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图书分类法》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简称《中图法》。《中图法》第五版虽然已规范类目,完善参照系统、注释系统,调整类目体系,增修复分表,明显加强类目的扩容性和分类的准确性;但对网络图书的分类明显没有针对性的分门别类的分类号,故此笔者针对这一分类缺陷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参照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冒号分类法》使用分面组配分类法建设性地对中国图书中的涉及网络的图书进行了专门的分类。  相似文献   

2.
《中图法》(第4版)的修订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 《现代情报》2003,23(10):117-118,120
《中图法》第4版与《中图法》第3版相比较,在修订指数上有较大的突破,它将类分资料和类分图书相融合。《中图法》第4版比前几版更为突出的是为用户着想,方便用户使用,尽量降低和减少图书改编的负担。《中图法》第4版在质量和水平上、在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04年刊载论文的学科分类、基金论文率、平均作者数和作者地区分布、机构分布、年龄状况、职称结构、学历层次、合著率、核心作者分布及论文的被引用情况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找出了办刊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第3版相比较,详细准确地给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的修改统计数据,并就统计结果进行了充分的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中图法》(第四版)医学类目应用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必凯 《现代情报》2004,24(3):38-40
对《中图法》(第四版)部分医学类目如影像医学、美容学、个人卫生及社区医学等类目设置和图书分类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部分类目的设置、使用和图书分类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梳理算法构建论文层次学科分类体系相关研究,归纳总结现有研究尤其是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过程]首先,界定算法构建论文层次学科分类体系的概念和内涵,从3个阶段梳理其发展历程。其次,根据构建流程从构建数据关系、聚类方法和描述学科领域几个步骤整理相关研究。最后,梳理学科分类体系特点,以及在构建领域数据集、描述学科结构和学科标准化等方面的应用,指出目前各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结果/结论]算法构建论文层次学科分类体系及其应用目前仍然是科学计量学的前沿问题。随着分类数据可获取性提高,论文层次学科分类体系的接受度和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但依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1)由于缺少广泛认可的大范围的金标准数据,目前算法构建的论文层次分类体系的准确性还存有争论,相似度算法的优劣还未有统一结论;(2)以计算得到的关键词给聚类结果进行命名是目前的主要方式,但可读性较差,不利于使用者快速了解各类别内容;(3)在应用中与其他分类体系的比较研究还较少,没有充分揭示论文层次分类体系的特性。未来可在构建领域数据集、描...  相似文献   

7.
张会田 《现代情报》2003,23(1):96-97
本文主要以《CAJ全文库》与《中刊库》为例,从用户接口角度论述了文献检索系统在用户易用性设计方面应遵循的几项重要原则,用户界面“可视化”原则,检索功能与检索点完备性原则,主题检索智能化原则,文献条目输出款项选择原则,检索结果输出的灵活性原则,用户辅助性提示原则。  相似文献   

8.
刘子政 《情报杂志》1996,15(3):57-57,67
正确掌握图书分类知识,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是非常重要的,而掌握类目复分方法又是正确使用图书分类法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图书分类学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本文就《中图法》(第三版)类目复分方法中加“0”与不加“0”的问题,结合多年业务实践谈点粗浅体会。1 正确理解《中图法》中的“0” 《中图法》中加“0”与不加“0”的问题,是类目复分方法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对层累制、小数制的正确理解,关系到很多类目的准确复分,因此受到了分类  相似文献   

9.
从分类的视角,系统地梳理和探索了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共建和共享的方式方法,并勾勒和提出了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学科分类共享网络系统的模式,即分别由《中图法》、《军分法》为主干,以《专业军事分类法》为分支,以《自定义分类表》为外围,以聚类词汇为末梢的4层网络系统,它们将共同构成军队网络信息资源的学科分类共享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对2005年~2014年《中国图书馆学报》的载文量、分布学科、基金分析、作者机构、下载量、被引频次、引文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定量分析,并与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建设、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论坛、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知识、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情报杂志等期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图书馆学报》的基金论文率、下载量、被引频次、引文等皆处于图书情报类期刊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科技期刊的学科分布及主办单位的调查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二版和《中国期刊大全》为依据,调查了我国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并依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对科技期刊作了学科分类,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唐芳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208-208,73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对后代的书籍分类和学术流别的考察具有深远的影响。《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四部分类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第二部重要的古代综合性图书分类史志目录,它对我国古代目录学影响深远,对古籍考证、辨伪意义重大。本文从小说类文献目录这一角度,对《汉志》与《隋志》试作一个比较,从中看出二者的变化,以及小说演变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用《杜威十进分类法》类分西文图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杜威十进分类法》在图书馆分类法中所具有的优势,提出了我国图书馆在进行馆藏西文图书分类时,应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进行分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崔明爱 《情报科学》1992,13(2):38-41
1 分类语言实现与主题一体化的方法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图书情报机构使用的都是体系分类法,如《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等,体系分类语言由于其词汇、语法等方面的限制,不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分类语言大体有两种类型,即等级体系分类语言和组配分类语言,组配分类语言又可分为3种类型,即体系——组配分类语言、组配——体系分类语言和分而组配分类语言。国外的实践证明组配  相似文献   

15.
李伟  金涛 《情报探索》2013,(1):106-107
通过对《中图法(第五版)》社会科学"政治思想与道德文明""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社会管理与社区服务"等主题内容相近类目涵义、注释的分析研究,结合CALIS联合目录图书分类检索对比,对《中图法》社会科学若干相近主题类目的入类原则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6.
邓维维 《情报探索》2014,(11):127-131
根据图书分类工作实践,从历史沿革、列类原则、标记符号、类目设置等方面对《四库分类法》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了两部分类法之间的相同与差异。对《四库分类法》提出跳出《四库全书》,在现有古籍的基础上设置类目,添加详细易懂的类目注释,提出电子版、网络版分类法等建议;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类分古籍的类目设置提出类目加细,影响较大的专著设置专类,并针对中华文化文史哲不分家的特点多设置交替类目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0-2006年《图书情报工作》引文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丹 《情报科学》2007,25(11):1650-1654,1658
针对2000年至2006年出版的《图书情报工作》进行引文分析,从引文量、篇引文量、引文类型、引文年代和被引期刊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从引文角度客观评价该刊的论文质量、学术水平和地位,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为期刊的编辑出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区现代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科技文献量的不断增加,新技术、新知识的出现,给图书资料分类标引人员带来了许多困难。尽管《中图法》第三版已出版,但其类目设置远远不能满足图书归类的需要。因此,在实际分类标引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就是对一些疑难图书和交叉学...  相似文献   

19.
把握《EI》、《SCI》性质,提高论文收录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雁 《现代情报》2002,22(3):73-74
本文就《EI》和《SCI》的性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探讨了论文如何获得较高《EI》和《SCI》收录率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推出了一套《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该报告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422万余本图书被近3年国内期刊、博硕、会议论文的引用频次,分学科、分时段遴选高被引优秀学术图书予以发布。据研制方介绍,他们统计并分析了2013-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813万余篇、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101万余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39万余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