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东 《闽江学院学报》2002,23(1):110-113
天主教在福建的历史是一部外来化与福建当地固有化冲突与互渗的历史,它的传播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它与福建社会生活的融合是多元化、多样性的,既有与高层次的儒学为主体的雅化的结合,也有与低层次的祭祖拜神及至迷信、封建会社、民俗民情的结合。清代天主教与福建社会生活的融合是有局限的,它采取的措施仅仅是外表的本地化,而内容和实质仍然没有与福建当地化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丽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22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除当地各民族不同形式的原始宗教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都有广泛传播,宗教的种类较多,但它们却以互相尊重、并存包容为主要发展趋势.丽江各种宗教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彼此间相互渗透融合,而且与当地文化接触整合,这是丽江少数民族宗教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丽江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的有利条件.因此,既要继承丽江各民族、各宗教互相尊重、和谐共处的历史传统,又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3.
佛教作为中国文化的支柱之一,几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寺庙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游仙寺的建筑在选址与地形、地貌有机结合,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统一,与当地风俗、人情,宗法观念相融合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天主教在我国西北农村地区发展十分迅速,天主教进入这些地区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文化、价值、认同的冲突和妥协,也有传播过程中寻求本土化契合性的探索。W镇是天主教在西北农村发展的典型案例。天主教在W镇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地教区重要的农村教会。  相似文献   

5.
福建民间信仰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广泽尊王等福建主要民间信仰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和现状,并对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向心力、凝聚力作了分析,认为其在联络乡侨共同奋斗、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系方面发挥过很大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指出,随着华侨华人逐渐融合进当地社会,某些民间信仰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的还在当地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在许多情况下它融合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却感觉不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开放国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进步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是集思想、文字、语言为一体的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表现,尤其是在传统节日当中。文化,总的来说,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时期以来通过集体的智慧积累创造出来的一种产物。同时,它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可以反映出我国居民在某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生活情况。  相似文献   

7.
巴塘是川藏线上的重镇,自清经营川藏道以来,为康区南部通衢.汉族移民逐渐增多,与当地固有的藏族形成多元融合的局面.文章梳理了汉族移民巴塘的历史,探讨了汉族移民与当地社会互动的内在机制,呈现出汉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具体形貌.以期对今日汉藏文化的交流、互动与共生提供历史的镜像.  相似文献   

8.
乡土文化浓缩着历史的影子,是中华民族地方文 化的见证,是当地百姓在劳动与生活中创造出的独特的艺术魅 力,小学美术学科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观察美、理解美、创造 美,将审美教育渗透美术教育之中,让学生在艺术情感中享受 快乐,是美术学科的重要功能。乡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不仅是本土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它将生活与美结合在一 起,它的审美创造是爱与美、善与美,是美的统一。乡土文化的 开发必将为美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 学习的兴趣,对优秀的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乡土情怀,以 及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嵘 《华章》2012,(21)
文化其实就是这个地区长期积淀下来的东西,是这个地区地理环境和人文民俗共同沉淀而形成的.福建属于我国沿海,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所以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福建文化相当有特点,是我国一个文化形式相对丰富的地区.由于福建的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也使得当地的民间建筑有着和中原内陆不一样的特点.本文从文化的演变过程入手,浅谈福建民间建筑的精美及其特点,为了是研究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福建土楼以方体造型和圆体造型两大类为主,其中方土楼不仅是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建土楼之母。认为闽南文化区域方土楼具有丰富的美学、科技、生态、教育、经济、思想等文化价值,且现有闽南文化区域方土楼比圆土楼更古老、更大型,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同时,闽南文化区域方土楼有完善的生活功能和可靠的防御功能,在闽西南地区发挥了独特的社会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民族的文化会影响民族的思维,而思维的表达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不仅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它更体现出了民族的思维特性。汉民族是一个深受氏族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的民族,自古以来在认识上倾向于整体模糊综合性,这种思维方式不同于西方的认识观,中国人的这种思维在语言上也得以体现出来。本文旨在讨论造成汉语民族整体模糊性思维的原因,并对其相应在语言上的表现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文化人格较为复杂,含有儒佛道等思想,但儒家思想在其一生的经历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从少年的奋厉有当世志到中老年两个自我的斗争再到晚年的思想升华,苏轼始终表现出积极有为、直道而行、不惧不悔、处厄忘忧、乐观豁达的儒家士君子风范,深受百姓爱戴和士大夫的追随.  相似文献   

13.
略论孔庙与闽台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庙是儒学文化的载体,闽台地区孔庙的建置过程,反映了儒学在闽台地区的传播过程。泉州府文庙是福建省最早创建的文庙之一。明清以降,泉州府文庙与台湾孔庙之间的文化交流,沟通了两岸人民的情谊,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近代福建船民信仰的神祇种类繁多,既有中国人传统信仰的神灵,也有天主教的上帝。船民崇拜神衹的原因,一方面是谋生环境的艰苦造成的对神力的祈求,另一方面是船民的流动性与分散性造成的对群体归宿的渴求,鸦片战争后船民的集体入教行为则要部分归因于天主教会的传教努力。  相似文献   

15.
闽北因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而成为沟通福建与中原的文化走廊。其深受地理环境、政治局势、经济结构和社会习俗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状态、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历代皆重文教的良好风气、经济上自我满足的生存心理和移民文化的开放兼容,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而且至今仍对闽北的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菲华作家多数来自福建闽南地区,深受闽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根据于他们灵魂深处的闽南情结成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给菲华文学打下闽南文化的鲜明烙印。菲华作家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闽南文化的传统性,世俗性、宽容性等精神批征和价值观念,对我们深入认识菲华文学与中华民族文的血肉联系在世界华文文学中的特殊意义都将具有丰富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比较学作为一个学科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这一学科的形成除了与它形成期的社会思潮和倡导有关外,还与历史上的运用比较方法的种种先例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清间天主教大规模介入中国化,导致了西方化与儒家化的第一次大撞,出于传教的目的,西士及中国信徒做了大量的天,儒沟通工作,这一工作从本质上讲是跨化乃至跨明的,具有比较的性质,不失为中国比较学的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化有机组成部分的闽南民俗化,已成为许多海外华侨及华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由于菲华作家与中国闽南源远流长血融于水的特殊关系,菲华学必然要传达出闽南民俗化的深沉底蕴。透过对这一深沉底蕴的揭示和探讨,我们可以捕捉到闽南人和菲律宾华人华侨之间所共有的传统性、世俗性的精神指征与价值观念,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菲华学与中华民族化的血肉联系及其在世界华学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儒家思想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人们对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视也说明它仍在我们的文化心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的生活仍有着重大的影响,并将继续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精神力量。孔子儒家思想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人性的一些基本要求,即人必须要有精神追求,同时也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精神的超越性。但我们又要进行理性思考,努力克服孔子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曹刿生 《培训与研究》2007,24(3):97-99,102
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侧重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输出,特别是对英语文化的介绍与传播,缺乏对本土文化自身和其英语表达的研究,只注意到本土文化的“负迁移”现象,而没有注意它的“正迁移”作用。本文探讨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失语”症现象,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加强本土文化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