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有疑义的结尾——评《钓胜于鱼》湖南邹武佑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中《钓胜于鱼》结尾处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在想:其实·人·生不过是在并不幽静的水边空钓一场的·玩·笑,又哪儿来的鱼?”对这个结尾,现行的《教参》和语文杂志上的评论文章大都这样评析...  相似文献   

2.
《钓胜于鱼》“鱼”意解重庆/张宏《钓胜于鱼》是一篇寓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优美散文,但初二学生在自读中领悟和把握文中哲理则有相当的困难。老教授泛舟行钓,先是感叹:“我太喜欢钓鱼,可惜这湖中的鱼不大。”待“照例“提着两条小鱼悠然回来时却又申明“我是为钓,不是...  相似文献   

3.
《钓胜于鱼》是新选入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该文在写法上很特殊,看似散文,又很像议论文,且有些杂文的味道。作者由一位老教授非常喜欢钓鱼而又不为鱼的事情说起,概括出了“钓胜于鱼”的生活哲理,并举了较多的事例来证明这一人生哲理,最后得出了“人生不过是在并不幽静的水边空钓一场的玩笑,又哪儿来的鱼”的大结论。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很困惑,感到作者的观点不好理解,不好给学生讲,文章中  相似文献   

4.
丁海科在《钓胜于鱼——谈初中数学的过程教学》一文中,通过对同课异构案例的评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过程教学的重要性非常高,这也说明如何把握过程教学的“度”,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钓胜于鱼》(初中语文第三册)是篇极富人生哲理的散文,但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疑点:①……常有银发的老教授蹒跚的走来。从下文看,只写了一位老教授钓鱼。而此  相似文献   

6.
寓教于乐———浅谈德育工作的几点体会□徐晓玲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在工作中的突出感受是“钓胜于鱼”,因它阐述了一个哲理———“寓教于乐”。在教育这块沃土上,我追求的是“钓”(兴趣、奉献),而不是鱼(名利、地位)。“索取不是爱,献身才是爱”,魏书生...  相似文献   

7.
【前记】《钓胜于鱼》是九年制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是台湾学者陈之藩写的一篇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散文。指导学生自读,有一定的难度:讲少了,学生很难领悟其哲理;讲多了,又不符合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讲好这一课的关键是选好切入  相似文献   

8.
这一单元主要是学习散文,(另加唐宋诗5首)散文也是密切反映生活的,有的托物言志,如《白杨礼赞》;有的借景抒情,如《听潮》;有的边叙边议,如《钓胜于鱼》。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及重点应放在:一是初步理解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二是学习从文眼(线索)入手阅读散文,三是挖掘美育教育因素,同时加强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9.
[单元课文]《白杨礼赞》《听潮》《钓胜于鱼》。(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体裁比较。这三课都是散文,但写作目的不同。前两篇是抒发感情,抒情方式有异:《白》是托物抒情,《听》是借景抒情。《钓》则是说明事理,是篇富含人生哲理的散文。2.内容比较。《白》侧重写形,浓墨重彩刻画“白杨树”的形美,形神统一,表面写树,实则赞人。《听》侧重写“声”,尽力辅陈描绘海潮音,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钓》侧重写“事”,叙议结合,事例是议论的基础。3.线索比较。《白》以“白杨树不平凡”为线,写了它…  相似文献   

10.
屠美红 《河南教育》2007,(11):34-34
笔者在很多年前参加过这样一次教研活动:到青云中学听了钟家森老师的一节课--《钓胜于鱼》,听后感触颇深.钟老师的课堂给听课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因为他清晰的剖析,设计完整的课堂结构,更是因为钟老师对文本的预设,并由此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钓翁与鱼     
老钓翁从前不是老钓翁,老钓翁从前是一个老富翁。从前的老富翁有一个儿子,儿子又有了儿子。儿子是个爱玩的儿子,用老富翁的钱买了豪华游艇,用豪华游艇装了漂亮妹妹,想来次豪华的环球旅行。可当旅行到五分之一的地球时,豪华游艇撞上了海岸,还撞坏了一家豪华餐厅,爱豪华的儿子和他的豪华游艇成了灰烬。老富翁用他所有的钱报销了变成灰的儿子的豪华举动。现在的老钓翁不是从前的老富翁。现在的老钓翁只是一个老钓翁,一个眼中布满血丝,满脸憔悴的老翁。鱼,不能说一条鱼,也不能说一群鱼。鱼只有两条,一条大鱼,一条小鱼,鱼不是《海底总动员》中的…  相似文献   

