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与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一样,其基本数量关系反映在总数、总份数和平均数之间,变化形式大量地表现在总数和总份数之中。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记住公式“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机械模仿例题解法解题,而应抓住求总数和求总份数这两个关键,充分揭示题目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平均数是一种重要的统计量数。但在过去,求平均数一直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进行教学的。因此,从应用题由简单到复合的变化来看,通常认为它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从平均数的一般算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算理来看,通常认为平均数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求平均数问题的教学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所谓求“平均数”就是把某一数量(即总量)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计算方法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其中总数量和份数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形成了“平均数应用题”的  相似文献   

4.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点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要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而总数不变,求所得的一份数是多少。其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教材按两个层次分别安排了简单的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简单类型时,应注意下面几点。一、依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他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低年级进行简单应用题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常指导学生用诸如:“部分数 部分数=总数”,“总数-部分数=剩余数”、“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 份数=每份数”……等关系式来分析、解答简单应用题。由于低年级数学教学在每类例题教学后,为了巩固和强化所学的新知识练习中配备了大量的同类习题,学生套用上述数量关系式来解这些题目,没有什么障碍与困难,当时的教学效果还不错。然而,这仅仅是教师满足于眼前具体问题的“顺利解决”,却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基  相似文献   

6.
有些应用题条件隐蔽,数量关系复杂,很难找到解题途径。如果把题中的倍数关系或比的关系转化为份数关系,用归一法求出每份数,就能顺利地求得问题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份数法。  相似文献   

7.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按一种固定了的思路考虑问题。它表现了人们思维的一种趋向性。例如:学生学习了求平均数应用题,就形成了先求总数,再求总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得平均数的思维定势。它的缺点是将思维困于固定的路子,机械性强,灵活性差。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解题思路,就必须设法克服学生的思维定  相似文献   

8.
在简单应用题的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非常重视分析数量关系,但有的做法却值得研究,如把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抽象概括为: 部分数+部分数=总数 总数-部分数=部分数 每份数×份数=总数 …… 教学中有的教师常常让学生机械记忆这一些公式。这种做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9.
巧解平均数     
<正>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求出总数量和总份数,然后再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或“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这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例1】有7个数的平均数为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1,这时7个数的平均数是7,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几?【思路导航】改动前,7个数的平均数为8,这7个数的总和是8×7=56;改动后,7个数的平均数为7,  相似文献   

10.
统计思想不啻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渗透着,若辅以其它应用题的教学,将有助于探求中间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优化计算方法,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 一、统计思想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的渗透。 在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中,着力于建立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懂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更要狠抓问题中具体的平均数实际含义的理解。比如所谓“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指的是“这组同学的总身高”除以“这组总人数”所得的商;又如所谓“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指的是“这个敬老院老人的年龄总和”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小学数学课本中,从一年级的简单应用题开始,就出现了条件和问题的匹配练习,中、高年级复合应用题中的按两个量求未知数,则要根据两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又如平均数应用题无论简单还是复杂,学生记住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一定要相互对应,求得平均数才能正确无误。进入分数、百分数、工程、比例应用题的学习,对应思想更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对应思想,对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解答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数量间的关系一定 ,或利用明显的特殊方法来解答的应用题 ,称为典型应用题。典型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重点 ,又是了难点。那么 ,如何突破这个难关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模式训练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谓模式训练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典型应用题的特殊类型 ,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 ,列出算式进行求解的训练。一、求平均数应用题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相对应的份数 ,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的典型应用题 ,叫做求平均数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模式是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例1 :一个工程队头两天每天修路8小时 ,每小时修路9米 ,…  相似文献   

13.
有些应用题条件隐蔽,数量关系复杂,很难找到解题途径。如果把题中的倍数关系或比的关系转化为份数关系,用归一法求出每份数,就能顺利地求得问题的答案。这种  相似文献   

14.
应用题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教师应该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尤其要熟悉小学应用题中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小学应用题有四种基本数量关系: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两数相差关系;每份数、份数与总数的关系;大数、小数与倍数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说教材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简单的统计(一)”例2编排了“求平均数”的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这样编排促使我们教师必须领会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要有新的思考。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  相似文献   

16.
大家知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是:总数÷总份数=平均数。例如:小华在期末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2分,常识得了98分。语文、数学、常识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相似文献   

17.
一、一般应用题 1.复习要点及要求使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解答步骤;能独立、正确、灵活地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复习建议 (1)一般应用题的复习重点是:弄清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突破找“中间问题”这个难点。 (2)对简单应用题的复习,必须让学生掌握常见的“部分数与总数”、“两效相差”、“份总”、“倍数”等数量关系。 (3)着重指导学生掌握分析应用题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此外,还应指导学生用线段法、图示法,列表法等基本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用线段图正确地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能启迪及发展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迅速地寻求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线段图是使学生摆脱实物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桥梁。因此 ,在整数四则应用题教学中 ,画线段图是打开解答应用题奥秘的钥匙。下面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认识。整数四则应用题所反映的基本数量关系归纳如下四大类、十四分类 :1、部份数与总数的关系。( 1 )部份数 +部份数 =总数 ,即已知两个部份数 ,求总数用加法。( 2 )总数 -部份数 =部份数即已知总数及一个部份数 ,求另一个部份数用减法。小结 :有三个相关联的数 ,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19.
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结合基础知识教学,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并非排斥其它思维形式的训练,即也要适当地运用直觉思维形式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认为两者关系应是:分析思维为主,渗透直觉思维,鼓励思维简缩,分析验证跟上。 如教学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学生认识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理解了“移多补少”的实质,掌握了“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关系式后,解答“在一个鱼  相似文献   

20.
“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平均数”,问题的解题条件,诱导得宜,就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层次、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 1.借用“平均数”问题,巧解文字题。例如:四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42,问这四个数分别是多少? 【分析】此题隐蔽的条件是“连续的自然数”。连续自然数的特征是“每个自然数依次比前一个数多1”,抓住这个关键,就可借用“平均数”问题,用多种方法解答此题。解法(一):先求最小那一个自然数。用“切除法”把其余三数都变成最小的那一个自然数(如下图),于是可列出算式:“(42—6)÷4”,问题便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