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诗人爱用“影”字,这在我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是绝无仅有的。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曾吟:“山空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台上。”(《鹿柴》)诗人通过反照的日影把它的绚丽的阳光洒在深林青苔上的画面,描写了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堂《游园不值》的教学课。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授课教师出示了一张幻灯片用来创设教学情境。幻灯片中,诗人沿着一条长满青苔的石板路走向一座园子的柴门,他来到柴门前轻叩门扉。紧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堂《游园不值》的教学课。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授课教师出示了一张幻灯片用来创设教学情境。幻灯片中,诗人沿着一条长满青苔的石板路走向一座园子的柴门,他来到柴门前轻叩门扉。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游园不值》是九年义务小语教材第十册《古诗三首》中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想游园赏春景,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于是便猜测是园主人怕自己的木屐鞋践踏了青苔,破坏了春景。正待他扫兴地准备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出,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刚才失落的心情一扫而光。整篇诗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有感情、有韵味的朗读。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第八册唐诗《鹿柴》中有“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之句,句中的“复”,参考及有关注释都作“又”解。“复”在这句诗里当作“又”是不错的,问题是这个“又”不应理解为“夕阳入林,照到树上又照到青苔上”的“又”,(即不包含时序先后之意);而应理解为“夕阳落下地面以后,返射出来的日光入林(即这一天内的日光第二次入林)照到树水、青苔之上”的“又”。因为林中曾由于太阳落山失去光亮,所以诗人称这一天当中阳光的第二次入林照射谓之“复(照)”  相似文献   

6.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王维(七○一——七六一)在晚年买进唐初诗人宋之间的蓝田别业(即别墅),在其中过了三十多年亦官亦隐的生活。蓝田别墅在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旁,终南山山麓。王维在这里居住期间,“与道友裴迪(也是  相似文献   

7.
正艾略特·温伯格,1949年生,美国诗人、散文家、译者,是帕斯和博尔赫斯的优秀英译者之一。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生活于盛唐时代的王维,有一种迥异于世的潇洒与孤独。他的诗以歌咏山水田园为主,清幽绝俗。  相似文献   

8.
《游园不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 3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在诗坛上虽然算不得什么名人,但这首诗构思新颖,语言清晰,趣味浓郁,生动地反映了春天万物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千古名句。只要我们仔细品味,深入剖析,挖掘其意蕴,就会发现诗人在这首诗中经历了“高兴——扫兴——快慰”的情感变化过程。   南宋的许多官僚地主和名人雅士都有园林,供私人欣赏。本诗描写的园林比较幽静,树木浓密,空气湿润。门前地上,经春雨一洒,就长满了青苔,像铺了绿色的绒地毯。园外都如此之美,园内必然更美。诗人在…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狄更生(1830——1886)是美国文学史上的多产诗人。虽然世界不曾在她生前赐予其任何桂冠,她却在死后留给了这世界1775首诗歌。至今,这位“安默斯特的女尼”告别人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历史的青苔终究未能遮掩住她的名字,她留下的诗作经过百年历史的浪淘逐渐闪发异彩,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唤起了越来越高的反响。如今在美国,她已被推崇为“与惠特曼相齐名的美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一狄更生长年幽居独处,生活圈子极为狭小,个人经历非常有限。但是,人毕竟不能生  相似文献   

