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奇函赏析     
时贤多有诗歌、词曲、散文或小说之类的赏析之作,余不才,不敢效法。案头有杂志社、丛书编委会约稿信及合同书数件,虽非传世之作,却也别有趣味,姑仿时贤之例,作《“奇函”赏析》关于葛厂长的通讯照来稿是可编发的。为了增加分量,我们拟请您改写成报告文学,于6月底...  相似文献   

2.
外国新闻学关于新闻价值诸要素中,除了“显著性”、“重要性”外,还有一个“奇异性”。前几年在讨论新闻价值时,大家还是肯定的。但是对“奇”的理解、鉴别还很不一致,有的认为一切奇异的现象均可报道,也有认为无产阶级新闻学在  相似文献   

3.
“天奇信息通”智能网络系统研制成功本刊讯本刊记者从1995年1月1日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天奇信息通’”智能网络系统演示会上获悉,由深圳天奇电子新技术实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计算中心联合开发研制的“天奇信息通”智...  相似文献   

4.
天津《今晚报》的新闻采访,使我感到既新奇,又钦佩。奇在何处呢?今年夏天,我在哈尔滨,碰见《今晚报》的一位记者。我心想,哈尔滨与《今晚报》有  相似文献   

5.
张强 《青年记者》2012,(18):65-66
军事科技新闻在制作标题时不仅要考虑到“兵昧儿”、“军味儿”,还要考虑到科技新闻标题一贯通俗易懂的要求,要同时达到这两点要求,“奇”字必不可少. 善抓“奇彩”:找特点兼顾文学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制作标题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构思精巧、设计别致的标题,能为版面增色,为文章传神.这样的标题可称之为“奇彩”,其最鲜明的特点是突出新闻事实的奇特性,以奇取胜、凭奇引人,似一道饕餮佳肴深深吸引读者,产生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审美效果.往往人们对文章内容早已印象模糊,对其标题却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6.
面对有限的新闻资源,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面对现实,新闻界的一些同志已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绝技,他们另辟蹊径,不在老路上兜圈子。他们在为自己和媒体博得利益的同时,也为新闻撑起了一片“奇”美的天空。  相似文献   

7.
文无定法。“导语”作为消息的开头,也有多种类型和方法。但是,不论什么方法,有一个原则需要遵循,那就是文章一开头,就要有吸引人的魅力,使读者欲罢不能,非看下去不可。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此一经验之谈,对于新闻写作同样有借鉴的价值。怎样在“开卷之初”,就能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呢?利用人皆有的“好奇之心”,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最容易取得这样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不少好线索或好选题,因为记者写不好或报道得不精彩而错过了时机,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所以,本文有必要就如何把握线索和选题进行一番论述。 这些做法就是:要牢牢地记住“三抓四见”,并紧紧围绕“三抓四见”来写。 “三抓”是指抓事例、抓人物、抓观点。这三者在多数情况下是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要让记者在每次采访前,牢牢地记住自己的任务是去抓这个线索或选题中的事例的,是去抓人物和人物观点的。有了这种强烈意识,就会从理论上指导和规范自己在采访中的具体行动。 “四见”是指见物、见景、见奇、见情。这四者也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用“物”、用“景”衬托报道的气氛,体现报道的事实;用“奇”去揭示所报道内容的“新闻性”,争夺受众的眼球和耳朵,从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在西安古城繁华的闹市区莲湖公园里,有一家新开张的“奇园茶社”。这个茶社是我地下党专为传送秘密文件和工作人员接头而开设的。在我地下党负责人王释奇和梅永和等成员的大力协助下,一时间茶社宾客云集,游人如织,生意兴隆。外界根本没人知道该茶社就是中共中央社会部西安情报处的秘密联络站。中共中央社会部西安情报处处长王超北,《秦风·工商日报》副总经理机要科长王释奇和曾担任过吉鸿昌同志的警卫员有百发百中神枪手称号的梅永和及夫人李雪琴、还有张少侠、任忠义、宋栋梁等同志先后在这个特殊岗位上工作过。他们与敌军、警…  相似文献   

