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酒楼上》被夏志清在《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誉为《彷徨》集中“研究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四部作品之一”,周作人也说这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仅就其篇名就耐人寻味——《在酒楼上》,为什么不是《邂逅》,或是《在茶馆里》?  相似文献   

2.
服从于精神启蒙、思想革命的创作目的,以《呐喊》《彷徨》为代表的鲁迅小说主要是一种精神叙事。与这种精神叙事相适应,鲁迅小说在大的空间选择上主要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为厚重的乡土中国———他的故乡绍兴为蓝本,在小的空间上则主要选择了最能展现人物灵魂、最能使人物说的封闭的室内空间。在空间的表现上,鲁迅小说采取了遗貌取神的策略,突出了它们的铁屋子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家严家炎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鲁迅的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顶峰。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选录的《在酒楼上》,是一篇意蕴丰富、曲折幽深的文本。周作人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此篇写得最好,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最富鲁迅气氛",就是集中表现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以  相似文献   

4.
《乔伊的梦》是美籍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新作,小说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最佳小说销售排行榜冠军。小说主人公珍珠母女一直"在路上",足迹由南至北贯穿半个中国,地理空间与情节的发生、情节的发展紧密联系,使小说充满传奇色彩。由空间建构支撑起的叙事大厦,使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叙事相互交错、互为补充,通过刻画这些在社会剧烈变革中被重新整合、重新划定的空间边界和场域,衍生出人物在极端的、特定的环境中所面临的考验和选择,表现出强烈的史诗特征。而在历史和传奇的背后,则显示出作家在审美追求、文化选择以及意识形态上的西方中心色彩。  相似文献   

5.
《教育》2008,(25)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问题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有《孔乙己》、《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这些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大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一时期的许多文学家以其特有的敏感和直觉,不仅以现实主义手法记录和描绘了当时的情况,还从多个层面触摸到了"历史"的蕴意,以"多声部"和"画外音"的方式表现了土改的复杂性。在以丁玲、周立波、赵树理、马加等人创作的反映这场土地改革运动的经典文本,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江山村十日》等小说中,出现了富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空间变化。论文试图以"空间"为视角,从一个侧面对这一时期的土改小说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7.
"志怪"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里首次出现了"志怪"一词,但不是指一种文体,更不是小说概念,只不过后世把记录怪异内容的小说称为志怪,志怪小说便由此而来。志怪小说形成的标志是《汲冢琐语》和《山海经》的出现,但其真正的源头大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他的《在酒楼上》是一部充满诗意却又隐含着深意的小说。鲁迅通过小说中"酒气"与"花香"两种气味,表达出两个意蕴:"死亡"与"反抗"。这种表达,并不是一味充斥着沉重与压抑,而是时时充满诗意,体现鲁迅小说的从容美,可称得上是"最具鲁迅气氛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爱德华·索亚的空间理论为基础,从现代性视阈出发,对比分析《拯救溺水之鱼》和《长河》,探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原始、非理性和谭恩美小说的历史书写与多维空间作为一种文化生产方式,如何共同表征中国意向及建构中国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0.
张良金 《学语文》2012,(5):45-46
钱理群先生称《在酒楼上》为“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甚至称之为“最具鲁迅气味的小说”。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塑造了一个小知识分子吕纬甫。吕纬甫曾经是一个很激进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  相似文献   

11.
文学本体与本性的召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抒情性(诗性)是中国现代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从鲁迅的《故乡》、《社戏》、《在酒楼上》、《伤逝》。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到沈从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等作品。构成了一个“现代抒情小说”(或称“诗化小说”)的谱系,并且达到了现代小说的最高水平。“诗化小说研究书系”的出版,使以“建立中国现代诗学”为目的的“学本体研究”计划迈出了实施的第一步,或许中国社会、思想化的外部条件总是不利于这样的研究,它的被忽略、孤寂、边缘化,至少还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意义与价值才又是不可否认与抹煞的。  相似文献   

12.
从空间批评的理论视角看,苏·蒙克·基德的成长小说《蜜蜂的秘密生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空间意识和对青少年生存空间的思考。主人公莉莉·欧文斯从伤痛到出走、从顿悟到成熟的成长历程是在空间迁移中完成的:"白人空间"里的"冷漠无情"造成莉莉"无立足之地"的处境,"黑人空间"里的"温暖友爱"则成为莉莉所受创伤的"痊愈之地"。差异空间的设置完成了对心灵创伤与成长困境的超越,充分彰显了小说的成长主题,表明了基德对和谐多元空间的期待,也呼唤人们关注青少年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扎迪·史密斯的《签名收藏家》是其最具争议之作,其运用了丰富的空间叙事技巧又被誉为"镜头感"最强的作品。文章通过从《签名收藏家》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叙事角度对该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原著的空间叙事形式的审美意义,阐述了英国处于边缘文化的移民的身份认同主题。文章提出空间叙事理论不是摒弃情节的前因后果和逻辑顺序,而是利用时空交错艺术创造一种新的写作手法,这种叙事手法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把读者推到了小说创作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正按照江湖说法,夏志清对张爱玲有大恩。张爱玲在60年代的再度走红,很大程度上与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其推崇有关。在这部英文版的汉学著作中,夏志清将这位当时尚未得到普遍认可的作家排到鲁迅之前,甚至大胆断言: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卡夫卡的作品鲜明地反映了20世纪西方文化"空间转向"的特点,具有极强的空间意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失踪的人》就彰显出卡夫卡式的空间意识:在结构上,作品打破了"成长小说"以时间为线的结构,而采用桔瓣式的空间形式,表现主人公命运的迷惘之感;小说在空间设置上,卡夫卡则分别从地域空间、生活空间以及虚幻空间三个部分通过似实非实的空间状态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以及面对这个世界时的孤独、迷惘和彷徨.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古典小说的世界里,众多武将所使用的兵器可谓五花八门、形态各异,十八般兵器各显神通。如《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手持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天下无敌。《隋唐演义》里"混世魔王"程咬金的兵器是一柄宣花板斧,凭借"切西瓜"、"割耳朵"、"剔牙"、"捎带脚儿"三斧头半在隋末群雄纷争之际令众英雄闻风丧胆。这些兵器并不是随便放到主人手上的,小说作者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中,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几乎占了五分之三,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新旧两类知识分子。《在酒楼上》、《孤独者》、《伤势》历来被认为是探索知识分子出路的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作品。  相似文献   

18.
"回状嵌套法"是用来指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戏中戏"、"剧中剧"、小说套小说的创作手法。在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中,主人公天吾改写的《空气蛹》、天吾在火车上读到的《猫城》和天吾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这三本小说,与《1Q84》的原故事层形成了"回"状的嵌套结构,使小说呈现出三维的、立体的"回"状故事空间。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重点论述了《项脊轩志》中的空间情景,指出《项脊轩志》不是单纯地展示建筑空间,而是在空间叙事里渗透了强烈的个体主观意识,使空间成为心志情思的承载物。  相似文献   

20.
林毓生认为《在酒楼上》体现了鲁迅思想的内在矛盾。本文反驳此观点,认为《在酒楼上》的文本内在张力乃鲁迅有意为之。其深意在于:鲁迅在小说中以西方线性史观批评中国传统循环史观,又以斗争型人格批判妥协型人格,在中西观念对比中,成功完成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层批判及对新史观并新人格类型的弘扬。鲁迅这些观念受尼采等影响,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