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到 17、18世纪在华传教士对萌芽期欧洲汉学的贡献 ,通常从这几个指标衡量 :传教士本人的中文造诣和有关中国之研究成果的价值 ,传教士在欧洲传播普及中国知识的程度 ,传教士与早期欧洲汉学家的来往。然而照此看来 ,本文的主人公法国耶稣会士傅圣泽(Jean Francois  相似文献   

2.
16至18世纪中西文化交往的历程也是中学西传及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自然神论是西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学的切入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欧洲思想运动的联结点。自然神论源自古希腊,特指欧洲17至18世纪的自然神论,尤其是法国启蒙时期的自然神论。欧洲的历史变革,把传教士传来的中国儒学思想推上欧洲的历史舞台,融入欧洲历史进程,对欧洲自然神论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欧洲开世界汉学研究之先河。十三世纪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对欧洲造成很大震撼。十六至十八世纪,天主教传教士到中国后,对中国这样庞大的帝国能维持大一统,对儒学所代表的价值理念印象深刻而又敬佩不已。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学者,对汉学已有敬慕风从之势。时至今日,在欧洲众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已有五百多人从事汉学研究,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比重。英国汉学崛起于十九世纪,当时多在实务范围发展,中国通的先驱是殖民官和传教士。随着在华势力的逐渐增强,英国汉学后来居上,于二十世纪初已在欧洲汉学界处于领先地位。剑桥汉学…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汉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欧洲早期来华传教士的研究成为早期海外汉学确立期的一个重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对该期传教士的多维度研究正在积极展开之中。有籍于此,于2009年9月26日,由北京语言大学汉  相似文献   

5.
<正>法兰西民族大概是欧洲人中对中国怀有最为特殊之情感和认知的民族。法国是最早向中国派出传教士的欧洲国家之一。大约十三世纪,法王圣路易就曾派出卢布鲁克(Guillaume de Rubrouck)前往拜访成吉思汗,试图与中国联手对付穆斯林。而出生于北京的景教(即基督教)教士索玛(Rabban Sauma),也被法国人认为是中国派往巴黎以求会晤法国国王菲利浦的使者。中国在当时被法国视为一  相似文献   

6.
从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的一百五十余年间,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传入欧洲,都是经过传教士来实现的。但是,它们两者的作用和意义却不相同:前者在中国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后者却在欧洲掀起了巨大而深远的思想革命。考察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对于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两千多年来 ,中国儒学一步步走向世界。秦汉时 ,经学博士将四书五经传到东亚南亚 ;唐宋时 ,朝鲜、日本诸国通过留学生获取儒经 ;明清之际 ,欧洲传教士西译出版儒学著作 ;2 0世纪以后 ,新儒家们在海外传经布道。可以预言 :走向世界的儒家文明 ,将是未来人类最耀眼的星空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展开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中基本上是在中国自身的文化范围内展开的,但从晚明后中国的知识和思想已经传播到西方,同时,西人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和研究开始使中国的古代思想和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个形态:中国学术和思想展开的空间大大扩大了,开始以一种世界性的学问在全球展开,走出了以前的东亚汉字文化圈;从事中国学术和思想的研究者大大扩展了,汉学家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无论是传教士还是专业的汉学家。  相似文献   

9.
傅圣泽(Jean-FranCois Foucquet,1663—1739)清代法国入华传教士,“圣泽甫莅中国,即传教福建,然无所定所。1702年诸道长谴之至江西之南昌、抚州。圣泽初至抚州,仅有教民百人,逾年其数倍增。考试年士子集州城,多有访问圣泽者,圣泽常集士子多人为之讲说教义,并以前辈教师所撰之书籍赠之。”①他在华的活动时间并不长,1699年来华,1720年返回欧洲,在中国生活了21年。如果同那些在中国生活几十年,最后又葬于中国的传教士相比,他并不太突出。但在清代的入华传教士中,他仍是一个很有特点,值得研究的人物。美国汉学家魏若望先生的《欧洲与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欧洲学院派汉学的发展既借鉴了传教士汉学的传统资源,又顺应了欧洲主流学术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理性化思潮。十九世纪末,以沙畹为代表的以语史学方法研治汉学的近代范式逐渐形成。此时"汉学"和"中国研究"大体是同义词,大概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二者的区分开始逐渐明晰。对十九世纪欧洲汉学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研究场域的中心是在巴黎,这是由于巴黎学派不仅自身实力强大,同时还承担高水平汉学刊物《通报》的编辑,可以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汉学研究成果。中国的"侨居地汉学"构成了场域的边缘。然而中心和边缘之间互相倚赖,前者需要后者所提供的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后者则服从前者的话语主导权并寻求前者的学术认可。场域中不同身份的汉学家之间有着密切的人际交往,并且有力地带动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十九世纪欧洲汉学发展的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欧洲分别处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尽管考古学家的发掘,已追寻到远古文化联系的踪迹,但是关山阻隔,大漠浩瀚,海波汹涌,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困难重重的古代,不要说较大规模的接触和交流,即使是彼此之间的互通音讯也殊非易事。历史发展到13世纪,马可·波罗的来华及其对中国的生动叙述,诱发了欧洲对中国这一神奇之地的无限向往。然而,欧洲人大批来到中国,中国与欧洲较大规模的直接交往,还必须等待15世纪——海洋世纪的到来。明朝正德年间,伴随欧洲海外扩张的步伐,葡萄牙的风帆驶入了印度洋,从此,中国和欧洲的关系开始发生重大转折。151…  相似文献   

