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明代翰林院在明代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职掌方面的作用外,在人才尤其是高层政治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是国家重要的选才、育才、储才之地,同时翰林院的经筵与日讲活动,对于启沃君心、提高皇帝处理政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明代翰林院的政治功能也不乏消极的一面,翰林的经历使其在入阁时,已久染官场习气,常结成朋党,卷入酷烈的党争之中,并缺乏创新精神,长官意志浓厚。  相似文献   

2.
论明代皇帝两极化性格特征的成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皇帝的性格或过于强悍暴躁,或过于软弱怯懦,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化特征,这种性格与其继位前的生存经历和社会教化有密切关系.险恶的生存环境使他们不得不克制、压抑自我欲望与自由意志,委曲求全,人格被极度扭曲;而教育环节中讲官的教育失败、宦官的引诱误导,助长了皇帝的叛逆心理与狂者人格.一旦他们皇权在握,容易产生报复或补偿心理,无心政务,放纵情欲,有失君道,逐渐沦为"问题皇帝".  相似文献   

3.
省属院校师范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有其特殊性,进而影响对省属院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要求。当前省属院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未能细化省属院校师范生的能力培养标准;缺乏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素质的深入调研;专业学科之外的学科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不足;作为义务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强化不够。为此,应当从理念革新、标准厘定、知识拓宽、能力强化四个角度入手,提升省属院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专制制度体现在封建统治的各个方面,皇帝本身是全国的行政首脑:立法上,其“一言而为天下法”,即法自君出;司法大权也被牢牢掌握。本文试图从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来看明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程度。以下就司法机构、审判制度、监察制度和特务政治来阐述明代极端君主专制主义制度在司法制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作为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边防思想对明代边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守备为本”的边防方针、屯田练兵的边防保障措施,成为明代边防的传统国策,他所设计和规划的边防方略使明代边防形成攻守兼备的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啊,学校工作中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德育工作计划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而未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使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教育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二是社会上拜金主义泛滥,不健康的报刊、影视中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严重腐蚀扭曲青少年的心灵.三是少数家长把子女奉为小皇帝,从小溺爱,袒护,一切事情包办代替,使学生从小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没有自理能力与自制能力,与学校教育形成对立.四是学校德育工作从内容到方法上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效果不明显,使学生难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韦占彬 《邯郸学院学报》2005,15(4):80-82,91
作为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边防思想对明代边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守备为本”的边防方针、屯田练兵的边防保障措施,成为明代边防的传统国策,他所设计和规划的边防方略使明代边防形成攻守兼备的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8.
梁初 《湖南教育》2011,(3):59-59
什么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这或许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都关心的问题。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曾担任小皇帝万历的老师。他德高望重、博学多才,对九岁就登基的万历小皇帝的教育尽心尽力,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然而,他的教育却被认为是“史上最失败的教育”,让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5,(3):116-117
明代皇帝尊崇汉代,这与明太祖建立政权的经历和汉高祖颇为相似关系密切。明代皇帝尊崇汉代不仅表现在他们在行祭祀之礼时对汉代特别敬重,还表现在他们酷爱阅读《汉书》、讨论汉代之事。明代皇帝尊崇汉代,在治国理政上也偏好以汉为鉴,探索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0.
宋濂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教育生涯中,有平民教育,更重要的是帝王教育。他试图用儒家的经邦治国之道影响朱元璋的思想、决策、施政,从根本上给皇帝和皇太子“治心”,造就仁德之君。以朱元璋从农民起义领袖到皇帝的转变过程而论,以宋濂为首的浙东儒生集团起了决定作用,宋濂的帝王教育是成功的。以其“复先王之道”的预期而论,则基本失败。  相似文献   

