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特征展现了该类文本与《伊索寓言》的相似性,叙述者一定要确认读者已经准确地把握了故事的道德判断后才揭示出叙事的道德目的。出于保证“准确性”的需要,叙述者采取全知视角和叙事声音介入等强势姿态干预受众对"道德"可能产生的异向判断行为。“作者从来就不应该说教。即使是在有明显道德或哲理目的的故事中,也永远不应露骨地说教。”①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家县市区域报,东阳日报曾经推出不少典型人物,这些人物报道都有个特点:由上级部门指令推出。尽管这些人物不乏崇高的品格,也确实有宣传的价值,但有的人物事迹远离多数受众的生活与工作,对受众而言是"事不关己","强行植入"。近两年,我们通过改版而更新典型报道理念,于一年中推出了包青春、孙炎明、林南珍三位典型人物,重新夺回了人物报道的"高地"。  相似文献   

3.
非典型人物是相对典型人物而言的。所谓典型人物,指的是那些表现非常突出的人物。而非典型人物,往往不怎么起眼。但不管是典型人物还是非典型人物,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就非典型人物而言,只要抓住了其身上的闪光点,同样可以写出具有影响力的报道来。这些年,笔者有意在非典型人物报道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屡有收获。  相似文献   

4.
戴欣 《军事记者》2006,(2):20-20
先进典型是人民大众的榜样;出色的典型报道,是新闻传媒的旗帜。传媒应该加强典型报道,但更应注重典型人物的宣传绩效。什么是宣传绩效?宣传绩效就是典型人物报道在一段时间内宣传效果和成绩的综合评测。当今,一个典型人物的宣传绩效,往往是衡量一次典型报道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如何让受众知晓典型人物,关注典型人物,理解典型人物,喜爱典型人物,使典型报道更能吸引人、更具生命力、更有时代意义,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我们如果留心就可以发现,让典型人物报道充满“诗情画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诗情画意”写典型真实情…  相似文献   

5.
李婧  韩云 《新闻世界》2011,(2):79-81
在新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要求之下,非传统典型人物报道走上媒体前台。非传统典型人物报道以人物遴选多元化、报道回归新闻本位、书写细节化等特点被受众认可。《冰点·人物》是非传统典型人物的代表之一,其所报道的人物是时代的写照,而且记者通过报道向受众展现人物的人性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典型人物报道的转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典型人物报道是媒体报道的基本样式,而改进人物报道的脸谱化、同质化弊端,则是业务创新的焦点话题.通过细节发掘和呈现使人物报道故事化、特稿化,已成为实现人物报道微创新的有效路径. 按照普利策奖委员会的定义,特稿的特征是“文学性”、“创造性①”细节正是特稿实现故事化叙述、呈现优美文本的基石.细节是报道的指纹②,在典型人物报道中,记者尤其要通过独家细节的发掘,使报道更有辨识度.  相似文献   

7.
唐佳敏 《青年记者》2017,(14):46-47
自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典型报道的发展进入低潮期,体现在报道数量的减少、报道篇幅的压缩、社会功能的弱化、轰动效果的衰减.①像焦裕禄、王进喜、雷锋这样家喻户晓的典型人物也越来越少,典型人物报道的式微并非当代中国先进人物减少了,而是媒体讲故事的方式老百姓不爱听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关键在落实于人,将抽象的理念具体化为形象的典型人物,往往更加深入人心.因此,讲好当代人物故事既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陈润森 《新闻传播》2005,(10):55-55
国外受众的偏好与国内受众不同,他们更关心的是“点”以及和他们身份相似的普通人的故事,因此我们在外宣工作中,要淡化说教和宣传色彩,要讲究传播技巧,在写作中要尽可能地动之以情,要用一种对象国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就是报道中的“以小见大”。从小处着手,往往能见微知著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典型人物是社会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采写典型人物报道,关键在于挖掘其身上重要的精神品质,用事实说话、从细节入手,找故事、挖情感、看精神,才能将典型人物报道做得有血有肉,给人以激励和鼓舞、感染、启迪,从而打动受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时代好声音。  相似文献   

