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直面批评     
沈旸 《新读写》2014,(12):62-63
北宋大文豪宋祁撰文爱用冷僻字以显才高,欧阳修为了帮他改正这一毛病,特意登门拜访。不巧,宋祁不在家。欧阳修灵机一动,在门上写下:“宵寐匪祯,札闼洪庥。”意即夜梦不祥,题门大吉,婉讽前辈。宋祁读懂了欧阳修的“曲笔”,哈哈一笑,接受了批评。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追溯歌词发展历史,以为自唐至北宋“涵养百馀年”,均呈“乐府声诗并著”局面。她批评“宋子京兄弟”,“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考宋祁创作,有声诗,亦有“乐府”。宋祁是仁宗朝雅乐建设的骨干,他“乐府声诗并著”的创作,正是宋初礼乐文化建设中“士大夫之词”创作的典型表现,也反映出“旧声”、“新声”竞相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宋祁所写的《落花》诗,程千帆、吴新雷断定其为咏物之作,象征人生艰难旅途中奋斗到底的精神。陈衍则认为是写伤逝之意,认为宋祁多侍儿,是伤其侍儿之逝。而从此诗的写作背景、诗作用典、宋祁本人的生平经历着眼.经过细致梳理可得出结论:陈衍所论的写伤逝之意更合此诗意旨,但他关于宋祁当时多侍儿的看法不确。  相似文献   

4.
宋代文史学家宋祁写文章时,喜欢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字词,即使是在编撰《新唐书》时,也还是冷字僻典随处可见,读起来十分诘屈聱牙。当时,社会上不少的人对此很不满意。有一次,文坛泰斗欧阳修预先知道宋祁要来作客,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宵寐匪祯, 扎闼鸿庥。宋祁来到后,见门上补贴了一副对联,不年不节贴对联,他就感纳闷,又觉新鲜。于是,他便认真地看了起来,但看了几遍,竟不解其意。于是,宋祁便向欧阳修询问。欧阳修笑着说:“昨夜我做了一个  相似文献   

5.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其《窥词管见》中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李渔是在批评宋祁《玉楼春》词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不合自然现象。很显然,李渔对诗歌语言的这种超常性用法不理解,所以,他的评论显得拘泥而迂腐。殊不知,桃李争春是诗人习用语,而“闹春”才是宋祁自出机杼,出奇制胜,富有创意。人所熟知的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也是语言的超常使用。这种超常用法中国古代诗人称之为锤炼“诗眼”,它变正为奇,变软为硬,化熟为生,以文入诗,以俗语入诗,以赋为诗,甚至改变语言正常的语法结构,鬼斧神工,出人意料。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的思颍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文章主要立足于狭义上的思颍诗与续思颍诗,以其两篇序文为切入点论述欧阳修“思颍”所体现出来的主体生命意识。从欧阳修的肉体与思想两个角度剖析他的生命关怀与人文关怀,最终落实到以“人”为本的生命观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笔记是不可忽视的。历代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的写作之余,留下了许多笔记类文本,其涉及范围之广、数量之大,让人惊叹。 笔记作为一种文体出现,盛行于北宋,当时宋祁将自己一些谈天说地的文章汇编成册,以“笔记”名之。宋祁在北宋与欧阳修齐名,影响甚大,后遂以“笔记”相沿成习。 笔记的真正出现,并非自宋祁开始。相传三代直至春秋战国时的“左氏记言,右氏记事”,就已经属于笔记的前沿。现在能看到的《战国策》、《国语》等典籍,都是经后人整理的。其原形,或许即是左氏、右氏的笔记之作;先秦的一批诸子杂著,有些…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词强化了情感表现,他强调“有情痴”的“情多”,这既坚持了文学作品的情感特质,又突出了词体尤为强调窈渺写心的特点;欧阳修词婉曲层深的表现,也使得词既继承了诗的抒情性,又有别于诗,形成了词体特有的曲折言情的特点;同时,欧阳修在词的题材范围上做了有力的开拓,使之具有了诗一般广阔的题材内容。对欧阳修词,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为:词的特质,诗的渊源。到欧阳修,词的小令终于烂熟了,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进一步开拓词的意境、题材与作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典抒情诗是很讲究含蓄的。北宋诗人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诗应“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曾子固说:诗当“语尽而意不穷。”南宋词家姜白石也说:诗“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都是说,作诗要注意含蓄。含蓄能使作品显得蕴藉深厚,“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古人如此重视,是有道理的。他们在这方面表现了高度的技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思颍诗”是由欧阳修创作的与颍州有关的诗歌,寄托了欧阳修的思颍及归隐之情。欧阳修在《续思颍诗序》中虽明确“思颍诗”有30首,但未指明具体篇目,因年代久远,欧阳修思颍诗稿遗失,学者在对“思颍诗”篇目考证时争论不断。文章根据欧阳修的两篇序文及其书信札记,对“思颍诗”具体篇目进行考证,并分析了“思颍诗”的特点以及“思颍诗”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蕴含的人物情感。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论《诗》之文既多,却鲜有论者。本文从“考《诗》”和“解《诗》”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观照。总结出其论《诗》的基本原则是“依经”“尊圣”,这就造成了他论《诗》的一大失误。但此中的怨刺之意,劝诫之志却成为其诗学的精神支柱,也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与朱熹分别是北宋与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教”名家,他们之间存在着思想上的传承关系。朱熹继承了欧阳修对待“汉学”的科学态度,将欧阳修“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的“《诗》教”原则体系化,对欧阳修《诗本义》的成果多有借鉴,从而实现了《诗经》研究与《诗经》教化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与朱熹分别是北宋与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教”名家,他们之间存在着思想上的传承关系。朱熹继承了欧阳修对待“汉学”的态度,将欧阳修“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的“《诗》教”原则体系化,对欧阳修《诗本义》的成果多有借鉴,从而实现了《诗经》研究与《诗经》教化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4.
两个欧阳修——你是哪一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感情色彩迥异。先看第一个。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也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诉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罢,果然感慨…  相似文献   

15.
两个欧阳修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色彩全异的。先看第一个。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于是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也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也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罢,果然感慨万千,因为他突然发现,…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持正宗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在《论诗三十首》中,肯定了李商隐诗之“精纯”.赞扬它世代受到人们的喜受.但对其隐晦处略有批评.同时认为不十分“雅正”,更进一步斥乏为“新声”,这反映出他诗论中的保守面。元好问对李商隐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有批评,他是辩证地评论李商隐的。  相似文献   

17.
元好问持正宗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在《论诗三十首》中,肯定了李商隐诗之“精纯”,赞扬它世代受到人们的喜受,但对其隐晦处略有批评,同时认为不十分“雅正”,更进一步斥之为“新声”,这反映出他诗论中的保守面。元好问对李商隐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有批评,他是辩证地评论李商隐的。  相似文献   

18.
批评的妙法     
宋代的宋祁修书爱用冷僻的字词,比如,"迅雷不及掩耳",他偏要写成"震雷无暇掩聪",并常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欧阳修参加编修《新唐书》后,看到宋祁爱用冷僻字,  相似文献   

19.
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广为传诵的名句,特别是其中“闹”字的运用,使他“因一字之奇名噪千古”。“闹”字的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如清人刘公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无论人品或学术都是封建社会的特出者,曾巩称之为“蓄道德,能文章”,绝非溢美之辞。他官至参知政事,不可谓不达,但在仕宦四十年中,“屯邅困踬,窜斥流离”,颇有世路岖崎之感,其间表现了他的“果敢之气,刚正之节”。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杜衍为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富弼为副使,旋又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任命欧阳修、王素、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