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万军 《教育导刊》2001,(1):16-19
人类近百年来,形形色色的教育实践实质上是围绕着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核心的科学主义思潮和以发展人的个性,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为主旨的人文主义思潮这两大教育思潮在进行,集中体现了人类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这两种追求并不十分协调一致,有时甚至互存敌意,互相掣肘。如今,人类迈入21世纪,关于教育目的的思考显得越来越冷静、理智、全面和长远。无论哪一种教育形式,其结果都应融合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需要,体现人们对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综合追求,促进个人与社会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自由…  相似文献   

2.
简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教育中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教育也应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借 此实现人和自然、社会的高度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课题组 《天中学刊》2002,17(1):109-113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源于人类对自然和人世的认识,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情感,它们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的偏差,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加上中国传统中缺乏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致使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强化人文教育,重建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完善教学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注重大学生知识的内化。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强化人文教育,重建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完善教学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注重大学生知识的内化。  相似文献   

5.
高中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塑造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一、高中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性1.让生活具有良好的规则,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社会生产的高效运转与人们生活的和谐幸福,必须以良好的人文精神做依托。良好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建立社会生活的良好规则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活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逐渐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价值的体现,要求将"以人为本"理念放在首位;科学精神是对理性思维的追求,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二者辩证统一,密不可分,深入了解二者的真正内涵,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与科学要求,有助于我们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和要求1.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的内涵是对现存社会、生存环境、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7.
物理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 ,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文化力量 ,同时人类文化的进步又极大地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 .从文化的角度看 ,物理学是一种高品位的科学文化 ,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 ,因而物理教育作为物理文化的组成部分 ,就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播、科学精神的培养 ,更是一种课程文化的浸润与陶冶 ,倡导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物理教育 ,实现“物理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是现代物理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试就物理教育中传承人文精神的意义及其目标构建作一浅述 .一、物理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科学的一种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价值取向应是多极的。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的培养。数学素质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即整合。那么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呢?  相似文献   

9.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需要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情感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素养教育,也需要以科学伦理、社会能力、人文精神和生态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养教育。《生物》新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有利于学生对物我关系的认识,能使初中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发展学生对人类、自然和未  相似文献   

10.
张志明 《陕西教育》2007,(12):112-11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两翼,通过培养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并重的丰富人类文化内蕴的教育培养医护学生的人文精神,这种教育应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育及校园文化等有益活动之中,培养医护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通专结合,达到提升人性与人力的相互统一,必将成为高职医护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不断变化和提高,现代医学人才必须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医学教育特有的教学模式——临床教学,是这两种精神结合和转化的最佳阶段,这一阶段强化通识教育对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所需的职业和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重视通识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个方面,在我国,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展开,整个社会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对人文精神的呼唤,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的培育,使学生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艾容 《文教资料》2014,(10):130-131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在当今的思想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课题和教育理论问题。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出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失衡的现象。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更加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使学生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产物,主导了人类认识和观察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和维度,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思维和文化。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人文精神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整合、并重是大学教育历史使命使然。  相似文献   

15.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两者共生互补,任何一种缺失都将造成人在实践过程中的失衡。就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来看,我们经历了在大学教育中提倡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缺失,以及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一,即现代人文精神应该是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人类总在不断发展。科学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教育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人才成长的需要,是当代教育的核心,也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科学发展精神和科学发展能力的发展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郭颖  唐智 《成人教育》2002,(1):38-40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将对教育理念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又提供了教育理念创新的良好机遇并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提倡教育要注重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以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陆华君 《考试周刊》2009,(49):224-225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注定是现代教育的两大主题。新课标提出,初中《科学》课程应该体现科学自身及其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是我们应积极探索的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19.
潘明 《中国成人教育》2007,(17):145-146
凸显人文精神与情感教育是21世纪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人文精神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灵魂;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源头和归宿;全面发展的美育与情感教育思想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夺文即对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与情感教育的体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面对社会的转型,只有同时具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人才能成为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命运具有终极关怀的人。大学历史地肩负起培养这样的人的使命,在完成这个使命过程中,“两课”教学成了一个重要阵地.它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与人文精神教育,促进他们以科学的、开放的心态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面对祖国传统文化,从而实现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