12.
《钓胜于鱼》是一篇文质兼美、蕴藉着丰厚人生理趣的说理散文。读罢全文,细细品评,耐人咀嚼,引人深思,促人践行。下面就其所具备的散文美学特色试析之。一、寓意深邃的理趣美垂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生活琐事,是很多人在繁忙工作之余闲情逸致的雅好,但作者却赋予它以深刻的寓  相似文献   

13.
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死海不死》,标题别致精彩,巧用回文设置悬念,引人思索。既然是“死海”,何以又“不死”呢?岂不自相矛盾吗?读了全文就知道了“死海”指的是这海里不具备任何动植物生长的条件,没有任何生物存在;“不死”是指这海水的浮力大,人在海里不用担心会被淹死。“死海不死”一点也没说错,而且饶有兴味。像这种对同一个描述对象既肯定又否定,看似自相矛盾,其实合情合理,从而使语言风趣幽默、耐人寻味的修辞方法,就称为“矛盾”修辞格、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巧用“矛盾”格的范例,撷例赏析,以供借鉴。①……照例的是提着他的两条小鱼,登上岸来向我笑了笑,并且说:“我是为钓,不是为鱼.”(《钓胜于鱼》)  相似文献   

14.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是文学作品单元。它包括散文《白杨礼赞》、《听潮》、《钓胜于鱼》和《诗五首》四课及知识短文《说话看对象》。 本单元的教学应达到这样几个目的:一、从感性上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二、学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利用多种感觉进行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三、体会古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如何达到这三个目的呢?我们可以把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作为突破口,从而完成本单元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班级建设要善于从细微处着手,结合多年班级建设的实践经验,本文从“五一”工程教育,即:一堂课——生命教育课、一篇文章——责任心的培养、一句格言——钓胜于鱼、一次聊天——性别教育、一种计算——犯错成本计算五个方面交流了自己班级建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我的太爷爷     
我的太爷爷是个作家,他写的小说可好了,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我的太爷爷写过《岳(yuè)飞传》、《白楼(lóu)春晓》等等很多很多的小说。他离休(xiū)以后也不闲着,还给别人改稿(gǎo),找他的人也很多。他最大的爱好是钓(diào)鱼。每周太爷爷都要去养鱼池钓一次鱼,他钓鱼的本事可大了,别人钓不着他也能钓着,每次都数太爷爷钓的鱼多。太爷爷也爱吃鱼,他现在8多岁了,头发却没有一根是白的,妈妈说,这都是吃鱼吃的。她要我也多吃鱼,说吃鱼对人身体有好处。太爷爷很喜欢我,他鼓)励(lì)我要多写作文,将来他一样,当个…  相似文献   

17.
陈之藩先生是台湾散文名家。他的散文名再《谢天》、《失极的兰花》被选入台湾中学国文课本,《钓胜于生》分别被选入香港和大陆的中学语文课本。据我所知,一个作家的文章能入选三地课本的、且受到如此普遍欢迎的、陈先生是第一个。被余光中先生称为“通人”的陈之藩,“教的不是文学,是电子学。”‘准国外成了科学学者,在国内却是文学名家。”(引自余光中《鬼雨》)但我们对于陈先生其人其文却了解得很少。目前,比较有影响的两部工具书;一是《台湾新文学辞典》(四月1人民出版社,1989年Ic月出版)并没有设立陈先生的条目;一是《台…  相似文献   

18.
教列二则     
孙建锋 《云南教育》2007,(11S):31-31
是“捉”鱼。还是“钓”鱼 师:听老师朗读—— “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捉’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白鹭》)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CEPNUS)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实施现状,并提出了"‘钓’胜于‘鱼’"的观点,即方法的传授重于知识的灌输和过程重于结果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教例二则     
是"捉"鱼,还是"钓"鱼师:听老师朗读——"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捉’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白鹭》)生:老师朗读得很好,遗憾的是读错了一个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