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辽金时期,雕版印刷业异常活跃,在北方地区出版了大量书籍,发挥了传承中国典籍和文化的作用。尊孔崇儒是雕版印刷业兴盛的原动力;社会需求成为雕版印刷业兴盛的推动力,是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官私教育、书商和宗教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便利的刻印材料、社会对书籍的重视以及印刷技术的革命等,在雕版印刷业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沿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线索,运用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阐明了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产生的前提与条件,以及雕版印刷的最初形式——佛像雕印,雕版印刷的成长阶段——密宗咒语,指出图文并茂的佛经是雕版印刷术的成熟之作,中国佛教徒是雕版印刷术发明者,从而正本清源,理清了印刷术产生发展的源与流。全文共五部分,本期发表前两部分,后三部分将在下期发表。  相似文献   

3.
古代广东地处南疆僻壤,远离中原,但其历史文化与中原密不可分.造纸术和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两种,它们是中国古代图书产生发展的基本要素.文章从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广东先民记载事物及其在生活劳动过程中雕刻印刷意识行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揭示史前广东雕刻印刷的历史文物、广东地区雕版印刷历史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与中原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陕西雕版印刷始于唐代,唐都长安曾是中国雕版印刷的中心之一,唐末至宋一度衰落,至明清得到进一步发展,刊刻了大量文献典籍,内容涉及“关学”、金石、小学、史地、文学著作等。文章论述了陕西雕版印刷的发展历程,并例举历代版刻代表性著作,勾勒出陕西雕版印刷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朗菁 《图书与情报》2005,(1):79-82,89
陕西雕版印刷始于唐代,唐都长安曾是中国雕版印刷的中心之一,唐末至宋一度衰落,至明清得到进一步发展。刊刻了大量文献典籍。内容涉及“关学”、金石、小学、史地、文学著作等。文章论述了陕西雕版印刷的发展历程,并例举历代版刻代表性著作,勾勒出陕西雕版印刷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雕版印刷术产生于隋唐时期,但其萌芽于何时,没有深入探讨。本文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书籍的要求越来越多,以人工抄写复制的成本越来越高,已不适应社会文化的需求,时代呼唤新的出版技术的产生。与此同时,技术的积累使雕版印刷出现成为可能。在南朝时期,雕版印刷萌芽。南齐时期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术的雏形;到梁朝时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能出版一些技术要求比较低的产品。  相似文献   

7.
西洋铜雕版印刷术是与铜版画伴随而生的一项印刷技术.铜版画产生于15世纪的欧洲,它以画面精细、线条柔和而深受人们喜爱.明朝末年,西方天主教传教士把这种画带进了中国,在它的影响下,铜雕版印刷技术亦随之在清前中期传人.  相似文献   

8.
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在印刷技术发明与应用的背后,有其更为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原因。中国雕刻起源较早,殷周时铜笵上之反镌文字、秦汉之石刻碑碣、汉魏之石经,与印刷雕版之形制相近;捶拓技术、玺印技术与印刷术的原理相同,可视为印刷术的源头之一。至迟在西汉前期,较为成熟的凸版印刷技术已经应用于纺织品印染,其原理与雕版印刷术相同,其精美程度也不亚于宋元以后的雕版印刷品。但在此后很长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并未用于图书复制,这与隋唐以前的文化、教育、宗教发展进程有关,即文献大规模批量复制的社会需求尚未形成,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尚未有足够的需求驱动,也缺乏必要的市场环境。直接催生雕版印刷术用于图书复制的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类图书的大规模社会化需求;二是科举制产生后对教育的推动以及科举考试带来的文献批量复制的需求;三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常用之物如日历、字书等需求增加。因此,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与其说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不如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从已知雕版印刷的实物及相关文献来分析,我国用雕版印刷术印制图书,至迟在唐初已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开始可能是用捺印的方式来印制,后来随着印制内容的复杂化,逐渐过渡到刷印的方式。参考文献34。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场媒介革命,雕版印刷术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既有的思想史及文化史著作往往过分强调活字印刷术而忽略雕版印刷术的功用.事实上,恰恰是雕版印刷术而非活字印刷术,适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汉字的特征,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恰如柳诒徵先生所说:"雕版印刷术之勃兴,尤与文化有大关系."[1]488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从中古时期向近古时期变革的一项根本动因,而且从文化普及、学术形态、思维方式等多个层面推动了宋代文化的整体转型.  相似文献   

