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赏析:人教版教材中选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我们在此选了先生另一篇散文《想北平》。老舍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被誉为“语言大师”的他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来描写他对北平的怀念,对青少年时期的追忆,于是就有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想北平》。这篇散文没有波澜壮阔的高潮、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一种如话家常的口吻,将故事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语言流露出浓郁的眷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步入老舍先生的情感之旅、追思之旅。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  相似文献   

2.
“一字师”     
阎焕东 《科技文萃》2001,(2):185-186
最近我正准备出版一本关于老舍的书,其中引了老舍在抗日战争前夕写的一篇小传,题为《著者略历》,全文不过400字,却精当简括,幽默风趣,很能体现老舍为人为文的风格,是一篇妙文。但文中有句话却令我颇费周折:“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这“三百千”指的是什么?我查了手边的工具书,包括《辞源》、《辞海》等,都没有“三百千”这个条目。于是我便怀疑可能是印错了,或者也可能是老舍的手误,后来的编辑将错就错,一直错了下来。我这么想依据有二:一是就在这篇“小传”中,老舍的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被印成了“《火车头》”,这肯定是错的,说明印错是常有的事,可做旁证;二是“三百千”我以为可能是“三百篇”之误,而“三百篇”则是人们所熟悉的,本是《诗经》的代称,老舍在此扩而大之,借指古典文学,说“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既简单明白又幽默含蓄,且与全文风格一致。我的怀疑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我心里总不踏实,还想得到进一步确认。说来也巧,前些天的一个小型聚会上,我正好同舒乙同志坐在一起,于是我便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我先说明了那句话的出处和问题所在,跟着说了我的想法,我说:“‘三百千’是什么意思呢?哪儿都查不到。所以我想可能是印错了,或者是老舍先生的笔误……” “那怎么会?!” 舒乙本来一直在听我说,这时突然插了一句,打断了我的话。 “怎么不会呢?”我争辩说:“就在这篇‘小传’中,后面就把《火车集》印成了《火车头》。”  相似文献   

3.
老舍教子     
1942年8月,老舍先生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  相似文献   

4.
一陆龟蒙有两个颇具特色的雅号:一曰“江湖散人”,二曰“甫里先生”。他为此曾写过两篇自述体的散文,一为《江湖散人传》,二为《甫里先生传》。在这两篇著名的传记中,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两个迥异其趣的自我形象。读《江湖散人传》,立刻会让我们想到陶渊明的自述体散文《五柳先生传》,想到那位典午末世的隐士,生活在大唐季世的陆龟蒙,在这篇脍炙人口的《散人传》中给  相似文献   

5.
要让“牛犊”不怕“虎”○黄丽人我班一位叫沈赳的同学,竟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令我惊喜之余,感触颇深。他说:“老师,我觉得老舍先生的《趵突泉》,确实写得好。但是,有两个地方不够妥当。”“哪两个地方?”我诧异地看着他。“一,开头一句话‘千佛山,大...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老舍的《想北平》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两位作者都以极真挚和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封古都北平的爱,但是,细细品味,两人对北平这个古老都市的体会和感受实际上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乎,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一、“眼中”的北平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现、文化创造的原动力绝不是苦役,而是玩的兴趣。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小说《恋》,讲济南有位庄亦雅先生,喜好收藏名家字画,慢慢地就喜好得有点偏执,有点变态。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侵入  相似文献   

8.
《父子情》写于1989年,距老舍先生去世有二十多年了,舒乙也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但回忆起多年以前父子相处的往事,舒乙还是满怀感激与深情。老舍是一位“平民味”很浓的文化名人。舒乙的这篇文章,记录下老舍作为一位父亲的种种处事方式,给我们的感觉与老舍给我们的固有印象是相符的。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见上海版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写于1936年,是一篇怀乡之作。“想北平”三个字舒缓而平淡,其中的“想”字可谓题眼,清澈传神,蕴含深情,富有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4月中,舒乙同志送我一本新出版的他写的《老舍最后的两天》。在扉页上,他写道: 送给“老”画家——小丁 老给老舍先生的作品插图; 老给老舍先生本人画像; 老给描写老舍先生的文章作画, 小丁先生便成了—— 老给老舍画画的老画家。 6月初,早晨从紫竹院散步出来,途遇舒乙骑车去上班。他  相似文献   

