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888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条隧道"狮球岭隧道"在台湾成功修建,拉开了我国公路隧道施工工程的序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第一条长大隧道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开工,大瑶山隧道也是我国隧道施工机械化的一个开端。进入新千年,我国隧道工程迅速发展,隧道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公路、铁路、地铁、市政(供水、供气)、防汛等工程都离不开对隧道的修建。现阶段隧道规划修建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效率的不断提高,但是不可避免的我国公路隧道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随着公路隧道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显露了出来,因此本文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现阶段我国公路隧道的常见病害及成因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公路隧道病害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公路隧道病害处理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公路隧道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5,(2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公路事业也在蓬勃发展。公路隧道在选线中,其上行隧道与下行隧道受到地形的影响与限制,会出现一个连拱隧道。连拱隧道与其他隧道相比,具有工期长、难度大、造价高等特点。后来,人们在连拱隧道的基础上,创造了大跨度小径距公路隧道。这种类型的隧道与其他隧道相比,更适合在地质条件好、地形有限制的地区应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关键技术,旨在提高人们对大跨度小净距公路隧道的认识,从而加强其应用。  相似文献   

3.
小间距大断面隧道的施工重点在于控制后掘隧道的爆破振动对先掘隧道的影响.结合具体工程,介绍了小净距隧道的特点及爆破控制要求、隧道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隧道爆破参数与爆破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桥梁和隧道是现代交通建设不可或缺的两大神器,如果说桥梁是人类逢水遇谷跨越天堑的翅膀,那么隧道就是穿山越水入地的支柱。现代交通隧道类型较多,因应用不同而分为铁路隧道、公路隧道、跨越江河湖底隧道、地铁隧道和海底(峡)隧道等。我国交通隧道与桥梁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很快,而且已成为世界隧道建造的领先者。詹天佑建京张铁路隧道创奇迹1905年正式开工的京张铁路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全长200多千米,  相似文献   