10.
泊头市紧靠京杭大运河,自古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史书载:“运河南通江湖.北达京师,川产广产之运输.海货洋货之兴贩,泊头实当其冲”。清中期以后,在运河漕运和贸易中.在南方发展起来的雕版印刷业.也扎根泊头。最近,在中国近代印刷史研究会召开的学术年会上.泊头的雕版印刷历史规模和技术传承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泊镇被誉为近代雕版印刷重镇。  相似文献   

11.
林子雄 《图书馆论坛》2011,31(6):165-170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且发明于唐代.广东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但历史上这方面的文献记载属凤毛麟角,且未见有唐代广东出版物留存于世,故以往著述少有提及.文章从唐代以前的广东文献、唐代广东造纸业、唐代广东社会对雕版印刷业需求等方面,初步表述和探究与唐代广东雕版印刷事业相关的各种迹象,并引证唐僧义净为“唐代刊书之先导”之说.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佣书业指的是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业,它的兴衰与书写材料和生产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雕印书籍逐渐取代了手抄,此后,佣书业日渐式微,最后退出图书生产领域.据此推断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国家,雕版印刷就是传统的水印技术,雕版印刷涵盖了木板水印技术的全过程。"饾版"术就是今天的木板水印技术,它记载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历程,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印刷术的发明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造墨的产生以及后来的制墨技术愈来愈精,为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印章压印技术和代之而起的纸墨摹印以及大规模地雕刻石经又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起了直接的启迪作用.拓摹刻石和后来出现的佛像雕刻方法的结合更是直接促成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就是唐咸通九年( 868年)王?为其父母"敬造普施"的佛经<金刚经>.  相似文献   

15.
重温读图时代:古籍雕版插图发展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木雕版画是中国古籍插图最主要的形式。唐至清前期,由于雕版印刷业的繁盛,刊刻了大量附有精美雕版插图的典籍,是中国古代出版史上辉煌的读图时代。文章对古籍雕版插图的发展过程及其成就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研究古籍,就不能不讲到版本。我国的印刷术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因而古籍的版本不少,一种书往往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几十种不同的版本。在雕版印书发明以前,书籍都是手写的。我国雕版印书起于唐代,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到了近代,西方的印刷技术才逐渐传入我国。因此,我国的古籍图书总体上形成以雕版印刷形式为主,多种形式(活字、石印、影印等)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邓抒扬  许旸 《出版广角》2019,(20):47-49
文章以“广陵刻书”“金陵刻经”为保护对象,对雕版技艺、古籍版片、雕版典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创建雕版印刷数字技艺资源库,借助数字记录和存储技术为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建立永久的数字档案;开展雕版典籍再造计划,应用计算机辅助成型、三维建模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对古籍版片和佛像经版进行逆向复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衍生产品;建立雕版典籍数字内容资源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揭示雕版典籍所蕴含的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一个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的朝代,宋王朝在藏书上的建设,加之雕版印刷术的流行,大大刺激了私人藏书的发展.宋代藏书家之众,藏书之精是超过前代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套版印刷术的应用李虎套版印刷术是在单色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雕版印刷术的新发展。套版印刷在元代雕印史上的成就是重大的。元至元六年(1340),中兴路资福寺所刻的无闻和尚注解的《金刚经》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卷首扉画画一位老僧在讲经,桌前...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对刻书版片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版片是中国雕版印刷术最重要的实物见证。民国时期图书馆保存的刻书版片,为传承中国雕版印刷术及成功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卓越贡献。此文系统梳理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对刻书版片的保护概况、版片的收藏与保管方法、版片的数量与种类等问题,为当代保护版片、弘扬雕版文化提供借鉴,亦填补民国时期雕版印刷史和图书馆史研究在版片保护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