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针对李渔提出的关于传奇应该怎样结尾的观点——“团圆之趣”,认为该观点是总结了中国古典戏剧的特点而提出的戏曲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将戏曲称为"有声戏"和把小说称为"无声戏"是李渔的创造.李渔"有声戏"理论世所公认,但"无声戏"理论却多有争议.实际上,考察李渔的理论和创作,最突出的是其"戏"论的提出及"戏"论在其戏曲和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李渔"有声戏"和"无声戏"理论或曰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客观性应该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3.
吕天成<曲品>之"境",由于受传统诗学"意境"理论的影响,仍体现为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但运用于戏曲领域,充分考虑到戏曲的叙事性质,因此,吕氏之"境",其涵义又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但不能因此就说吕氏之"境"就是一种成熟的戏曲"境界"理论,这从版本学的角度也可以得以充分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作为明代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徐渭在戏曲方面的成就更加卓著.徐渭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戏曲美学思想以"本色"论为核心,为戏曲创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促进了晚明戏曲理论研究的发展;他创作的杂剧《四声猿)则成功地实现了他的理论主张,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展现于明代剧坛,掀起了明代杂剧创作的高潮.  相似文献   

5.
清初的李渔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戏曲理论的创新性之一就是不乏哲学思辨。这一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李渔关于宾白字数的多与少的论述上。研究和认识李渔戏曲理论的艺术辩证论,对提高当代戏曲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满足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代戏曲序跋的繁荣昌盛,在戏曲理论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代表着古典戏曲理论逐步趋于成熟.清代戏曲序跋中涵盖众多的理论内容,包括创作论、艺术论、搬演论、批评论、曲律论、动机论、接受论等,对于清代戏曲序跋中所体现的戏曲搬演论,虽然数量不多又相对零散,但经过梳理和分析,依然能够从中深一步的了解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戏曲史上的两大戏曲类别元杂剧与南戏(明清两代称为"传奇")之主角正末、正旦与生、旦,人们习以为是相同的,然而考察其作品实际,二者实有重大差异.正末、正旦既可扮演主要人物,亦可扮演次要人物;二者的关系既可为夫妻或情侣关系,亦可为其他关系;一剧之中或有正末而无正旦,或有正旦而无正末.而南戏之生、旦则只扮演剧中的主人公,且二者必为夫妻或情侣关系,且有生必有旦,有旦必有生.究其原因,在于末与生、正旦与旦所代表的人物范型的不同以及这两大戏曲类别题材传统与音乐组织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论毛宗岗小说评点之"戏曲手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宗岗小说评点借用了戏曲美学的概念,如关目、科、收煞等,毛宗岗小说评点表现出的“戏曲手眼”既有自觉的一面,又有不自觉的一面,其背后展示的是文学与戏曲艺术的相同文化内涵,以及以戏曲空间对文学时间的跨时空解读。  相似文献   

9.
安怡 《辽宁高职学报》2006,8(4):122-123,136
从职业戏曲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引发出对戏曲理论“新程式”创造提法的思考。文中从戏曲“表演程式”的定义与概念入手,结合新时期以来戏曲舞台艺术实践的具体实例,深入戏曲程式体系的内部核心予以辨析、论述,以期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指明戏曲艺术实践在未来发展中可能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思想,推动了晚明儒学平民化时代通俗文艺思潮的形成与流行.具体到泰州学派产生、流行的核心地区——泰州而言,明清以来泰州戏曲"倍盛于前",成为"江南文脉"视域下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也成为"江南文化"渡江北上的现实体现.泰州戏曲文化的勃兴,一定程度上根源于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平民儒学思想和"言情"文化思潮.从泰州戏曲文化的繁荣,可见泰州学派的文艺思想深刻影响了晚明以降诸多艺文活动,是社会转型时期启蒙思想积极、主动推动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在社会教化和文艺发展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