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自媒体时代,在一个信奉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时代,传统媒体的作为何在?简单地说,从早期的论坛,到博客,再到微博的出现,资讯在传播方式上呈现多元化,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网络提供了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所未有的空间,成为公民参与社会建设的一个渠道。  相似文献   

2.
“公民媒体”条件下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地位在公民媒体条件下有下降趋势,其原因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行动的滞后以及Web2.0的出现引发公民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为实现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地位的回归,就必须处理好与公民媒体的关系,找准成为“引领者”的途径,既要与其竞争,又要与其互动合作。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公民记者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在进一步实现公民的传媒接近权的同时,一大批虚假、夸张的公民新闻也随之出现,给社会造成了一系列的恶劣影响.导致公民记者报道的新闻质量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并且相当复杂,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新的媒体时代中,微博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媒介,微博的用户参与新闻传播,给我国的传统媒体新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传统媒体原先所具有的社会地位也受到各个方面的挑战。在微博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们是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在微博中,有很多的话题都是来自于传统的媒体,同时很多话题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闻线索。微博为传统媒体带来了社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新闻也为微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话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越来越成为公民维权的工具。一段时期以来,王帅帖案、公安局长拐卖民女案、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案,一系列借助网络维护公民权益的事件,显示了网络这一新传播技术的社会威力。在网络维权事件传播中,真实与虚假信息并存,维权与诽谤难辨,因而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的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责任重大。传统媒体是网络维权事件传播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网络准确可靠信息的来源,也是网络权威意见的提供者。因此,传统媒体对网络维权事件不应消极应对或置身事外,应当扮演积极角色,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和声屏媒体,而是更多地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获取第一信息。人人都成为信息传播主体的同时也是传播受众,"公民记者""网络推手"和"网络意见领袖"成为影响舆论的潜在力量。包括电台电视台在内的传统媒体不断受到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挤压,甚至出现了传统媒体跟着网络推手和意见领袖"走"的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5,(10):57-60
全媒体时代新的媒介格局和传播方式为公民理性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机会和舞台,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同时,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民社会的构建,而媒介素养教育对弥合全媒体时代数字鸿沟,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数字鸿沟的不同类型,探讨其与公民社会构建的关系,理清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作用,以期跨越全媒体时代的数字鸿沟,搭建公共领域、培养公民意识、彰显公民身份,促使公民社会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公民社会”的出现和发展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不管是在社会学领域,还是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学者们在研究“公民社会”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论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意义。而随着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兴起,也逐渐参与到这一重要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各种不同学科领域对此问题的共同关注,为大众传播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研究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知识图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问卷调查数据,集中探讨了互联网使用与公民参与之间的关系.其中,公民参与包括获取时政知识、参与意见表达、参加社群组织及其活动,以及在地方选举中投票这四个维度.本文显示,互联网使用和公民参与各自都有地域和地方之间的差异,而这差异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市化程度和居民教育水平等相关;在这种差异或不均等的场景中,互联网使用对公民参与有全国普遍的正向影响.同时影响公民参与的还有(1)社会—经济条件因素, (2)心理卷入和信心因素,以及(3)传统媒体使用因素.本文所勾勒的一个总体图像是,互联网使用和公民参与两者都是各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个人的物质和心理资源掌握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陈晓益 《新闻传播》2012,(6):233+235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公民记者从提供线索到传播信息、从发表评论到舆论监督、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的状况,认为"公民记者"带来了新闻传播的新景象,体现着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将成为我国新闻发展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11.
作为政治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社会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大众传媒与公民社会关系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媒体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研究成果的梳理,以社会现代化转型为背景,在与传统媒体比较的基础上,对如何认识新媒体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独特作用、制约因素以及对策建议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12.
沈世纬 《青年记者》2016,(22):50-51
当今,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为代表的移动舆论场正迅猛崛起,全媒体时代已大踏步走来.“人人都有麦克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传统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的场景犹如一个严肃的新闻殿堂,媒体是居高临下的信心中心,人们正襟危坐地洗耳恭听.而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传播的场景则如一个娱乐场,受众可任意挑选自己中意的内容和场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传统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媒体由于垄断话语权而独领风骚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多元、多变、多样,已成为舆论生态的新特征.少数传统媒体在优胜劣汰中退场.“传统媒体的冬天已经来临”,有人发出悲观感叹.  相似文献   

13.
论环保传播对公民社会的初步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保传播反映了当代中国环境生态这一典型的公共问题.它由单纯的揭露环境问题走向推动公民社会的建构,其内在的逻辑性依托于公共性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以环境问题为反映对象,而且借助于组织化的行动彰显,环保NGO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具体体现.在这个过程中环保NGO作为传媒反映的对象并由后者凝聚公共参与的力量.媒体与环保组织共同维护公共利益,以此推动公民社会的稳步建构.  相似文献   

14.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更多的公民渴望参与到社会活动事务中来,希望能够在公共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的出现使公民的想法变为了现实.然而,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上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谣言的社会现象近些年来屡见不鲜,公民新闻的真实性正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造成公民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杨宽 《采.写.编》2021,(10):33-34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在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的普及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在这种发展情形下,如何有效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彰显两者的优势,已然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围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杨宽 《采.写.编》2021,(10):33-34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在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的普及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在这种发展情形下,如何有效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彰显两者的优势,已然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围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政治生活中最显著的现象之一就是网络民意的勃兴。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各具特色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公民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公民的参与能力,加速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当前,网络民意方兴未艾,对建设公民社会既有推动作用也有不利影响,而公民社会的推进反过来也对网络民意进行了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轨和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在步入一个公民参与的时代,从而培育着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而公民社会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在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的普及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在这种发展情形下,如何有效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彰显两者的优势,已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围绕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