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罗世识 《广西教育》2014,(29):101-101
正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倡一切以儿童为中心,落实"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就是要求教师把"教"与"学""做"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课堂教学实践和实际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在生活体验中发现语文教学之美。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从生活细节出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以达到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也如此,如果课堂教学离开生活,那么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薄薄的教科书只是课程的一个支点,每个支点支撑一个主题,而这些主题又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活才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变抽象思维为感性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就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浅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化、活动化和综合化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即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导学生在乐于参加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寓教于活动之中,真正做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最终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培养良好的品德。当然,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上不好  相似文献   

5.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界定:"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一、带着爱心走向学生学生要教师的爱,要与人交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新课程明确要求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性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使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  相似文献   

7.
生活即教育。小学品生(品社)课"回归生活",实现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面向学生熟悉的生活领域,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诱发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品德教育,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指出,生活具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生活素材、活的方法,展开生活化教育,让学生学习实用的生活化知识。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美化生活服务。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从创设生活情境、选用生活素材、展开生活探索、组织生活活动、鼓励生活创意等方面出发,打造生活化美术课堂。  相似文献   

9.
"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方式,让很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间没有很好地连接,甚至使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通过"在生活中教育""教育生活化"两个方面阐述教育应该与生活融通的观点,改变孩子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呼吁家长在生活的点滴中,以轻松的方式融入教育;教师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生活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懂得如何运用知识。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海洋,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渠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育理论,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克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浮躁和功利思想,真正打破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封闭模式,让生活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绽放,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结下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中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可见,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它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贯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找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挖掘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课堂”,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解放,解放民族、解放人民、解放思想。为此,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刚好与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思想不谋而合,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目的就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正"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每一位参与课改教师所知晓的。如今的品德教学极力主张,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扩展,让学生能在一个良好、和谐、开放、文明的品德课中领悟快乐,健康成长。如何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呢?我有如下几点看法。一、在生活中体验《品德与生活》全书重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理念的。因此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学习和思考,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课程性质"部分指出,"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课标的这一教育思想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源自内心的道德情感,产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基于此,品德与生活课要求教师走品德教育生活化的  相似文献   

17.
<正>"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是生活教育的主要观点。生活是品德学科教学的起点,更是它的归宿。要使教学真正取得实效,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在成长中享受生活。通过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本人探究出小学品德课巧用生活资源导学的重要策略。一、创设现实生活教学情境新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社会)定位为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  相似文献   

18.
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指导,探讨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材二次开发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及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用语文的意识,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门课程,它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文本从创设情境,在生活中观察;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验;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等几方面来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曾丽丽 《新课程研究》2010,(6):128-128,139
“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文从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再现生活、体验生活、超越生活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如何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