11.
老舍以写实著称于世。然而,读罢《微神》,这篇精巧的艺术品却令人恍然明白,老舍先生也曾是一位长于写情的,长于写幻想的“诗”的作家。最初收进《赶集》短篇小说集,写于1933年的《微神》,是老舍全都小说中唯一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说,小说使我们看到了一位不同于他自己的独特的老舍。小说运用了老舍其他作品中不多见的主观抒情方式,以梦幻的方式记述了“我”的初恋经历,抒写了一对男女的爱情悲剧故事。小说以浓郁的抒情风味,似一曲得而复失的凄哀的爱情悲歌,甜美混合着忧郁,轻俏遮掩着哀伤,摄人心魂,荡人心魄,使你禁不住为这对恋人的悲剧,洒一掬  相似文献   

12.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一生热爱北京,无论身居何处,都时刻牵挂着他的故乡。他写的关于热爱北京的散文,不下数十篇,其中《想北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老舍先生通过精细的构思,运用质朴自然的文笔,把对故乡北平浓烈而真挚的爱表达的淋漓尽致。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把难以表达的大爱用“有声”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13.
黄伟杰 《学子》2004,(11):13-14
当我与《学子》杂志总编辑贾立范商议《学子》本期《文化名人》专栏的首位采写对象时,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位共同的熟人,就是陈凤翚。谈论间,又随即闪出一个题目,就是《踏遍青山人未老》。其实,这是我沉淀多年的一个印象。我想,以这个题目来写凤翚:“踏遍青山”是背景,“人未老”是重点。而“人未老”者,又在其心态、在其品格也。  相似文献   

14.
一、主题活动的生成我班的学生已升入四年级,在上学期学过《趵突泉》《猫》《养花》等一系列老舍先生的作品后,学生对老舍先生及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了解更多有关老舍的知识。为此,学生曾经几次向我提出想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愿望。在学生的要求下,我以四年级下学期老舍先生的又一篇散文《草原》为切入点,设计生成了以网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程资源——语文主题探究活动“走近老舍”。二、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作品等情况。活动难点: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制作出演示文稿,汇…  相似文献   

15.
老舍先生的散《猫》是一篇经典章。综观许多优秀教师的教案,总脱离不了猫的特点,在“古怪”“可爱”上做足了章。近日一老师参加评比,在帮忙备课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讨论、思维碰撞,大家都有一个想法:跳出“古怪”看“幸福”。  相似文献   

16.
一次我以《我爱……》为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不料,有位学生竟在某杂志上抄了一篇《我爱秋天》。本来我想把学生叫来一顿,但回过来想,这样对孩子提高写作能力有什么好处呢?这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来就很差,不要说“中心”、“条理”有问题,就连标点符号也常用错。如果...  相似文献   

17.
我曾写过《从官做起》的小文,现在又想写一篇“从上做起”的文章。但我应当承认,“从上做起”不是我提出来的,乃是一名社会学者孙立平先生提出来的。他在一篇论文中说:“道德的示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前些年有一个口号,叫做‘从我做起’。作为一种自律,这是不错的。但如果  相似文献   

18.
“侃好上课开头第一句话”,这决不是小题大作,实乃课堂教学高效率高效益战略的把关。它,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法宝。“我的孩于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是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的开头。悲莫悲兮生别离,“最后”一词的运用,就像一枚中子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巨大学习热情。它是制控学生注意力的磁铁。“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知躲,暴雨,他不知避。老舍为什么写这么一个大苕人呢?”上《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起始,有位老师以这一句开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无奈     
答应给《河北教育》写一篇谈教育的文章,可是两三个月过去了,却迟迟不能命笔:不是因为手懒,也不是因为人忙,而实在是觉得谈教育太难。我不写应景的东西,我不写我不信的东西。谈教育不是应景,肯定该写:我信“因材施教”我信“有教无类”,可是孔夫子几千年就已写过。我信爱的教育,西方教育也在几百年前写过。想来想去,没什么可写。这么大一个问题,你都写不来2500字,岂不是太没  相似文献   

20.
今天中午,我刚放学回家,妈妈就故作神秘地说:“有一个好消息,你想不想听?”“想听,想听!”我迫不及待地喊道。“那就好……”妈妈卖了个关子,拖着长腔说,“你写的《我给黄瓜“理发”》这篇习作发表在《快乐语文》这本刊物上了!”我一听,真想马上找到我写的那篇习作。妈妈好像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