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试图从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构建”的角度切入,去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媒体对塑造国家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可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形象”是如何被国外媒体建构的,中国应如何重视通过外国的媒体塑造自己良好的国家形象……大众传媒成为中国城市居民了解美国“第一渠道”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公众愈加需要对国际社会有一个真实、全面和客观的了解,以减少在国际交往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风险。公众对别国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的作用。这种作用到了2005年,《环球时报》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2.
“9·11”事件之后,美国媒体各显神通,争先报道。不难发现,在这一新闻大会战中,美国媒体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历史上少有的音调一致,支持布什、支持政府,矛头直指本·拉登及阿富汗塔利班;二是历史上少有的内容变化,美国电视新闻硬新闻的报道量比“9·11”之前增加2/3,每10篇报道中就有8篇是有关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革命所具有的颠覆性,不仅体现在技术和操作层面,更体现在心理和认知层面。这其中,让人无法避免、而又最难以把握的,往往是对于一些常用基本概念的更新换代。比如,很多已经约定俗成的专有和常用词汇,在瞬息万变的媒体变局面前,不是显得滞后过时,就是变得张冠李戴,甚至有时还会造成误解和误导。从对外传播的角度看,关于“美国主流媒体”这一概念的界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涉藏报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传媒最发达的国家,其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美国国内,大众传媒被称为除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权力”。可见,大众传媒对美国的公众舆论以及国会决策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由此可以推知,美国传媒的涉藏报道对国会与公众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纽约时报》1999-2001年问的涉藏报道为例,对此予以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5.
认知偏差是跨文化新闻传播需要应对的一个重要挑战。随着国际舆论环境日趋复杂,中国新闻的对外传播需要不断拓宽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发挥中国叙事的主场优势,创新报道方式,以拓宽海外受众观察中国发展实践的视角,弥补西方媒体以惯性思维与意识形态偏见带来的认知偏差。从事对外传播的国内媒体也需要对自身的认知惯性和局限保持敏感,不断拓展国际视角,提升中国叙事的感染力,让中国的发展实践和逻辑被更多海外受众所了解。此外,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舆论场,中国媒体应该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发挥增进了解、消除偏见的作用,为加强友好合作、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繁荣鼓与呼。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全球性媒介事件,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弘扬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同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的独特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是一体两面,蕴含着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的认同。通过分析北京冬奥会呈现的民族元素、冰雪运动以及“冬奥精神”的涵育过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在文化、经济等各层面愈发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形象。与此同时,冬奥传播数字化转型重塑了中华民族认同维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国际传播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人民币"入篮"的中外报道对比分析,探讨在重大海外涉华新闻话题上,中央外宣媒体的担当和责任。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中国梦"已经成为中国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下进行大国传播、与世界对话的关键话语之一。"中国梦"提出的大背景是中国崛起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型,但近些年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经济实力的增长并未给中国形象带来大的改观。正如学者赵汀阳指出的:"如果中国的知识体系不能参与世界的知识体系的建构,那么,即使有了巨大的经济规模,即使是个物质生产大国,还将仍然是个小国。"因此,"中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主要从北京的人文形象,即城市形象中的"软环境要素"入手,从历史、文化等角度分析北京人文形象在日本主流媒体上的呈现特点,不涉及与北京相关的时政新闻和财经类报道。研究对象是日本乃至世界日发行量最大(超过1400万份)的报纸《读卖新闻》,选取2008年9月(奥运会后)至2014年3月(本文研究时间)该报有关北  相似文献   

10.
地方新闻是我国新闻对外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掌握不好外国读者兴趣和阅读习惯、目标受众针对性不强、写作手法平淡,地方新闻往往流于内容空泛、主题零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达不到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标准。如何以全球视野挖掘地方新闻资源,从具体、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中反映中国的社会生活真实状况,“以小见大”吸引和打动读者?英国《每日电讯报》的网站文章《面对危机,东莞并未放弃希望》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4月12日,美国著名民主党籍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以下简称"希拉里",以与其丈夫比尔·克林顿相区分)推出题为《整装待发》(Getting Started)的宣传片,正式宣布参与美国总统竞选。这位资深政治家无疑是美国当下最为引人注目的政治明星之一,她不但拥有一位曾经连任两届总统的丈夫,而且曾在奥巴马第一任期  相似文献   

12.
<正>海外华文媒体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端,不仅从外部映射了中国国内的重大变革与历史节点,也是海外华人了解中国、保持与故土联系的重要载体,是"国际舆论界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以"9·3"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为契机,对东南亚华文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梳理和研究,以窥见海外华文媒体报道中国事务的特点及问题。选取东南亚华文媒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200年前,最早的近代华文媒体诞生于此,  相似文献   

13.
<正>截至2015年底,全球已有500所孔子学院,仅美国就有109所,是全球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但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的"签证事件"和2014年的"停止与孔子学院合作事件"对孔子学院在美国及全球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以2004-2015年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传媒巨头之一,1927年成立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从早期的广播起家,发展到如今广播、电视和网络三头并进的格局,构成为英国和英语国家最具代表性的媒体。1991年BBC电视台国际频道成立后,BBC国际新闻的报道更是成为世界众多以全球民众为受众的媒体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在与各类公众沟通的过程中,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已经明确了权威信息源对于受众脑中的图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并且,面对公共突发事件,相比起国内的主流媒体而言,境外媒体大部分议题的信息采集可能会有很大难度。  相似文献   

16.
常江  杨奇光 《对外大传播》2015,(2):70-72,75
<正>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互联网不但是一种不断改进新闻生产和流通机制的技术,更应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内容和流通等层面的思维方式。目前,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是普遍性的事实,具有国际影响力并致力于国际传播的西方主流媒体大多"审时度势"地制定了完备的社交媒体战略,以克服国界与媒体准入政策等现实壁垒,实现有效的跨境传播。目前来看,将社交媒体应用于国际新闻传播主要有如下两种模式:一是传统媒体搜索筛选社交媒体(如  相似文献   

17.
当前,日本媒体对中国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而且涉华报道的比例越来越大,涉及方方面面,日本媒体在对华舆论上影响越来越大。《朝日新闻》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报纸。考量《朝日新闻》(英文版)的涉华报道,探究其对中日人民情感和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每年的6月7日、8日,总是中国人民最关注的时刻。此时,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将会奔赴决定人生命运的"战场"。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战斗。这场战役的名字就是"高考"。不同于中国的浓墨重彩,西方对于"高考"的定义就没有那么明确了。美国学生通过SAT、ACT进行水平测试,但考试时间跨度大;英国学生通过A-level(等同于中  相似文献   

19.
正城市形象是一种主观印象,是经由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以及个人经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主观见诸于客观的信息处理过程,取决于公众对其所获取的有关城市信息的接触、加工、理解和记忆1。对绝大多数没有来过北京的国际公众来说,北京超出他们的直接经验范围之外,大众媒体对北京的报道构成了北京的媒体形象,并凭借传播的持续性、重复性和广泛性,成为海外民众认知、接触、理解、评价  相似文献   

20.
<正>"世界观念"的形成源于新闻报道西方有一句名言:"上帝是按自己的形象造人的。"那么人是否也在用上帝的逻辑在思考上帝呢?我们是一个没有一神教历史的国度。用我们世俗的话来说,就是知己方能知彼、知彼方能真正知己。特别是在一个以新闻作为各国民众彼此在从未谋面的情况下相互认知的媒介时期,知己是知彼的基础,但只有真正知彼,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知己。这就使我们有必要研究国人了解其从未接触过的现实世界的主要途径本身,即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