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道德与生活的关系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命题,经历了从政治化到生活化的发展演变过程。生活化作为道德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进而成为道德教育改革的旗帜,经历了怎样的自我合法化过程?其内在的话语逻辑是什么?生活化作为一个充满价值预设的哲学话语,如何成为道德改革的共识,进而代言并担当起鼓舞、号召或解放等改革使命与责任的?关于道德教育生...  相似文献   

2.
当下,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各个领域改革的持续进行。道德教育作为一个社会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一浪潮。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盛、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起、道德教育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以及道德教育改革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为我们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土壤,使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道德教育改革成为可能。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研究道德教育改革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作动矣系是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历史与现实则是对道德教育改革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两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的话语演变是中国新闻改革及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考量。它是如何随社会变迁而形成特有的话语实践?它如何反映并建构了中国社会变迁过程和社会结构?这种话语生产如何呈现出中国新闻改革中社会化、历史化、制度化形构的各种矛盾和张力?通过对舆论监督的话语生产进行了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从官方话语形态到知识话语形态的转变。在"民意"与"官意"的结合话语空间,舆论监督实现了党政行政权力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政治哲学困境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西方政治哲学主流话语的影响,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理解亦呈现出明显的西方政治哲学理论特征。由于对个人权利这一逻辑始点的过分强调和推崇,导致权利与道德分化,道德教育的本体不可避免地被功利化;西方主流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导致规则僭为道德,规范人取代德性人,道德教育也因而丧失了引领理想道德人格的现实基础。鉴于此,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应该建基于对道德及道德教育意义的科学规定。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道德教育改革正处于自我超越的艰难转变过程中,其中不乏先前抽象的道德教育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粗糙评价体系导致的隐痛,也有多元文化襄抉的价值相对主义和全球化浪潮带来的阵痛。隐痛与阵痛的交相呼应不仅让理应是道德教育直接受益者的大学生频频陷于价值选择的被动境地,同时也大大滞缓了改革的实效性,严峻的现实迫使改革道德教育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诉求。突破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局的关键则在于两条线索的追溯,即回归道德核心价值的文化线索和大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的主体线索。  相似文献   

6.
话语伦理学与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同一性危机".这种危机缘于道德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理论基础.笔者就学科教学、道德教育的说服法,运用该理论讨论了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如何以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进而提出整合性教学观、作为话语过程的说服法,以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同一性危机".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代,贵族政治解体,从儒家的立场而言,面对诸子学说之话语竞争,特别是法家意识形态的强势话语,如何通过自身学说的调整与创造性发展做出理论回应,进而以儒家的道德秩序重建社会秩序与政治秩序也就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时代课题。大致而言,早期儒学的这一调整与发展是通过荀子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王楷 《邯郸学院学报》2007,17(4):29-32,36
战国时代,贵族政治解体,从儒家的立场而言,面对诸子学说之话语竞争,特别是法家意识形态的强势话语,如何通过自身学说的调整与创造性发展做出理论回应,进而以儒家的道德秩序重建社会秩序与政治秩序也就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时代课题.大致而言,早期儒学的这一调整与发展是通过荀子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以前对教科书话语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它们是什么?怎么样?而很少追问话语为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其实教科书话语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思想,更有使用者无法发现、体验到的社会控制和意义.本文不仅研究教科书话语存在的形式及体现意义,更关注教科书话语形成的过程、机制和话语背后的道德和价值预设.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作为网络公民的的话语变迁,给网络公民道德教育带来了现实冲击,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网络公民道德教育的成效.建构话语分权,掌握网络公民道德教育的话语主导权;关注生活世界,完善网络公民道德教育话语的内容体系;拓展优势话语,提高网络公民道德教育话语的叙述张力,是网络公民道德教育话语建设的应然面向.  相似文献   

11.
近期观点     
道德教育生活化应以真实的道德生活为基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与完善,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理念已渐成共识,并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德育课程中得以体现与贯彻。然而,观念领域中的共识并未在德育课程实施中达到人们的预期,生活化的德育课程资源在实际开发运用过程中的成效并不显著。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当前的许多德育课程资源中以悬设、虚拟或人造的道德生活取代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不能不说是其主要原因。如何以学生  相似文献   

12.
核心道德价值是个体安身立命之本,是社会根本的伦理指导原则,道德教育选择何种价值作为核心道德价值受社会条件制约。仁爱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自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以来,仁爱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表现于道德教育培养目标、道德教育内容诸方面。道德教育核心价值的选择与人际交往结构相一致,仁爱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农业文明下的人际交往结构和集权政治统治的需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日本道德教育改革的原因,即成功的历史经验为日本当代道德教育改革提供了现实性的参考;国际形势和国内教育改革是道德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青少年道德现状是道德教育改革的直接动因。探讨日本道德教育改革,对于我国树立重视道德教育的观念,树立道德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分析道德现状,进行道德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了"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课改目标,并进一步强调了"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德育过程"的理念.语文课堂是如何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而成为"道德课堂"呢?如何让师生过有道德的语文课堂生活呢?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是当前中外道德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我国也明确把生活化理念作为中小学品德课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之一。生活道德教育的观念要想落到实处,除了还有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仍需探讨之外,至少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即主体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一直是强调政治道德的男性话语占据中心位置 ,神话与爱情作为弱势话语在李商隐诗歌中呈现出女性特质。这种女性话语具有一种对于世界的重构能力 ,使得传统诗歌中的儒家政治道德景观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话语是思想的转化与理论的表达,系统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必有文化的积淀、哲学的意蕴、理论的渊源及实践的演进等多重底色,即思想理论体系的话语底色。作为系统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同样有其多重话语底色:底蕴厚重又深具人民性与先进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绘就的文化底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绘就的哲学底色,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点和习近平总书记以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为重要起点的非凡人生经历所绘就的历史底色。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的道德教化是指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社会具有愚民性质的道德教育。道德教化主要是封建专制话语霸权下的一元道德价值和话语的不可通约所致。话语霸权是整个封建专制社会实施愚民教化的主要手段。统治阶级对话语的控制 ,促使封建话语权圈的形成 ,由此构建了统治阶级和平民大众之间无形的两套话语系统 ,从而随心所欲的“化民成俗” ,并抑制其他道德观念的影响。要消解话语霸权下的道德教化关键在于摧毁封建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19.
《废都》的文本话语与两性话语、道德话语、文学审美话语、政治话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背离与冲突。以男权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自恋心态导致对女性话语权力的践踏,对两性关系的主观病态扭曲;同时,作家艺术真实尺度把握不当,是对文学审美话语的挑战;“废都人”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虚伪做作的言行举止和两性关系的扭曲、变态,是对中国传统优质道德话语的颠覆;作品中以宣泄基调反映出来的社会各阶层间差距加大、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是对主流政治话语的讽刺;作家历史理性的深度匮乏使《废都》难以承担指引读者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使命:作家艺术技巧的牵强降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家“审丑”尺度不当,忘记了对丑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浅析实施学校德育的多种操作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一直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极为重视的为人要素。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和走向。随着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社会的道德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有的道德规范逐渐瓦解,新的道德价值规范尚未建立。这就对中学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反思传统道德教育,以及对中学学校道德教育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学学校道德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