10.
<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其中宛如绿色地毯的“青苔”便是这期的主角——苔藓。无处不在的苔藓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不少地方都有苔藓植物的身影。其实,苔藓植物分布很广,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大多数陆地和淡水生境中都可以找到它。从炎热的热带雨林到寒冷的极地,从地形复杂的山区到地势平坦的平原,从植被茂盛的森林到高楼林立的城市……有些苔藓甚至能在高山冰川、干旱的沙漠中生存繁衍,真是一类了不起的小精灵!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在数学课上知道了东、南、西、北,还知道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太阳落下的方向是西方呢!可是,如果没有太阳,怎么辨别方向呢?晚上,我和爸爸一起上网,查找到了一份资料:《野外迷了路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看资料,我学到了许多辨别方向的方法。比如:你脚下有一块长了青苔的石头,你就可以观察一下,看看石头那些地方有青苔,哪些地方没长青苔,你知道吗?长青苔的一面就是北方,没长青苔的一面就是南方。知道了北方和南方,你知道东和西在哪边吗?想一想,你就会明白的。你还可以到地上找找蚂蚁洞,找到了蚂蚁洞,你就去观察洞口,洞口所对的方向就…  相似文献   

12.
青苔上身     
那年夏季,我发现我家住的旧楼外边的水泥墙壁上,长着一层诱人的、图案不一的青苔。我总是盯着青苔发呆。  相似文献   

13.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又是画家。他的画极有成就,这对他的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他常常把美术中的反衬对比艺术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产生了惟妙的效果。《鹿柴》便是其中一首。诗所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首句“空  相似文献   

14.
王维后期山水田园诗诗境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运用了诗歌、绘画、音乐等全部艺术手段来创作山水田园诗,把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引向了一个新的境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这一点,前人有透辟的论析。苏武云;“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活之画,画中有待。”这是千古名断。王继还常常以动静相生的手法造成诗境;空寂中有流动。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这是一幅秋山落照图。“空山”,“深林”,林下“青苔”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寂静无声、色调冷暗的图画;但诗人给这幅画面着意点…  相似文献   

15.
它被射到空中去了。它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霉菌的裂缝里去。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躲在那儿不见了,可是我们的上帝并没忘记它。  相似文献   

16.
<正>轻阖上书,书中铅字散发的那抹回肠荡气,久久不散。烟波江上的故乡、气宇轩昂的帝王、闲庭信步的诗人、笛声悠扬的隐士,随历史的阵阵烟尘远去,我才发现,我似乎从未正视过它。一直以来,它似乎是电视剧里被恶搞的桥段,旅游时人声鼎沸的古迹,甚至不过是历史书上需要考试的内容,而那覆满了青苔的石阶,被雨水斑驳的门扉,我却从未思考过它的前世今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我捅马蜂窝,脸上不小心被马蜂蛰了一下,脸立刻肿了起来,还火辣辣地疼,这怎么办呢﹖突然我想起有一次在我家院子里,我发现一只马蜂无意中撞到了一个蜘蛛网上被粘住了,蜘蛛刚接近它,就被马蜂蛰了一下,蜘蛛的身上立刻肿了起来,可能蜘蛛太疼了,居然从网上掉了下来,恰好掉在墙角青苔地上,蜘蛛在青苔上爬来爬去。之后我发现蜘蛛身上的肿慢慢消失了。难道小小青苔能消肿止痛﹖不管怎么样先试试吧。我到院子墙角处采集了一些青苔,又加了一些水和蜂蜜,把它们搅拌成稀泥状敷在脸上,感觉没那么疼了,10分钟后肿也慢慢消了。后来我查找资料发现:青…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日记》2008,(9):15-15
1、苍翠欲滴 心旷神怡 似乎(宛然、如同) 2、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毛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相似文献   

19.
车子停在了老家门口。岁月斑白了门上的门神壁纸,消褪了朱红色的门漆,朽蚀了高悬的屋檐。我提起包,跳下车,轻轻地往里走。院墙斑驳的脸上青苔掠过,平添了些许皱纹。我不在的时候,院墙就是借青苔的手为我一笔一画写下思念的文字么?  相似文献   

20.
<正>"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是个非常注重生活情趣的人,他在园中遍植花草,偶然发现生长于阴暗潮湿之处的苔藓,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生长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但也能凭自身的力量开花结果,由此写就了一首清新的小诗《苔》。我喜欢这首小诗,常常觉得自己就是那小小的青苔。一、从求学他乡到反哺故里,教育征程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