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有人曾问牛顿,你为什么有这么伟大的发现?牛顿说,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这番谦虚的回答,说明哪怕是最伟大的创造,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如何让学生顺利实现"再创造",笔者认为应把握如下基点。以"知识逻辑"为基点。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系统性严密的科学。整体而言,教材中编排的知识体系呈现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趋势。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再创造"时,应着重思考学生的知识基础。例如,教学"转化的策略"时,教材首先编排"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这一问题情境,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平面图形及组合图形面积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大多数教师的教法是:讲述人类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过程,重点演示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最后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的课堂平淡无奇,学生的情感体验非常少.笔者听过几次这节内容的公开课,授课教师有的设计了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物体由高处滑到水平面上时,水平面粗糙程度对物体滑行距离的影响;有的改进了伽利略斜面实验,使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更直观.但是伽利略是怎么想到将两个斜面对接呢?为什么要先研究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小球会运动到等高点,然后把另一侧斜面倾角变小直至平面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现象与教材问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这册教材相应的教师用书(第133页)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指出:"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学过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真的是"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吗?下面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两个课堂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界提的频率最高、炒得最为火热的恐怕就是"素质教育"和"减负"这几个字.然而,就在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同时,应试教育也在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试问:学生真的"减负"了吗?教师真的"减压"了吗?不是学生不努力,不是教师不负责,是旧体制下的课程评价观在作怪.  相似文献   

5.
<正>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勤",学生"懒",教师要拼命地为学生讲解,课上教师讲得"汗流浃背",课后学生一做就错.教师难免喊冤抱怨,数落学生:"你们对得起老师吗?都是怎么学的?"是的,这样的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一点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都没有.试问:这样能学好数学吗?能有创新精神和意识吗?为改变这现象,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探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笔者没少观摩作文课,多数教师都在作文指导时面面俱到,大到作文主旨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写作顺序的安排,小到衔接过渡、词语的运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难道学生的作文真的需要教师如此设计、如此指导吗?关于如何指导学生作文,笔者有一些浅见,愿与同仁一起分享。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写作之前读范文本学期,在写教材中第一篇有关亲情的作文之前,我把假期作业中同一题材的优秀作文读给学生们听,如索俊杰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勤",学生"懒",教师要拼命地为学生讲解,课上教师讲得"汗流浃背",课后学生一做就错.教师难免喊冤抱怨,数落学生:"你们对得起老师吗?都是怎么学的?"是的,这样的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一点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都没有.试问:这样能学好数学吗?能有创新精神和意识吗?为改变这现象,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探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8.
一、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本节课中所涉及到的人物 <牛顿第一定律>这部分教材中涉及的人物较多,包括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是非常生动的物理学史教学范例.对于人物的认识,一定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他们对科学的贡献与其本人所处的历史及科学发展的时代联系起来,予以正确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几乎所有版本的高中物理新课标课本都在必修1第四章"1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安排并解读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即双斜面实验,小球从一个下降的斜面滚下并滚上一个上升的斜面;而初中物理新课标课本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安排的则是一个单斜面理想实验,即小球从一个下降的斜面滚下并运动到粗糙不同的平面上,高中教材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伽利略当年为什么要做较复杂的双斜面  相似文献   

10.
高斯说:"数学是科学之王."毕达哥拉斯说:"数学支配着宇宙."陈省身说:"我们欣赏数学,我们需要数学."……古今中外,一位位数学大师用激情洋溢的字眼描绘数学的伟大、有用.但是数学真有那么伟大?真有那么有用?真的必不可少吗?……这些疑惑困扰着我们的学生,在他们眼里,数学就是一道道题目,一个个数字、符号,是抽象的,枯燥的,乏味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新教材给我们数学教师带来  相似文献   

11.
<正>体育教学中"借班上课"固然与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基本功有关。如果教师能将授课内容与重难点巧妙地铺垫于各个环节中,将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笔者结合实践,总结了几点看法,供同仁参考。一、有效交流巧沟通案例:三年级耐久跑课,很是吸引笔者的眼球。在上课之前,执教老师来到班级,巡视班级学生后问:我听说三(2)班的同学都非常勇敢,你们勇敢吗?是真的吗?学生迟疑了一下,只有几个学  相似文献   