10.
阳春三月.奇先知名品牌印刷机械展在深圳华南城的礼炮声中拉开了序幕。此次举办单位广州市奇先印刷机械贸易公司,成立于1992年.一直秉承“品质佳奇.服务为先”的理念.经营国内最好的“制版-印刷-装订-包装”全线机械且有充足的零配件和耗材.有一支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技术服务团队,担负着台湾旺昌.上海光华.上海紫宏.上海紫光.上海亚华.四川利通.威海精密等知名企业的地区性代理和技术服务网点的任务,是目前广东省内种类最齐全、技术最全面的印机代理商。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通讯式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通讯的消息,也可以说是用写通讯的形式写的消息。通讯式的消息,我有时也叫它消息式的通讯,也就是用写消息的办法写通讯,这种通讯看起来很似消息。这就是我对这种新闻体裁的“土解释”、“土定义”。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白庆祥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来概括通讯式的消息:“总而言之,它是用消息和通讯的两种文体交叉的写法写作的新闻文体。它既有消息主题的客观性、严肃性,又有通讯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性。”他还称赞说,这是我在新闻体裁写作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这种赞扬让我有些汗颜,因为这…  相似文献   

12.
《军事记者》2010,(1):I0003-I0004
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每年要在三千里川藏线上出动车辆7000多台次,运送物资4万余吨。这条“西部奇路”需翻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越过14条波涛汹涌的江河,坡陡弯急。官兵们不畏艰险,出色完成了各项运输任务,并创下连续5年零亡人的纪录。  相似文献   

13.
“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此话出自一个青年个体户之口,听来确有几分震聋发聩,动人心魄的味道,它诱发了记者的新闻敏感,最终,它成为一篇获去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通讯标题(见《哈尔滨日报》1986年12月20日)。“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这是发自社会一隅里的真情呼喊,它透示出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一部分人物质财富的充裕和精神财富的  相似文献   

14.
天津《今晚报》的新闻采访,使我感到既新奇,又钦佩。奇在何处呢? 今年夏天,我在哈尔滨,碰见《今晚报》的一位记者。我心想,哈尔滨与《今晚报》有何关系?原来他是为参加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和红楼梦艺术而来的。《今晚报》愿为它派出记者,可见对它的重视。后来我听说,这次在汉城召开的亚运会上,也出现《今晚报》的记者。这不仅需要办出国手续,而且能争取到一个采访名额,也是很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15.
奇也,新娘、新郎捻香拜堂的时候,猪八戒先生也觍着脸皮跪在他们中间,这场面显得多么不协调! 不协调是漫画创作的一种手法,但是这幅画的“画眼”还不在乎画面的“不协调”,而在于猪先生“理直气壮”的自白。姑娘出阁,我国封建社会有大送妆奁之风。豪富人家,还往往以“通房丫头”为陪嫁。以男性为陪嫁,并且是以猪八戒这个丑、懒、好色的家伙为陪嫁,这不使新郎如坐针毡、浑身发毛,起一身鸡毛疙瘩才怪呢!  相似文献   

16.
傅增湘认定“珊瑚阁”藏书主人为纳兰容若,然证据不足。扬绍和谓:“盖百文敏公旧藏”,却有充分的证据。“珊瑚阁”应是嘉庆年间出任两江总督的百龄之藏书室。文后附《“珊瑚阁”藏书拾录》。  相似文献   

17.
一个时期以来,记者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说组织典型报道,采写重点稿件,就非要数千字以至上万言的所谓长篇通讯、深度报道等,有的宁愿把消息拉成通讯特写,却不愿把通讯、特写精写成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总认为写消息这几百字的“豆腐块”不解渴,没有力量,分量太轻,既反映不了重大主题,也写不出气势和深度。笔者从采写的几篇获省一、二等奖好消息中体会到,有时舍弃“全”而“重”的通讯,选择“偏”而“轻”的消息,更能让主题凸现,  相似文献   

18.
郝欣 《编辑学报》2008,20(2):146
问在标注论文作者中的联系人时,用“通信作者”还是“通讯作者”?答用“通信作者”。《通信科学技术名词》中,词条“通信”的释义是:“按照达成的协议,信息在人、地点、进程和机器之间进行的传送。曾称‘通讯’。”《现代汉语词典(第声版)》中“通信”的释义是:“①用书信互通消息,反映情况等……②利用电波、光波等信号传送文字、图像等……旧称通讯。”可见,原来使用的“通讯处”“通讯作者”等,现在都应统一为“通信处”“通信作者”等。  相似文献   

19.
写好人物通讯要特别注意与主人公的贴近。何谓贴近?贴近 ,意思就是接近、亲近。也就是说 ,人物通讯的写作要完全忠实于新闻人物的实际 ,最大限度地贴近新闻人物的性格、身分、情感等等 ,写出真实可信的“这一个”来。“贴近”是人物通讯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 ,人物通讯主要是写模范人物的 ,所表现的模范人物愈真实 ,愈像 ,就愈有感染力。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物通讯是所表现新闻人物的文字化的素描 ,是其基本相貌、性格、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复印或传真。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对采访对象的“贴近”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1、“贴近”是…  相似文献   

20.
十多年前,梁衡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他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 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