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里进行了官制改革。然而,科举选官制度的骤然停废,使许多举贡生监突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中;仿效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原则所进行的中央官制改革,加剧了满汉矛盾;地方官制改革则扩大了地方和中央的离心力。清政府进行的官制改革不仅没有能够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增加了社会动荡因素,最终导致其统治的灭亡。  相似文献   

2.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东三省秉承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精神,开始官制改革,黑龙江省开始对行政官制、司法官制、地方官制进行改革。这次官制改革影响深远,特别是行政官制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对黑龙江的行政管理,而且揭开了黑龙江行政区域近代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预备立宪是清末最高统治集团为谋求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作为其序幕的官制改革,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也给清政府带来了预料不到的后果。由于官制改革没有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最终有名无实。这对后来预备立宪的进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06年,清政府为筹备立宪的需要,进行了晚清时期规模最大的中央官制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有多个衙门被改组或裁撤,大批官员被裁汰.清政府筹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安置被裁人员,较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更新了官员的知识结构,保证了新设部门的正常运转.但清政府在改革中淘汰冗员和澄清吏治的措施收效有限,而且在安置工作中仍然表现出对汉族官员的歧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效果,并遗留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1906年,清政府为筹备立宪的需要,进行了晚清时期规模最大的中央官制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有多个衙门被改组或裁撤,大批官员被裁汰.清政府筹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安置被裁人员,较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更新了官员的知识结构,保证了新设部门的正常运转.但清政府在改革中淘汰冗员和澄清吏治的措施收效有限,而且在安置工作中仍然表现出对汉族官员的歧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效果,并遗留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1901年2月(光绪二十七年正月)清政府在西安行在宣布实行变法,此后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官制改革。清本官制改革如何评价,存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从中央和地方官制改革两大方面入手,就其实质谈一点看法。一、中央官制改革.已现钢权实质1906年11月6日、清廷发布了《裁定奕额等核拟中央各衙门官制谕》,宣布改革中央官制:“其要旨惟在专责成、情积弊、求实事、去浮文、期于厘定百工而熙庶绩。”-’那么,就让我们从实际中来窥探其实施的情况。首先,在中央官制增裁方面与改革前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更动。“毋用更改”的衙门有。军…  相似文献   

7.
清朝统一回疆之前该地就存在最具地方特色的伯克制度,清统一后,开始对伯克制度进行改革并将其纳入清朝地方官制序列。本文简单论述了清政府这一系列改革,并且对其利弊作了简要分析,认为经清政府改革后的伯克制度起了积极作用,当伯克制度因其自身的缺陷和不再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被历史废除时,但我们仍可以从中吸取很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清末政治体制改革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是我国政治制度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时期。清末的官制改革是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尽管清末的官制改革参照甚至照搬了日本和西方国家的模式,但它毕竟是一场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运动,它的许多改革成果都被近现代吸收乃至继承和发展。因此,清末的官制改革是自有其积极作用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清承明制,同时保留和参用本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统治的方法,建立了一套国家政治机构。清末随着列强侵入,外患日深,资产阶级民主立宪运动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官制改革,国家政治机构和官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与中国警政近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进行了具有自救意义的新政改革。编练巡警是其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准军事力量。清政府警政改革的措施客观上也推进了中国警政的近代化,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石焕霞 《考试研究》2009,(3):104-117
1900年庚子之乱,清政府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清末新政”,从政治、经济到教育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变革,科举制度的改革也在其中。1901年清政府下达了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以及停止武科考试的上谕。因此,1902年的乡试成为科举制度改革后的第一次实战。顺天乡试系全国之观瞻,却因为庚子之乱贡院被毁,不得不借助于河南省的乡闱。所以,此次乡试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面相,成为探究科举制度废除前夕世人真实心态的一个绝佳的风标。  相似文献   

12.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被迫出走海外,以维新派流亡者的政治角色继续活动。在引渡维新派流亡者的问题上,清政府和英、日等国政府发生外交纠纷。维新派流亡者在英日朝野展开游说活动,争取英国和日本对保皇活动的支持。维新派流亡者的涉外活动加剧了清政府与英日两国的矛盾,在客观上进一步孤立了清政府,促成了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失序。可以说,维新派流亡者对清政府的外交孤立活动与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的外交严重失序有着不可分离的因果链条。  相似文献   

13.
清末的教育改革始于戊戌维新运动,光绪帝在“定国是之诏”中明确宣布停废八股文,改试时务策论。这一举措虽因变法的失败而不得行,但庚子之变后,在张之洞等人的建议和要求下,清廷不得不对教育和科举制度进行改革。1905年,清廷最终废止了科举制,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官立学校亦即"官学"是官府开办的学校,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级。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对设立的中央和地方学校学生毕业出路都很关注,并尽量采取措施解决办学中不可回避的毕业出路问题。从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宋元到明清各朝代的中央或地方学校学生,建立的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主要是经过考试谋求出路,或为官或为民,在录用中皆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考试不符合要求者,则只能自谋职业。历朝所建立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依据测评成绩高低决定学生出路及任用,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5.
健康权是最基本的公民权利之一,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政府对公民健康权的实现承担主要责任。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推动了公民健康权的逐步落实。新医改方案体现了与国际人权法主流价值的接轨,标志着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16.
晚清科举考试中枪替风气盛行,但各地又存在着差异。在广东,“文风颇盛,弊亦最多”,地方政府和社会人士为防范科举考试中的枪替现象,采取了种种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科场舞弊的泛滥,然而因科举制度自身的缺陷和闱娃赌博的影响,又使这些努力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17.
英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确立的文官制度延续至今.竞争、通才、中立、常任是其基本原则,自创立以来,一直未变.但其中的"通才"原则造成了英国文官的贵族化趋向和英国社会对教育科技事业的普遍冷淡态度,以致使英国的教育科技事业落后,经济衰落.一个世纪后,针对这一原则,英国政府进行了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改革流产.考察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蕾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1):126-128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成熟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该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合理化因素,树立人本精神,明确政府在服务中的主要角色与职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共同治理的和谐新格局,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政府公务员为公民社会服务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公民权利的自觉化,是指公民对自己权利的自我认识及正确行使的能力状态。要想让这种自觉化变为现实,在外部条件上,必须有完善社会的法治环境,树立法治理念;明确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辩证关系,对主权者身份认同意识重新觉醒;认清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辩证关系,能够帮助公民充分认识到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存在前提;依法享有和维护正当权利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合法权力;政府对公民维权行为采取鼓励支持态度;创造条件让公民熟悉法定权利,提高法治素质和维权能力。这些外部条件赋予了政府以重要的职责:加大法律执行力度,坚决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扩大人民民主,加强公共行政监督机制;深化政治制度改革,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型;理论实践相结合,坚决落实公民权利教育。  相似文献   

20.
清领台湾时期,台湾社会动乱不断,其中历时最久、波及最广的是所谓"三大民变"。在这三大民变中夹杂着复杂的族群关系,民变的起事者是漳州籍或泉州籍的福佬人,客家人则站在对立面,充当义民。对于民变中族群冲突的认识,不论是清廷或是民变领袖都经历了一个过程,他们都曾试图消弭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建立一个泛族群的联盟,但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族群分类"的矛盾并未消失,又孕育着新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