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所谓高端杂志,是指媒体生产的“高技术含量”、内容的“高品位”和受众的“高收入、高学历”以及“高定价、高档印刷”的杂志在我国,高端杂志是杂志中的新生力量。加入WTO后,国外高端杂志和国外资本进入国内高端杂志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国外强大的资本和优秀的办刊经营理念面前,国内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一些著名大传媒集团开始“渗入”中国,与国内出版企业就有限的本土出版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大战。如何在这场竞争中留住人才,已成为各出版社在加入WTO以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内地许多出版社也想凭借高薪、汽车、住房等物质激励措施,以其有限的资本实力,同国外拥有雄厚资本的出版集团相抗争,这很有可能会限制出版社的有限资金,阻碍其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何不将眼光投向成本低、见效快的精神激励措施上呢?如果说“薪金”等物质激励是留住人才的硬性条件,那么,工作氛围、竞争环境等精神激励就是留住人才的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即将来临。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背景下的中国出版业,现在又面临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严峻挑战。中国加入WTO,国内的出版社有机会走向世界,与此同时,国外的出版社也将涉足国内。其实在中国“入世”谈判的这几年中,许多境外的出版机构采取迂回的各种方式与手段已经进入中国的书业市场:有共同办杂志的,有以读者俱乐部方式进入流通领域的,  相似文献   

4.
给小社鼓气     
我要说一个和大家不太一样的观点。我认为,我国加入WTO,可能会给一些小出版社带来机会。西安交通大学是具有较大规模的名牌大学,而西安交大出版社却是一个小社。我去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出版这个行当。无论是我还是我们的出版社,和在坐的各位相比,都是小弟弟。但我既然投入了,就要把它做大,怎样才有机会呢?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WTO”,必然带来进一步的全方位改革开放,中国出版业如果不考虑如何应对,是驼鸟的行为;但惶恐不安,却是不必要的。因为,即使不加入“WTO”,中国的出版业已经开始经历一场“变革”,加入“WTO”只不过是添了催化剂,将时间表缩短,使“变革”更显惨烈而已。所以,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出版社负责人,实际上这几年都已在思考、探索本社如何在这场变革中生存下来并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后,我国大学出版界同国外同行的交流日益频繁,版权贸易也呈大幅增长趋势。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开辟“国外著名大学出版社评介”栏目,介绍国外著名大学出版社及出版集团的经营发展之路,解析其成功之道,借鉴其独特经验,为形成中国的大学出版名社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7.
朱胜龙 《传媒》2003,(3):12-13
我国进入WTO后,面对国外雄厚资本虎视眈眈的挑战;在市场这只具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无形的手”的操纵下,报刊竞争日趋“白热化”,开始由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按行政区域和行政部门、单位均衡分布,向着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的压缩行业报刊,制止报刊摊派发行,审批报刊向报业集团、出版社倾斜、对面向市场的报刊扶优扶强政策的“催化”下,报刊市场的“两极分化”现象日渐明  相似文献   

8.
最近以来出版行业人士围绕进入 21世纪,特别是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图书出版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对策问题,发表了大量的言论。这个问题对于大学出版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世纪之交高校出版社面临的挑战   这种挑战,从外部说,来自于我国加入 WTO以后海外出版公司的进入中国市场和社会资本的介入出版业,以及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出版提出的新的要求;从内部说,来自于高校出版社观念的陈旧以及内部的用人、分配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滞后。   我国高校出版社遇到的挑战,首先是进入 WTO融入…  相似文献   

9.
2003年是新世纪的第三个年头,也是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二年,中国出版业经受着零售市场开放的考验和批发市场即将开放的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其他种种挑战,各个出版社也在国内国外双重竞争压力之下努力寻求发展。笔者在此就整个出版战略中的“主题”策略浅加探析。  相似文献   

10.
曹鹏在《新闻记者》2006年第12期撰文认为,随着中国加入世贸总协议规定的保护期的结束,中国进入了后WTO时代。2001年前后,中国新闻传播业最热闹的焦点话题是WTO,WTO成为一个新闻业改革的由头或启动力量。时光如流水,签订“入世”协议之后的5年保护期结束了,中国在加入WTO后必须  相似文献   

11.
过去总说出版中,应时出版物和跟风逐热现象是一个顽症。这在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有关“入世”题材的图书蜂涌而出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据了解,从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关WTO话题的第一本新书《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疑难问题解答》问世后,又相继有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的《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中国城市出版社的《加入世贸  相似文献   