12.
谁更伟大     
我曾跟一些人讨论:是牛顿更伟大,还是爱迪生更伟大?当初,曾有一位立即回应道:都伟大. "都伟大",这当然有道理,可是,我们现在是想比较一下,这两位"都伟大"的人之中,哪一位更伟大一些.稍后,那位说"都伟大"的同仁补充说:还是牛顿更伟大.  相似文献   

13.
吴宁建 《河北教育》2007,(10):35-35
教师在上班时间聊天,通常都会被认为是"违反上班纪律",因而一般是学校所禁止的.当然,禁止归禁止,想聊还是会聊,只不过,校长一到,大家便立刻散开,很知趣地各干各的事去了.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教师在上班时间聊天,就真的那么可怕吗?聊天就真的一无是处吗?笔者以为,在一个学校里,大家只顾各做各的事,"老死不相往来",没有"聊天"没有交流,这个学校不可能是和谐的.那么,教师适当的聊天都有哪些好处呢?  相似文献   

14.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有教师就课文第5自然段提出了质疑:"有的说"前后两个部分互相不匹配:前面告诉我  相似文献   

15.
学生爱读童话,课内外接触了大量童话.上三年级的时候,他们经常问我:"老师,童话里写的是真的吗?大海里的人鱼真的会唱歌吗?"话音没落,就会有"成熟"的学生在旁边反驳:"不是真的,不是真的!童话都是作家编的!"而我呢,总是笑而不答.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人们发现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教材、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一切都在向着新的方向发生着变化。随之一些新思维、新口号、新理念、新模式也纷纷跃然纸上、付诸实践:创造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等概念把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无所适从,仿佛是在搞着一场彻底打破"传统"的改革。那么这一切真的都是新的吗,都是对的吗?笔者认为,现在有些说法和做法其实是在回归传统,重拾传统教育的精髓,也有些则是形式主义、标签主义。因此,需要我们擦亮眼睛,还原课堂教学的本色。  相似文献   

17.
50年后的今天,蓬松浓密的白发和垂下的胡须仍然是爱因斯坦独有的天才标志。这位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西方文明史中只有牛顿、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生于马车时代的爱因斯坦,其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思想在100年中带来的变化超过了他之前两个世纪的科技进展。爱因斯坦剥离现象世界的重重伪饰揭示了深埋其下的更为复杂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在准备体育教学比赛或优质课评比之前,教师们都有这样的担忧--在外校上课,那里的学生能配合自己吗?能按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走吗?自己能把学生调动起来吗?有这些担忧是在所难免的.在各级的教学比赛前都安排有一段(大约20分钟左右)教师熟悉学生的时间,这可是教师与学生课前的唯一接触,如何利用好这20分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比赛,总结了课前调动"五步法",效果很是明显.  相似文献   

19.
<正>经常有数学教师发出抱怨:"为什么学生就是学不会呢?数学真的有那么难吗?为什么都不喜欢学习数学呢?"笔者认为,数学科目本身就具有着枯燥性和乏味性的特点,如果教学方案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确实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活动方案时普遍存在"灵活性差"、"变革能力弱"等问题,多数教师甚至都长期采用一种教学方案,这不但导致学生会很快丧失学习兴趣,而且还会严重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多样性教学方案的规划着手,让课堂奇妙多变,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方案下  相似文献   

20.
正一部科学史,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工作者用生命、血汗和精力谱写的历史.这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名垂史册者,也有终生遗憾者.我们就走进物理学史,看看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一、亚里士多德真的一无是处吗?一提到亚里士多德学生就觉得这人是笨蛋,什么都是错误的,他们并不了解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的地位,其实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不仅为后来的许多科学门类奠定了基础,也把古希腊好学深思的精神发展到了顶峰.在他死后的几百年中,再也没有出现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