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色课堂就是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学科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让课堂有"儿童味",这是基础。还要有"学科特质",那就是要有语文味、数学味、英语味、体育味等学科味。  相似文献   

2.
<正>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诚然,每一个孩子的人生,本应有无限种可能,而教育要做的,就是去鼓励、去激发、去引导。其实,真正美好的教育,就是为了让生命更加美好,就是无限地创造可能。教育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可以增长知识,形成品格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成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做人"的教育和做"人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将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做"人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其一是用"家"的理念来经营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二面向学生,尽量让其做主,对教师做到尊重和放手。  相似文献   

4.
"语文味"的概念是深圳教育科学研究院中语教研员程少堂老师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感。"应该说,"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剥开文字的外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理念指出:教师的"教"是实现学生的"学"的一种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实现"不教而教"的目标。而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事先有准备的教育,其中"学习单"就是这一重要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指的就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要让学生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做足语文味呢?最近,笔者在杭州聆听了全国语文赛课一等奖获得者蒋军晶老师的一堂课,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语文味。一、"读"占鳌头——让读饱满一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宜昌市西陵区铁路坝小学紧紧把握教育的本真,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提出了打造学生的“四味”人生育人目标,让学生成为有“文”味的人、有“趣”味的人、有“情”味的人和有“美”味的人,让教育更真实,让学生更有味。校园生活因而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充满创造,  相似文献   

8.
王彤 《考试周刊》2013,(47):107-108
<正>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老师滔滔不绝地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信息量剧增,内容多样且变化快,媒体多而先进,学生对知识量的需求日益增长的现状了。高效,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最多的任务。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讲解,让学生学会更多的东西。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改变以往的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关系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学习,被动地接  相似文献   

9.
毕淑敏在《破解幸福密码》一书中说道"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他一定要为生活找点意义。生活本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让它变得有点意义。生活本身并不幸福,所以我们要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幸福的生活,那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做幸福的阅读者。教师的幸福,就是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与学生共同阅读;学生的幸福,就是在学校里能够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与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与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这种将幸福视为最核心和最终极价值理念的教育就是"幸福教育"。我们提倡以"幸福教育"为理念引领,就是以"幸福"为指向、为核心、为目标,建设幸福学校,做幸福的教师,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只有正确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采取个性化的教学,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才能造就完整性的教育和完整的人,才能真正提升教育的"软实力",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毛珍  马新功 《辅导员》2012,(Z2):14-16
教育话题历久弥新,但教育主题却万变不离其宗。以"文"化人,就是主题中的"主题"。河南濮阳油田第一小学在这个主题上做了诸多努力,他们在课程设置、校园氛围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始终围绕着文化不断地进行着探索,许多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值得认真回味和总结。本期,让我们走进这所学校,走进这座生命教育实践的文化建设领域,共同体味和关注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3.
正有幸读到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的《好课三味》,对他的关于"有语文味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深有同感。语文承载的是语言文化,我们要教的就是这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味。一篇文章要教出语文味,学生学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初中语文课堂完全可以借鉴王崧舟先生的见解,从"读味""品味""写味"三方面下功夫。下面,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走好这三步。一、读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以读为主,可以是单纯的朗诵,让学生  相似文献   

14.
侯苏荣 《考试周刊》2013,(63):34-35
<正>"亲其师,信其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犹如一股春风让教育不断勃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要求师生在更加融洽的氛围中互动,做教师的要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悟学生的真情。辛勤的园丁浇花就要浇到根上。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你必须首先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如何让学生喜欢你?我们决不能靠一味地溺爱和无原则的纵容讨学生的欢心,而要用智慧与知识吸引学生,让学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教育良知     
<正>我们把执教者对教育的热爱,对学校、学生的热爱,进行打包,这就是一个大大的"教育良知"。良知,是每个人心里的一杆秤。尽管不同的人会对良知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我们教师,对自己工作中良知的解读,我想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做学生一生的引路人,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理想、道德高尚、行善和乐善的人,让他们成为卓越的人!教育良知不是梦想,是每一个教育人的做人准则,是作为  相似文献   

16.
"高度重视学生"是生本教育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行为观,"一切为了学生"是生本教育的价值观。"生本教育"就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教师表现自我、体现能教的境界应该是"教而不见(现)",这样让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活动,让课堂变成学生以小组为主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殿堂,让学生自己去整合知识,让每堂课都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碰撞思想的火花,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文化的盛宴。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造就未来。当前教育正面临拐点:从满足基本需要,到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那么,怎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呢?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就教育内部来说,"人"在哪里?第一是学生,第二是教师,第三是管理者。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育中的核心人物——学生的全面发展。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教育,要让今天的学生能够在未来世界生活得更美好。但这种"学生中心论"不能被绝对化。这些年的教育问题,很大的成分,在于"学生为本"的绝对化,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林敏静 《成才之路》2014,(13):54-54
正我们经常在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语文味"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标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读味",正是语文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情感激越的起伏,在朗读中唤起学生与文本真切的体悟,在朗读中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9.
"生本教育"就是教育观念更新的集中表现。"生本教育"是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本,为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探究型学习的教育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生本课堂"正是在这种理念下进行的一种尝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笔者在高中思想政治"生本课堂"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有效尝试。一、以生为本,让学生"动"起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让其为教学服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种"换位"教学  相似文献   

20.
正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本教学(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活动。我也不甘示弱,努力探究并实践着。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之前,我认真地做了学情分析,我断定我班的孩子对小艇的样子及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感到好奇,在教学时,我充分挖掘并保持学生的这份好奇,让学生充分体会威尼斯的独特风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