12.
在历经多年的曲折以及心理“预热”之后,中国终于跨过了WTO的门槛,成为国际经济俱乐部的新成员!入世对于中国出版业而言,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更是严峻的市场挑战。入世后,国外的各种出版物将陆续进入国内市场,而国外的出版资本也将千方百计介入国内出版业,国外出版业将在我国市场上,与我们进行一场硬碰硬的较量。 面对入世后的这种局势,地方出版社既不可妄自菲薄、惊慌失措,也不应掉以轻心、盲目乐观,而应当冷静分析,缜密部署,从容面对,与时共舞。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伊始,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已到了最后的阶段,国际出版资本的扩张渗透和国内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出版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出版社借鉴国外出版企业的成功经验,已开始将经营工作的重心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过渡,打造自己的图书品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出版业竞争趋势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l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出版业加快了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产业化要求出版企业尽快走向市场,加入WTO意味着市场开放与准入,其核心问题都是竞争。市场竞争已不可避免地摆在所有出版企业面前。本文拟对中国出版业竞争现状及趋势进行铲析,并谈谈出版企业应对多项竞争特别是国外资本进入挑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出版人语     
入世后,我们不必过于担心国外资本对出版的渗透。因为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他们不占优势,无法把握市场。但是,一旦国外的零售发行机构进入中国,他们一定会与我们的出版社取得直接联系,然后通过市场进行逐步渗透,以畅销书趋势来影响出版方向。其实对这一点我们也不必担忧。第一,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的出版社走向市场。第二,只要出版社坚持党的出版方针,符合国家政策,同时出适合读者看的书,这样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出书的主动权在我们手中。发行渠道越畅通,对出版社越有好处,市场也会更加繁荣。当然困难也有。出版社适应市场必然经历一个转型期,要适应外国资本进入后的竞争方式,选题、人员结构、和内部改革方面都要配套。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学出版社且不论社长个人,就是出版社作为一个“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实体,在大学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对国有资产升值后的支配权也十分有限,正所谓大学出版社做得再大,也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学校对出版社的干部考察任命存在不足,原因之一就是出版社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对其领导干部在出版经营能力方面的要求可能高于对其学术能力的要求,尤其是最近政府主管部门对出版业提出了职业化和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出版家(经理人)的要求之后,学校党委在选用出版干部上的这一不足更加凸显。大学出版社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才是出版企业的最重要的资产和经营要素,同时,人才也是知识技能的职业资本的拥有者(职业化的“资本人”),天生我材必有“价”。当这些认识进入领导者的头脑成为观念,用人制度的改变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已经站在了WTO的入口处,入世已为期不远。 中国加入WTO后,大众传媒可能将面临梯次性的挑战和冲击。根据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国外的大众传媒也将逐渐享受与国内传媒相同的待遇。这样,国外的传媒有可能首先大举进军期刊、非新闻类报纸和书籍市场,或投资或控股或合办。另外,国外的原版报纸、期刊和书籍也将逐步进入中国受众市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中国出版业要赶快“造大船”?有关部门指出,是为了对付国内和国际的严峻挑战。所谓国际的挑战,是指国外的出版资本千方百计要想进入中国的出版物市场。中国正在积极准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旦加入,中国的出版业将被要求对外国开放,中国面临的国外出版资本扩张的挑战将更加严峻。这当然是个警报。不过由于情况不明,我既感到紧张,又不免有点疑问。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中国即将加入WTO以及网络出版、电子商务给出版业带来的挑战,我认为,我国绝大多数出版社的当务之急不是扩张,而是消肿、减负。目前,国外出版业、国内其他行业已在频频试探以何种方式可进入中国出版业。这很容易理解:因为资金闲置迫使它们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中国的图书市场充其量只能算是发展中的初级阶段,可供开发的空间还非常广阔。另外,作为局外人,它们清楚地看出中国出版业“企”“事”业不明,靠政策吃饭者众,经营方式陈旧等致命弱点,知道该从哪里  相似文献   

20.
每个出版社都有一个叫做“发行部”的部门,这个部门很重要,它的主要任务是将出版社已出版的图书,通过发行渠道播发出去。图书出版业是这样,报刊杂志业也是这样。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出版业改革力度的日益加大,出版业与其他许多行业一样,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样一种情势下,原有出版社的“发行部”,在其体制上和称谓上是否应该与国内市场接轨,是否可以将现有出版社习惯称之为“发行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