12.
16至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西传欧洲的历程也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被解读为没有宗教信仰、无神论的文化,形成了所谓的16至18世纪欧洲的"中国无神论"。探讨"中国无神论"的思想根源离不开当时欧洲社会历史的宗教属性,不同的认识产生于中西传统宗教文化关于宗教信仰认识上的差异,进一步表现为中西宗教文化传统对有神论与无神论认识上的差异,其根源为基督教一神论传统教义的绝对排他性。  相似文献   

13.
欧洲汉学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历代欧洲汉学家的学术成果,涉及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多方面内容,至今仍对欧洲主体社会认识和研究中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入门和奠基作用。从13世纪末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远涉重洋,以“世界一大奇书”《东方见闻录》揭开元帝国神秘的面纱,到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利马窦等人率先以拉丁文翻译中国的《四书》《五经》,向西方推介孔子的儒家学说,到法国文豪伏尔泰醉心地将中国京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五幕话剧《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都有汉学家的功劳在里面。几年来,与欧洲的汉学家接触得越来越多,来往得越来越密切,切实感受到欧洲汉学家对中国的情感和他们在中国汉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作的努力与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16—17世纪西方耶稣会士,把大量的中国知识和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但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热”急剧降温,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大失光辉,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原本就不像耶稣会士们所说的那样,人们是受了他们的欺骗和蒙蔽。其实,耶稣会士传到欧洲的中国消息和中国文化是相当真实可信的,反映了明末和康、雍、乾时期的中国现实。但是从乾隆后期起,中国封建社会已从高峰走向衰落,弊病和败象逐渐明显,特别是与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都处于劣势。政治腐败,思想保守,与外界交往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珍品图录》中公布了一篇题为《天主教教义》的文献,目录编者认为作者为“利玛窦”。本文对这篇文献的内容,作者做了初步研究,认为从内容上说此文不是天主教教义,而是传教士抄写的一篇佛教经文;从作者来看,也不是利玛窦,而很可能是入传传教士孟三德或麦安东。该文献长期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无人问津,但作者认为1999年该文献已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公布,不论作者是谁,以及该文如何传入中国国家图书馆,它在中国天主教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应引起学界注意,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通过派遣大量传教士与中国进行了深入接触。这些北欧传教士的著作和描述对早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方面导致了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偏见,另一方面又使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有着特殊的好感,同时还有些内容有待发掘。只有彻底了解中西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才能超越偏见,创造出更为生动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来华新教传教士团体代替了此前耶稣会士在西方汉学界的话语权,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局面。其中,普鲁士传教士郭实猎曾撰写过一篇介绍清朝康熙皇帝的《康熙皇帝传》,至今学术界尚无专门研究。梳理这篇传记的出版历史、引介其主要内容和叙述特点以及对比前代传教士对同一传主的著述,可大体察知其缘何未引起关注以及该特殊时代下郭实猎在作品中所注入的历史认知和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地达成共识,文化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举凡重大的社会动荡和变革,无一不是文化力的作用推动社会最终完成质的飞跃。发达的希腊、罗马文化将欧洲由奴隶社会推进到封建社会;繁荣的先秦文化拉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序幕;如果没有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欧洲  相似文献   

19.
白尚德和她的中国人类学研究钱林森法国汉学研究历史悠久而辉煌。如果从十七世纪法国汉学发韧期,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的汉学先驱白晋(LeP·Bouvet)、李明(Louislecomte)、宋君荣(LeP·AntoineGaubil)、孙璋(LeP·Lach...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三百年(下篇)——中国文化与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李明滨翻译和研究古典作品是俄罗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项主要工作,这可以分几方面来叙述。1、诸子百家的译介早在18世纪初,俄国驻北京的东正教传教士团就开始接触《论语》,有的团员还翻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