳功同修,内功效果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张志坚 《武当》2006,(10):22-23
张祖意合太极拳是三丰祖师在前人九天功法基础上,参悟蛇鹊相争亲创的道内秘传的太极拳。它融道家哲理、养生、技击和传统中医理论于一体,以修炼人体“精神意气力”内五行和“筋骨皮毛肌”外五行和阴阳两性为手段,以强身健体、技搏于人为目的,强调武医结合,以武演道,既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又协调人的内在心理。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丰富且趋近完美的哲理性,以及极高的实用价值,真正体现了太极拳“为入道之基”的定位,体现了三丰祖师“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的宏愿。首先,张祖意合太极拳秉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和“清静无为”的…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运动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拳理深邃精密,技法独具风格。文章以太极拳拳理为指导,对太极拳运动“三层九级制”习练标准、方法及太极拳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揭示太极拳运动的内在规律和基本练习法则,即:“明白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运气”,从而为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人们进行太极拳练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虹 《中华武术》2002,(1):26-27
总述:此式取“金刚捣碓”之名,形容拳势之雄壮有力。金刚,系传说中诸神中力气最大者。最后,掌拳合击似捣碓之势。此式人称:“母式”。因为太极拳棚搌挤按采捌肘靠诸法,顺势借力、造势借力、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化打结合、引而后发、螺旋进化、整体运动等等陈式太极拳固有战略战术的特征,几乎都体现在此式之  相似文献   

16.
刘治良 《精武》2009,(9):11-14
形意太极拳是李氏形意太极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也是精髓所在。以师爷杨永蔚先生所传“山西太极”为纲,融合了车派形意五行十二大形(改编为五行十二丹法)及宋氏形意内功心法,具有通周天开百脉,生擎天架海大力的功效。形意太极拳共一百八十一式分四路,可单练,也可通套练习。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目前.在我国练太极拳的人群中,老年人占多数。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突出,选择太极拳作为健身唯一“法宝”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上起了种种变化,练拳时必须根据老年人的客观条件,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方可取得良好效果。因方法不当出现不良后果者有之,“捅漏子”“出岔子”“吃苦头”者也有之。  相似文献   

18.
高伟 《中华武术》2001,(3):45-45
技击是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但多年来并不为人熟知。“太极拳有无真功夫”一直是存于许多人头脑中的疑问。笔者自幼随祖父杨禹廷习练太极拳.至今30余载,对太极拳拳法之精妙体会颇深。以愚管见.太极拳技击之妙,在于对人体平衡原理的谙熟与运用。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中的一颗明珠,它孕育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寓含着深奥的阴阳哲理;集呼吸吐纳与肢体运动为一体,收健身欣赏与练意养性之同效。故此,太极拳不仅见爱于华夏大地,更广泛传播于异域海外。引起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习练之,研究之。在此,本人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及训练心得,浅析抓好腰腿功是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关键。太极拳谚中说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可见,腰是上下肢体转动的关键,它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使劲力到达肢体各部分,都起到主要的作用。太极拳对腰的要求是“松…  相似文献   

20.
张方 《精武》2010,(12):16-17
肾间动气的概念源于内丹学,吕洞宾就非常注蘑以肾间阳气作为丹母。正宗的武式太极门和吴式太极拳则明确的提出:以修炼肾间动气作为太极拳的基础。原传武式太极拳的内功窍要是“内转四象,外运五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