5.
甘剑峰 《科技风》2013,(10):154-155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可以有效的探测隧道衬砌质量,查明隧道锚杆长度、锚固情况,隧道衬砌背后的回填情况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了解隧道衬砌的潜在隐患,作为隧道竣工验收、以及隧道结构状态评估和病害整治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就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隧道和地下工程也得到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铁路隧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尤其是既有线隧道,受当时施工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既有线隧道出现了种种病害,譬如隧道漏水、隧道衬砌腐蚀、隧道衬砌裂损等等。为了保证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铁路建设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铁路既有线隧道病害的整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隧道具有改善路线状况、减少运行里程、节省土地资源等优势条件,是山区路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隧道呈现的是一种管状半封闭结构,其本身也存在诸多劣势条件,比如:空间受限严重、内部视线较差、空气不易流动、污染物排出困难等等,致使隧道中有害气体的浓度逐渐增加,车辆的持续通行,尾气的不断排放都会是造成隧道内空气质量低的主要原因,且以长隧道尤为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大数据处理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隧道通风智能控制系统,根据采集到的隧道内风速、风向、CO、VI的数据信息对隧道风机的开启、停止等工作状态进行控制,保证隧道通风系统各硬件设备协同工作。由本文提出的隧道风机自动控制系统解决了隧道通风设备滞后隧道环境变化工作机制,能够在节省人力资源的同时,实时、灵活地处理隧道中各种突发情况,从而改善隧道空气质量,提高隧道通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隧道照明问题是涉及隧道交通安全的重大问题,本文就隧道照明特点、隧道照明现状以及隧道照明系统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概述和分析,对反光材料在隧道照明系统中的应用优势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了反光材料在隧道照明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由于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之间的间距较小,新建隧道施工时,易导致既有隧道结构破坏、影响运营安全。为了分析新建隧道采用不同施工工法对既有隧道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CD法、CRD法和双侧壁导坑法分别构建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工法施工新建隧道时,既有隧道衬砌的受力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分部开挖工法施工新建隧道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差异较大,从控制拱顶位移和塑性区范围角度考虑,建议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新建隧道。既有隧道施工对中夹岩的影响显著,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对中夹岩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进行加固处理。研究成果可以为近接隧道的施工与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下穿盾构隧道对既有上部隧道的影响,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用FLAC3D模拟了不同情况下隧道的轴力、剪力弯矩及上部隧道的位移,并进行了对比。通过研究发现:盾构隧道施工以交叠处对上部既有隧道影响最大;当新建隧道掌子面推进到离交叠处附近4倍左右洞径时,盾构施工对上部既有隧道的影响愈加明显;对隧道重叠区域土体进行加固可以有效地降低下穿盾构隧道对既有上部隧道的影响。本文的数值模拟结果可以为盾构下穿已建隧道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秦国立 《今日科苑》2009,(18):121-121
黄草隧道是渝怀铁路第七长大隧道,该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本文详细介绍黄草隧道瓦斯防治、施工通风、有轨运输、防排水等施工技术,为同类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隧道爆破质量评价与控制大多依赖决策者的工程经验和主观认识,仅凭人为观测做定性分析,评价与控制成果一般表现为二维平面图,不能直观、可视化对隧道爆破质量进行表达。本文基于隧道数据采集模块、隧道数据前处理模块和隧道三维可视化模型构建模块等提出了隧道爆破质量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构建的方法,以成渝高铁某隧道为例,设计了隧道爆破质量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基础数据采集方案,建立了隧道爆破质量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提出了隧道爆破质量综合评价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再现隧道爆破超欠挖的真实结构特性,可实现对隧道爆破质量的综合评价,弥补目前隧道爆破质量评价与控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国隧道路段发生的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越来越多。隧道事故现场主要为:隧道内外车辆追尾、撞隧道洞口端墙、紧急刹车导致车辆翻车等。事故原因主要为:隧道为半封闭管状结构,隧道内环境单调黑暗、隧道内外环境差异大。蓄能自发光应急诱导系统利用蓄能自发光材料、反光环轮廓带以及低功耗LED灯组合安装在隧道内,反光环构件利用逆反射原理解决行车通行问题;自发光材料在无行车通行时方便行人通行;同时,整个系统使隧道内光环境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14.
王宇顺 《青海科技》2009,16(3):52-53
公路连拱隧道是高速公路特别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实践表明,连拱隧道的中墙开裂、渗漏水等是连拱隧道设计、施工和营运中的突出问题。本文从拱隧道中墙的设计形式、防排水技术、连拱隧道外接线技术三方面,浅述了连拱隧道在不同条件下适宜采用的中隔墙形式。  相似文献   

15.
夏芳 《中国科技纵横》2011,(12):315-315
结合工程实例,重点介绍了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地下控制测量、横通道、隧道开挖测量、隧道施工测量、隧道贯通误差测量、地下控制测量成果的检查与检测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第一条船舶隧道——挪威斯塔特隧道已得到批准正式开建,船舶隧道也进入大众视线,船舶隧道作为新型工程,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能。对此,本文对船舶隧道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优势劣势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与分析,结合重庆市两江游片区的实例,给出船舶隧道的适用范围,对船舶隧道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在目前形式下,船舶隧道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东湖隧道是武汉首条湖底隧道,隧道变形缝、施工缝等细部结构防水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隧道的后期运营安全。介绍了东湖隧道工程概况与防水设计施工原则,并针对隧道变形缝、施工缝等细部结构的防水薄弱部位,提出了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秦国立 《金秋科苑》2009,(18):121-121
黄草隧道是渝怀铁路第七长大隧道,该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本文详细介绍黄草隧道瓦斯防治、施工通风、有轨运输、防排水等施工技术,为同类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充分尊重高速公路路网的隧道条件、运营环境,立足于国内标准规范,依据前沿技术研究成果,针对高速公路隧道在养护管理及运营中常见的典型病害,介绍和分析了高速公路隧道的病害种类、成因及所造成的危害。以隧道工程典型病害为基础,探讨隧道常见治理技术和方法,增强整治主动性,最大程度的保障高速公路隧道安全运营,提高高速公路隧道通行率。  相似文献   

20.
在隧道施工建设中,施工关键工序环节是整个工程建设的核心.概括来说,隧道工程建设中的关键工序环节主要有确定隧道围岩等级环节、开挖环节、隧道支护环节、隧道防排水处理环节等.对这些重要工序中的施工控制活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期望通过分析研究可以为实践中的隧道的工程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