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宝卷的传承,除了文本传承外,还有以各种曲牌为载体的音乐传承。宝卷音乐属于典型的曲牌联套体结构,是一个完整的声腔系统,根据音乐结构和音乐特点可分为佛教音乐曲牌、词曲小令曲牌和民间小调曲牌。以甘肃岷州宝卷为例,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综合体分层解析,意在理清明清时期教派宝卷中的音乐结构和曲牌类型,客观反映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与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2.
温州乱弹“八仙戏”保留的34个曲牌是研究曲体演变的重要“活态”资料.温州乱弹八仙戏曲牌,文体形式上“辞无定体”,音乐传承上则“有腔可寻”,说明民间传统戏曲传承“重曲轻文”,以音乐为本位,与文人戏曲首重文学大相径庭.传统戏曲在雅、俗两个文化空间中传承流变的模式和机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词调是词体的本质特征之一,它的成长经历了漫长岁月。从源流方面,它经历了词调孕育、词曲交融到词调定格的演变:从功能上,它经历了由歌舞娱乐为主、音乐与文学功能兼备和文学创作欣赏为主的转变。由于词人音乐素质和词调曲谱自身局限导致词调音乐功能的弱化和缺失,词调最终被定格为标示词体格律的文学性专用名词。  相似文献   

4.
戏曲曲牌结构经历代发展在昆曲的昆腔中得以成熟完善,无论单曲牌结构还是整体性曲牌结构,其艺术成就及结构特点都被戏曲曲牌体的其它剧种以及后来形成的板腔体剧种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局部思维与系统思维——这是传统戏曲音乐设计和现代戏曲音乐作曲在思维方式上的分水岭。过去,戏曲的音乐“创作”沿袭着一种主要的思维模式:以词格(包括对风格、格律、声韵等的综合认知)“挂曲牌”然后理顺唱腔,它的主要职责是帮助演唱者处理好词和曲的关系,有时在特定词意的启示下也作一些结构的调整和旋律的扩展,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这种方法的创作性较弱,所以人们把它定格为“音乐设计”。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戏曲中,音乐占了很大的比重。川剧是以四川为中心而覆盖西南地区的最大的地方戏,在川剧音乐中高腔尤其最有特点,其曲牌丰富,不仅包括了南、北曲的曲牌名,也还有自己独创的曲牌,数目达数百种,对川剧高腔曲牌研究,对戏曲音乐的特点、现状及其发展和现代音乐创作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戏曲的唱腔体制,一般分为板腔体、曲牌体以及二者结合的综合体。其中,对于板腔体如何从一个基本曲调,通过速度、节奏、旋律的扩充或减缩等变化,而演变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别,已有诸多论述,似较详尽。在曲牌体中,亦有对某些戏曲声腔(如:昆曲、高腔)曲牌联缀规律的研究。但是,对于各戏曲剧种中,多种曲牌体系内部,各曲牌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发展规律,却较少论及。本文仅以福建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为例,试图对我国戏曲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古代音乐文学教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人们对现当代音乐文学的教学研究相当薄弱.现当代音乐文学包括流行歌曲歌词、民歌歌词以及"民歌体"诗歌和戏曲曲艺(如歌剧、舞剧、秧歌剧、现代戏、京韵大鼓、评弹、说书)的唱词等.其中流行歌曲歌词是主体部分.借鉴古代音乐文学的教学研究体系,联系现当代音乐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实际,应当从现当代音乐文学文献学、现当代音乐与歌词关系问题的教学与研究、美学的教学与研究等10个方面加强建构.  相似文献   

9.
在词、曲一体的艺术形式中 ,词、曲相互关联 ,互为表里。如果说词的创作必须具有可歌唱性的人声表现特点 ,在韵律、节奏等方面追求音乐化的内在功能的话 ,那么反过来说 ,曲的创作对唱词的依赖也十分紧密 ,两者在形式外观、内容旨趣上都有着异质同构的直接联系。感情的流露与表现 ,是词、曲共宗之主题所在。在词曲统一体中 ,词情的不同表现形式(形 )与内在旨意 (义 )变化 ,必将牵动音乐的动态与表情 ,两者如影随形 ,相得益彰。本文拟以民歌与戏曲唱腔两类声乐体裁作比较 ,就上述观点进行论证 ,并对戏曲声乐的创腔规律与手法从“词源”方面略…  相似文献   

10.
历代论词曲(这里的“曲”专指散曲)者,皆偏重研究两者风格的差异,而很少探讨其相似点和互化性。我们在承认词曲主体风格迥然有别的前提下,还应看到两者风格的相似性,其具体表现为词曲风格的互化。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了解词曲的发展、演变及词曲衰落的历史原因都有重要意义。一、词曲传统风格观质疑词曲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两者的主要风格是有区别的。关于这一点,前人多有论述。任中敏《词曲通义》在论述词曲不同性质和风格时说:“词静而曲动,词敛而曲放;词纵而曲横;词深而曲广;词内旋而曲外旋;词阴柔而曲阳刚……”。万云骏则从语言角度指出词曲风格的不同,他说:“诗词基本上是书面的、典雅的语言,文彩斐然;而元曲却大量使用口语,不啻自其口出。而且元曲还把能不能大量地、成功地运用口头语言作为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明代戏曲评论定王骥德从批评人们对诗词曲的混用来指出三者是有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