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展示了欧·亨利小说一贯的结尾特色,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者没有正面描述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以苏艾之口转述:"我有些话要告诉你……亲爱的(指琼珊),看看墙上最后一片叶子。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啊,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小说精妙的结尾,原来拯救琼珊的最后一片叶子不是真的,而是贝尔曼画上去的。人们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说“出人意料”,是指小说结尾没有给人平庸、直率之感,  相似文献   

3.
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结尾部分,学生朗读了课文,师生开始了以下探究活动:师:原来挽救了琼珊年轻的生命的竟是一片画出的常春藤叶,而让人有些讨厌的、在艺术上很不重言诺的贝尔曼竟然用自己的生命完  相似文献   

4.
曾经有一片孤独的树叶……不不不,你不要叹气,不要离开,这个故事的结尾并不是十分悲伤,请读下去,好吗?  相似文献   

5.
叶的话语     
树知道叶也要走了,树说:“叶,我知道你是我身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了。你看你的伙伴都走了。”叶子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不走吗?”树说:“我知道啊!你是舍不得我,舍不得整个夏天,你的心在我身上,在整个夏天。”这时风儿又奏响了歌谣,叶知道,这是他们的离别曲。树哭了。树说:“我知道  相似文献   

6.
张佳丽 《语文知识》2014,(11):77-78
欧·亨利的小说享誉世界,备受读者激赏的一个重要原因,乃方家所谓“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产生了石破天惊的叙事效果,令读者拍案叫绝,回味无穷。我们当然不会对这种情节设置的合理性产生訾议,但是,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结尾,难道就是空穴来风,没有任何预兆吗?当然不是。高明的文学大师是不屑于以怪诞、生硬的故事情节来吊人胃口的。小说必须讲究构思严谨,严谨是小说艺术魅力、美学趣味的构成要素。那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的严谨性是怎样展现的呢?或者说,小说是通过什么方式对读者作出预警,暗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庐山真面目的呢?那就是伏笔。  相似文献   

7.
路子对你说 欧·亨利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一生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警察和赞美诗》等尤其脍炙人口。欧·亨利的小说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被评论者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相似文献   

8.
闪光的尾巴     
不久前.我以《请说出你最不喜欢的一种结尾》为题,在博客上发了一个帖子。不到两天时间,跟帖众多。刘菁说,她最不喜欢那种可有可无的结尾;张娟说,她最不喜欢那种拖泥带水的结尾;王建更有意思,他说一看到那种喊口号、表决心的结尾,便想吐。  相似文献   

9.
一般说来,结尾是作文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结尾如果简洁有力、别致动人,会让读者余味无穷,有助于评卷老师在动笔时打出高分,有助于读者驻足品味你的作文。反之,文章会以败笔收场,黯然失色。为帮助大家掌握打动人心、表现力强的结尾方式,本人研究了150多篇中考满分佳作的结尾方式,归纳出最有效、最动人的四种结尾方法,下面一一列举,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0.
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结尾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指导作文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学生作文中结尾千篇一律的现象我在指导学生写《放风筝》这篇作文时,发现很多同学的结尾都是这样写的:“我怀着喜悦、高兴的心情回家。”结尾与内容不太相符,不自然,不贴切。于是我就启发他们根据自己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决定采用结尾的方法:一个同学的风筝又漂亮,又飞得最高,得了第一名。我问他:“你回家时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自豪,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我说:“你就把你的感受作为结尾。”有一个同学的风筝得了第二名,我问:“你有什么想法?”他说:“我盼着下一次放风筝的活动早点到来,我要准备一只精致的风筝赛过那个第一名。”我点头说:“好,你就把你的这个想法作结尾吧!”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参对于《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对欧·亨利的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如情节曲折和结尾的出人意料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注,但笔者认为在  相似文献   

12.
美国杰出的小说家欧·亨利(1862—1910)。一生写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素以巧妙的结构著称。他的短篇小说结尾被评论家誉为“欧·亨利式的结尾”。《最后的藤叶》是欧·亨利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这个短篇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巧妙的艺术结构。它的结尾,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欧·亨利式的  相似文献   

13.
下面这篇微型小说 ,构思精巧 ,意蕴深刻 ,现在已删去了结尾 ,你能大胆驱遣想象 ,猜一猜故事的结局 ,并把它描述出来吗 ?只要认真品读 ,积极想象 ,相信你一定能拟出非常精彩的结局。你撰写的结尾可能与原作不谋而合 ,也可以是不同于原作但同样成立 ,甚至可能是超越原作的。怎么样 ?试一试吧。猎人与狼侯希辰猎手穿行在灌木丛中 ,查看前几天挖下的陷阱 ,可惜一无所获。当他走进一片树林时 ,微微有些心跳 ,那是最后的一处陷阱了。伪装的树枝不见了 ,陷阱露出阴森森的洞口 ,猎手狂喜 ,端着枪走近阱口。猎物是只成年的公狼 ,金黄色的皮毛闪烁着金…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植物学》课本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怎样鉴定枝条上的一片叶,是一片单叶还是复叶上的一片小叶?”对于这个问题在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为:“生在节上就是一片单叶,不生在节上的就是复叶上的一片小叶,”因为茎上着生叶的部位叫做节。笔者认为,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并没有不对,而是题目的设计有些问题。枝条是茎和叶的合称,既然是枝条上面的一片叶,那当然就  相似文献   

15.
作文的结尾,可能会被忽视,或是因为它的位置不显眼,或是小作者在前面部分已经竭尽全力,于是结尾就草草收兵.有的作文结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机械地点题,虽然完成了“照应全文”和“点题”的任务,却收效甚微.好的结尾,点题水到渠成,让人眼前一亮.其实,作为一篇美文的一部分,结尾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学到了以下几招,会让你的作文结尾更加靓丽.  相似文献   

16.
仿佛一本精美的书读到了结尾,前面所有热烈的、平静的,奔放的、内敛的,欢喜的、忧伤的,所有的所有都已经成为过去。不管你是熟稔于心,或者只是静观纷扰,这本书已经无可更改地翻到了最后。你可以稍作喘息,平稳一下思绪,然后开始阅读这最后的篇章——跋。这里融汇了一本书的精华,它在娓娓地跟你讲诉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告诉一些你所不知道的细节和秘密,让你于恍然中明了、释然,最终平静而满足地合上这本书。只留下淡淡的回味和思考,独自消遣。  相似文献   

17.
创意说明 本篇教学设计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围绕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人物、情节等,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相似文献   

18.
窗前有一棵树,树上有一片嫩叶。我望着它,它也望着我。叶总是微微地摇摆着。我很好奇,问:“叶,为什么你老是摆动?”“我想飞。”它说。“叶即是叶,永远不可能像鸟一样飞的。”  相似文献   

19.
小朋友,你在惦记着这期的接龙内容吗?会有怎样的结尾呢?不看怎么知道!快来这里让精彩的续文跟你见面吧!  相似文献   

20.
一篇好的文章结尾给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然而不少孩子的作文结尾常犯以下病症,影响了文章的效果。 啰唆症。这种毛病,结尾不干脆,该结尾时不收笔,反而东拉西扯,啰里啰唆写了一大堆的废话。如一位同学《春游》一文中的结尾:“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玉华洞,尽情地歌唱:玉华洞啊!你真美。我要动员爷爷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