11.
明代,成祖以后的历朝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把玄天上帝奉为“护国家神”.明代《大岳太和山志》对明皇室的玄天上帝信仰做了大量记述.明朝二百余年闻,武当山编修了四部志书,不仅翔实地描述了明代武当山的盛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明皇室奉祀玄天上帝的史实.因此,通过对明代《大岳太和山志》的解读,既有助于揭示明皇室与武当道教的密切关系,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明代道教发展状况和社会政治现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东汉明章时期是东汉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明、章二帝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巩固统治的措施,使东汉继光武中兴之后,又出现“大治”景象,把东汉的统治推向了发展的高峰,同时明章时期的一些作法,对整个东汉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明代言官以言为职,在履职时面临着双重风险:一是皇帝的威胁和摧抑,二是周边各种势力的打击报复。为保证言官尽职,明代确立了一些激励和保障机制,包括鼓励直言、慎选言官、畀以重权、给予重赏、严加考察以及相应的人身保护等。这些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言官不畏风险,恪尽职守,在明中期以前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专制体制下皇权决定一切,而明代皇帝素质又普遍低下,言官保障机制不断被破坏,言官的职业风险更为突出,致使言官群体在晚明时期不断分化蜕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明代士大夫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4.
明代言官以言为职,在履职时面临着双重风险:一是皇帝的威胁和摧抑,二是周边各种势力的打击报复。为保证言官尽职,明代确立了一些激励和保障机制,包括鼓励直言、慎选言官、畀以重权、给予重赏等六个方面。这些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言官不畏风险,恪尽职守,在明中期以前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专制体制下皇权决定一切,而明代皇帝素质又普遍低下,言官保障机制不断被破坏,言官的职业风险更为突出,从而促使言官群体在晚明时期不断分化蜕变,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明代士大夫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皇帝与社会服饰变迁有着密切关系,虽然早期他们通过服制和法令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法服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僭礼逾制。但以武宗为代表的个体皇帝的服饰创意和主张却得到前所未有的响应,引导了整个社会服饰潮流。皇帝在明末社会服饰转型和移风易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遗诏     
遗诏是帝制时代以大行皇帝名义向天下臣民发布的政治遗嘱,于随后国家政治及公共生活关系重大。明代遗诏为皇位交替之际最重要的正式文献,即使在已经立有储君的情况下,仍然是嗣君即位合法性的必要基础;由于遗诏由文臣起草,士大夫有可能借草拟遗诏之机,渗透自己政策更革主张,故遗诏颁行,通常带来一定政策调整,这反映出遗诏作为士大夫群体纠正皇帝弊政的潜在途径的意义;官私史书中常混淆遗言与遗诏,论者当加辨析;明代太后所发遗诏中,仅仁宗皇后张氏遗诏具有国政安排涵义,可资查见明代后妃预政现象之变迁;明代矫拟遗诏的说法甚多,然大致都难视为确然事实;明成祖遗诏仅传两句之事,可能掩盖重要史事。  相似文献   

17.
明朝皇帝的修省活动较以往历代更为频繁,成化以后表现尤其明显,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政策反思手段。皇帝修省包括因自然灾害或天象异常而进行的消极的应对式修省,以及日常化的、为主动求过进行的积极式修省,修省范围只限于干天合之事,并不为人事而举。当修省不足以显示反思之诚意时,即颁布罪己诏书,这是皇帝反思活动的极致表现。明朝皇帝的修省和罪已行为反映了儒家圣王之责任担当的意义,具有弥祸、祈庥的宗教意味,也是安抚臣民、调整政策的承诺。明朝皇帝和士大夫对待修省行为的态度体现出帝制体系内君主与士大夫政治角色、理念之间的契合之处。修省与罪己作为一种内在的反省机制,对君德、君责的履行提出了要求和保障,使君主之行为具有极限,但这种对君权的限制仍相当朦胧。  相似文献   

18.
南朝帝王与文人的关系,与汉代帝王对文士“俳优蓄之”的观念不同,在南朝诸帝中,梁武帝虽称不上很杰出的政治家,但他以帝王之尊,引纳赏接文士,梁代著名的文人,几乎都和他有过文学活动上的关系。梁武帝的爱好文学和驭下宽容,多少给当时的文人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他们能够比较安心地创作,促进了梁代前期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谥号加孝,是对皇帝孝行统治的一种评价。唐前期皇帝在继承汉朝孝治天下的基础上,把皇帝孝行和孝行统治这种意识自觉发展到孝行观,通过对唐前期皇帝谥号的变化分析可知,谥号加孝、躬行孝道和孝治天下,是从名位制度到实践层面对皇帝孝行观进行阐释,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皇帝实行孝行统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元朝的崇佛及其相关的乐舞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廷在成吉思汗发动对金战争时,即接触到了中原的一些高僧,遂将佛教视为有利于巩固其自身统治的有力工具而加以介导与保护,以后诸帝,或出于师法先汗,或出于对佛教义理的尊崇,抑或两者并举,致使元朝崇佛之风日隆,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别汉王朝传统,元廷乐舞中装扮圣僧形象、宣传佛经义理的内容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