10.
提起典型报道,也许不少人会有这样的怀疑或抵触心理:“这是真的吗?”或者“这个典型高高在上,不可信”等等。这也难怪,因为,向来“典型引路”、“典型推广”的报道方式是党报传统的宣传模式,在舆论引导上确实发挥了特有的作用。然而,这种自上而下机械“灌输式”的传播方式,政治说教色彩太浓,脱离了读者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新闻报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规律,而且在报道过程中往往片面夸大或拔高典型人物,出现了一般化、面目雷同、  相似文献   

11.
从字面意义上说,记者是记录者.转换为叙事学概念,记者即叙述者,就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向受众叙述不同的新闻故事.对记者而言,完成一篇新闻报道的过程,就是完成叙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叙述学上,叙述故事的人往往被称为叙述者,叙述者无疑对电视的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叙事主体是群体化的,策划、采编、撰稿、制作等过程无疑是群体化的过程,在其运作的过程中叙述主体的个性化功能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受制于传习下来的叙事规范.  相似文献   

13.
核心阅读:典型人物报道,容易掉进"神秘化"渊薮,给读者带来"伟大、光荣、正确"的心理排斥感。典型人物报道必须"去神秘化",才能赢得读者认同并产生心理共鸣。因此,要走平民化路径,视角要多瞄准普通人,多呈现具有人性美的细节,多采用平实的报道语言。典型人物报道是彰显时代精神、引领社会舆论的重要武器。随着时代的进步,受众对典型人物报道的审读心理在改变。面对一则典型人物报道,常会有读  相似文献   

14.
短视频已经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新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在叙述者方面,运用内外结合的叙述者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在叙述内容方面,饮食、手工艺等方面的表层文化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乐美满的亲情及自强不息的个人品质等深层文化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叙述语言上,无声胜有声的叙事语言...  相似文献   

15.
党员电视教育人物专题片是电视台党建栏目经常采用的一种典型人物宣传报道形式,具有生动活泼、声情并茂、富有感召力的特点,它在广播电视百花园中是一朵鲜艳夺目的花朵,倍受广大受众的青睐。长兴广播电视台和长兴县委组织部合办的《先锋颂》栏目自1998年4月开办以来,采制了长兴县许多基层共产党员典型人物报道,尤其是近些年来,  相似文献   

16.
随着媒介环境、受众主体意识及大众文化的崛起,使得普通典型人物报道面临着叙事危机。传统典型人物报道那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的传播方式,明显违背了新闻传播传受双方互动之规律。典型人物报道中那种高大全的脱离生活实际的典型和公式  相似文献   

17.
典型人物报道在讲述好故事、传播正能量中有其独特价值与意义,但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却时常遭受质疑。本文尝试为典型人物报道破解困局提供思路借鉴,提出典型人物报道须坚持宣传导向性与内容真实性的统一,遵循"其言直,其事核,不隐恶,不溢美"原则;议程构建平民化,让受众有代入感;价值认知与时代同步,凸显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张亮 《新闻实践》2011,(9):27-28
在这个天灾人祸频发的夏天,吴菊萍的故事平添一抹可贵的亮色,给人以信心与温暖。作为媒体人,从吴菊萍报道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和思考:典型人物报道,如何才能契合受众心理,把握方向、周期与节奏,从而使影响力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典型人物的报道,作为媒体宣传的“拳头”产品,对提升媒体影响力、讲好时代故事、弘扬正能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碎片化、更迭快的阅读方式,给新形势下做好典型人物报道带来了挑战。本文以山东省东营市“最美人物”报道为例,分析了连续四年挖掘、报道、传播“最美”人物的创新实践,呈现了当地以典型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最美”现象。  相似文献   

20.
张畅 《东南传播》2018,(4):154-156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一种重要报道文体,在我国政治宣传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新世纪,我国典型人物报道的数量和影响力比上世纪明显减弱。除却自身局限外,媒介环境、受众需求的变化均对典型人物报道效果产生影响。本文拟从"框架理论"出发,以《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的特点及理论在实践中的表现,寻求新时期我国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