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如果说家庭是儿童获得和发展言语能力的第一学校,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语言教师。我们怎样做孩子称职的语言教师呢?关键在于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言语环境。家庭言语环境包括大人之间怎样说话和大人怎样对孩子说话两个方面,孩子越是年幼,后者越为重要。我这里就大人怎样对孩子说话谈几点自己的体会。一、要用规范的语言和孩子说话大多数孩子一岁后开始说话,他们开始说话时往往首先学会发一个词中的重音字。如毛巾,他先学会  相似文献   

2.
0-3岁是人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家长、父母在重视对孩子身体保健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孩子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满足孩子各种合理的需求,培养儿童积极的情绪;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刺激,发展儿童的动作能力和语言能力;客观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  相似文献   

3.
言语能力的发展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对孩子进行其它教育的基础。婴儿期是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婴儿的言语训练对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一、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周围的人,与周围人进行交往。成人说话的口型、音调以至表情等,都会对孩子言语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言语的环境。首先,父母的言语应当文明、规范、准确、流畅,成为孩子学习言语的典范。其次,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说话。许多家长认为,一岁左右的孩子不会说话,因此也就很少对孩子讲话,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些家长,总喜欢在人前说教自己的孩子,以为是在为孩子好;或者不回避孩子在场就谈论他们的缺点,以为孩子还小,听不懂成人说的话。殊不知这些言语中隐藏了对孩子的伤害,无意中伤害了  相似文献   

5.
方兰 《考试周刊》2013,(15):179
<正>父母在与孩子的对话中,会经常使用安慰、鼓励或批评的语言,作为一个对孩子负责任的家长,需要把握住客观与理性这两条原则,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注意掌握表扬与建议的技巧。与孩子们说话不仅是门艺术,更是门科学。一句话可以引导孩子,让他们驶入人生正确的航线;一句话也可以误导孩子,让他们陷入沼泽。语言往往会带有很深的心理暗示作用,因为学前期的孩子愿意倾听与相信父母说的每一句话。一、表扬容易误导  相似文献   

6.
科学研究表明,0-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如能及早发现孩子听力障碍,进行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及早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大部分听障儿童是可以掌握有声语言的.实践证明,随着康复技术与手段日趋先进,聋儿语言康复效果越来越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提高家长素质,让他们有效参与到聋儿语言康复中来,已成为聋儿语言康复工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经过多年实践,从亲职教育入手找到了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陈振伟 《考试周刊》2012,(56):163-163
一个家庭的父母具有良好的品行会给子女带来一生的幸福。小学生文明礼貌的养成不仅需要家长们的配合,更离不开家长为孩子创造的家庭氛围。当前在某些家庭中存在着许多不良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影响极深,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粗俗的语言。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影响最深。一些父母在家里不讲究语言文明,夫妻间经常出言不逊,言语粗俗,对孩子骂不绝口。  相似文献   

8.
1.家长要给孩子说话的时间,学会倾听。作为父母,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孩子,尊重他们,给他们诉说内心想法的时间。而现实生活中,孩子兴冲冲地想跟父母说什么,父母却总是忙着自己的事情;或者听到孩子说自己的困惑,父母总是回避;或者孩子倾诉着自己的委屈,父母总是不理解……  相似文献   

9.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常有家长议论,教育孩子是严厉好还是宽松好.我觉得,严厉和宽松都不好.严厉是家长对儿童的过度控制,它会让孩子感到受挫,认为自己毫无能力,造成孩子消极、被动、依赖的心理;或者导致孩子倔强、反抗,用一些破坏性的方式发泄自己的力量和不满.父母如果对孩子过于顺从,则会产生另一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法国的儿童教育着重点放在儿童的感性教育上。法国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尊重儿童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接下来即使是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法国家长很善…  相似文献   

11.
洋洋指着玩具柜对妈妈说“:妈妈,我想玩……”“噢,我知道,洋洋是想玩电动汽车。”妈妈一边说一边毫不犹豫地从一堆玩具中取出电动汽车塞给了洋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代替孩子说话,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熟悉孩子的一切。其实,你对孩子的需求可能是一种想当然,或者仅仅是一知半解。因为再小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思想。你不可能知道孩子所想表达的一切。另外,想当然地代替孩子说话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经常没有机会说话的孩子会变得不愿表达,因为他逐渐习惯了成人替他说话,替他作决定。这不利…  相似文献   

12.
很多父母常常抱怨,自己把孩子当宝贝,凡事都为他着想,可孩子就是不领情,怎么说他都不听话。这时候父母要问问自己:“我是怎么和孩子说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和孩子说话时所使用的语言,包括语气和语调,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说话呢? 一、别把孩子当大人有些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像  相似文献   

13.
口语交际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农村,许多孩子的父母忙于生计,平时无暇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也有家长外出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更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不少孩子只是独来独往,参与口语交际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尤其是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农村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口语交际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农村,许多孩子的父母忙于生计,平时无暇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也有家长外出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更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不少孩子只是独来独往,参与口语交际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尤其是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农村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甘波 《基础教育论坛》2015,(Z1):108-109
任何家长,不管其素质高低,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农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时有些家长显得手足无措,或者当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或调皮捣蛋时方式简单粗暴,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农村幼儿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人格放在首位,这才是孩子将来发展的先决条件。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  相似文献   

16.
于瑞 《家长》2004,(Z1)
如今,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但在家教中,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却是一个盲点。有的家长对孩子花钱不加限制,为满足孩子的欲望而慷慨解囊;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花钱管束得过紧,即便是孩子的正当要求也非常苛刻。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无法使孩子从小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也无法使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从而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家长要训练孩子有计划地花钱。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定时、定量。家长只提出花钱的原则,具体如何支配这些零花钱则由孩子全权负责,家长不直接干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物质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由于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更加的重视,加大和提前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儿童的美术教育不是一种职业教育,不是专门传授绘画技艺的教育。儿童的兴趣很多,绘画是其中一种。我们通过绘画来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即绘画是我们培养孩子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8.
孩子学会说话,使父母和亲人感到喜悦、欣慰。但令人恼火的是,孩子有时竟会冲你说出几句脏话。这是为什么呢? 任何言语都含有一定的意义,它也同时蕴含着情绪色彩。儿童语言中夹杂的脏话,往往是儿童不满、愤怒或怨恨等消极情绪的自然流露。当儿童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自然会以消极的语言方式表露出内心的情绪。这是儿童说脏话的一个心理原因。还有一个隐含于儿童语言发展内在规律中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儿童的经验缺乏,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正在萌芽,他们早期词汇的习得和应用,大多来自简单地模仿别人,他们对这些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挨打,家庭"言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言语暴力"是一种心灵虐待.它有三种常见形式:父母不愿意搭理孩子,漠视孩子的存在;父母批评过度,对孩子全盘否定;家长威胁恐吓孩子.亲子沟通调查显示,遭受家庭"言语暴力"的学生不光是"差生",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常常遭受到家庭"言语暴力"的侵害.  相似文献   

20.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一)育儿观的偏颇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孩子的身上,他们对孩子成长的期望近乎变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未竟事业的载体,想让孩子出人头地,那就必须好好读书、上大学,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