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高三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师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对文章整体内容和情感进行解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近年来全国多地高考语文试卷纷纷出现了对文本思路、行文脉络考查的试题,学生要想准确且快速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就必须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文章的行文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  相似文献   

2.
文本细读是从国外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文本的重要方法,是指读者通过对文章的详细阅读,对语义进行细致和准确的分析,进而达到对文章的意义能够准确解读的目的。将文本细读运用到我们的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可以读出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的理解,读出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的理解,读出文章隐含的意思等。笔者将在本文中对文本细读的一些具体应用细节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转化是由外在文本的“文”向学生内在的“意”的转化过程,是把规范的、精美的文本语言转化生成为学生内在语言的过程。语文教学只有实现外在的文本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学生语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实现文本语言与学生语言转化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一、情境对话:促进语言理解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表达语言的方式也会不同。在对话中理解,在理解中表达,情境对话为创造多元理解、多元表达的个性课堂提供了舞台。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的载体. 一、解读文本步法之一:走进文学作品,作身临其境的感受任何作品,要从内容到形式把握适当,首先就要将语言还原为作者所建构起来的意象,然后让自己置身其中.唯有这样身临其境,我们才能理解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以语言抒发性灵之妙趣.而要做到身临其境,有两种办法.  相似文献   

5.
"人本立场"和"生命取向"表征着语文作为人文课程的价值之维。这一价值维度将我们由"工具语言观"导向"生命语言观",让我们从生命的角度理解由听说到读写的内在逻辑,进而思考文本解读的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6.
汪天德 《学周刊C版》2019,(17):117-117
语文作为一种语言的外在形式,作为中国人记录客观事物和抒发情感的载体,有着其内在的艺术和手法。在我国长期的文化发展过程中,语文教学中文本段落的解读已经成了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高中语文教学中可立足材料,识文辨意;增加同类阅读理解,培养学生敏锐感知能力;丰富理解途径,为学生构建立体空间。  相似文献   

7.
"人本立场"和"生命取向"表征着语文作为人文课程的价值之维.这一价值维度将我们由"工具语言观"导向"生命语言观",让我们从生命的角度理解由听说到读写的内在逻辑,进而思考文本解读的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8.
说明文教学正面临尴尬,亟待突破。教什么、怎样教正困扰着许多一线教师。作者认为,说明文的说法只是文体划分,它本质上属于语文,需要从语文的角度去把握。而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写作思路、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应用,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人本立场”和“生命取向”表征着语文作为人文课程的价值之维。这一价值维度将我们由“工具语言观”导向“生命语言观”,让我们从生命的角度理解由听说到读写的内在逻辑,进而思考文本解读的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10.
教学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学科教学语言受自身学科性质、文本解读的需要以及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教师自身价值实现等方面影响,有其内在特点。把握好这些特点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运用好语文教学语言,将会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解读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如何解读文本,一直是让语文教师举棋不定的难题。这里所说的文本。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人类用以表情达意的形式。既然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那么就要从研读语言入手,感悟文本整体所赋予的内涵。作品是作者人格的象征,解读文本不应该不解读作者。当作者创作文本并把它发展成公共资源以后,每个读者都有权利自主地解读文本,并在此过程自觉地去伪存真、扬善惩恶、甄美别丑,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基于上述思考,尝试着将文本的解读分为三个层面.即文本解读的语言层面、作者层面和作品层面。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是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既要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规律。然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以及对思想感情的理解等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不少老师或无法或无意去触及文本中那些精美别致的语言形式和别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因此,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的阅读课堂出现重内容轻语言实践、重形式轻言语逻辑、重思想轻语言积累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不能把握语言学的规律、教材解读能力不强所致。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要立足文本,积累语言;就要拓展文本,实现写法迁移;就要超越文本,着力内容创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在理解和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感召;阅读教学要挖掘文本资源,寻找典范语言的规律,开展各种形式的练笔,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情节空白处的补白,可以充实文本;发散思维处的拓展,可以延伸文本;情感交融处的述怀,可以倾诉情感,解读文本。用好典范语言,递与学生一支长篙,以我手写我心,向语文味更浓处溯游。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关注文本内容意蕴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言意兼得的同时有机突破他们语文学习的难点所在,更好地引领学生语言能力地不断生长。教师应引导学生基于整体,提炼文本的表达梗概;基于理解,紧扣文本的情节关键;基于梳理,厘清文本的内在层架;基于表达,揣摩文本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是一种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中去品味和拓宽阅读深度与范围的教学方法。对阅读本身是一种优化,对语文教学是一种教学辅助。在实践教学,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通过细读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拓宽知识范围,增强对文本的分析与归纳能力。阅读中的文本细读,是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一种技能,同时也是构建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不仅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去认真感受文本所赋予的语言魅力。细读能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深度,提高学生自主分析与归纳能力。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以学习和欣赏的心态去对文章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通过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深入文本,从而获得对文本开放性、深入性、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这个过程就是文本意义探寻的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与层次性。  相似文献   

18.
李军东 《考试周刊》2008,(21):28-29
语文教学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在理解和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感召;阅读教学要挖掘文本资源.寻找典范语言的规律,开展各种形式的练笔.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情节空白处的补白,可以充实文本;发散思维处的拓展,可以延伸文本;情感交融处的述怀.可以倾诉情感,解读文本.用好典范语言,递与学生一支长篙.以我手写我心,向语文味更浓处溯游.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科书是课堂教学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践行新课程理念,认真解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资源、插图资源、体裁资源、作者资源等,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理解文本,积累语言,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目前,很多学生在语文阅读文本的学习与鉴赏过程中,既不懂得欣赏文本中用词的精妙,也不懂得体味作者寄寓于文本中的丰富情感,更不懂得鉴赏、评价、借鉴文本缜密的行文思路和高妙的技巧,而仅仅是求得文意的理解、名言警句的背诵默写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将细化教学引入课堂。那么,何谓细化教学?细化教学就是一种引导学生运用细读文本词语、文本片段和细品文本结构等方式阅读和鉴赏文本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运用细化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学会从不同的维度去体味蕴含于文本中的精妙之处。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