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忠 《体育世界》2009,(12):86-87
根据这几年我对学校某些田径运动员的实际观察,对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比赛规律及赛前训练安排进行深入总结和探讨。研究后认为如何合理安排训练与比赛,尤其是赛前训练的安排,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节,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只有在比赛前对各种因素进行有效地调节,合理调控运动员使之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才能在田径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2.
田径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与比赛能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田径运动员能否把艰苦训练所获得的训练水平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取决于运动员的比赛能力。运动员的比赛能力与赛前训练安排得合理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何合理地安排赛前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能力,这是当前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所谓"赛前状态"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因即将参加比赛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现象,是运动员的一种心理、生理反应。高中时段田径运动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赛前心理训练,在赛前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焦虑状况,如出现睡觉失眠、肌肉僵硬、小便频繁等一系列赛前焦虑特征,使自己无法正常发挥运动技术水平,所以一场运动比赛的最后胜负,不单纯地取决于运动员战术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认知焦虑、躯体  相似文献   

4.
田径短跑比赛中,运动员很注意所在道次,抽到不理想道次往往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紧张,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运动水平的发挥。这种由道次而引起的赛前心理障碍在青少年运动员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正> 目前,在全国还有不少院校代表队由于场地、师资不足或受其他条件所限,不能常年训练。为了迎接比赛,他们常常是匆忙建队,训练没几天就投入比赛。这种临阵磨刀的训练是不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不仅运动水平难以得到提高,而且还容易造成伤害事故。赛前最少要训练多少天才合适呢?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一、赛前训练的最短期限应为25天通过对我院参加80—83年三届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的运动员赛前业余训练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及对35名主要运动员赛前业余训练成绩  相似文献   

6.
赛前饮食     
运动员和教练员必须学会并适应赛前饮食。如果问我运用赛前饮食的经验所在,那就是一个教练员的首要职责就是要懂得运动员决不应在赛前或比赛即刻以任何不适饮食来破坏自己的比赛。运动员常常在运动中途感到身体不适,临场紧张。有些影响因素也不能忽略,如比赛场地小,有害气体,气温高或低,光线刺眼,环境嘈杂,神经紧张,责任感,记忆力强弱,相信迷信等等。  相似文献   

7.
合理营养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健康影响的事实已引起体育界广泛的关注和共识。作为包含多达46个小项的田径运动,其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在力量、耐力、爆发力、协调性和反应性等方面各有侧重,与此相适应的其赛前营养需求也各有特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是国家田径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处于特殊的生长发育阶段,对他们训练和  相似文献   

8.
田径比赛赛前的准备运动应遵守循序渐进、分期进行、适时适量、个别对待、有机结合等原则。其作用是使运动员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竞技状态及水平作准备。  相似文献   

9.
运动员比赛前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对高校业余的田径运动员来讲,由于参加比赛的经验不足,往往在比赛前几天就高度紧张,影响比赛时水平的发挥。从如何运用森林浴训练和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赛前状态调控以提高运动员自信等方法进行论述,旨在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提高运动竞技水平,取得好成绩。  相似文献   

10.
速滑运动员赛前科学进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是由比赛的时间、地点、气候条件和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近期营养等诸多因素决定的。由于饮食影响新陈代谢,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是否能通过控制饮食来提高人的代谢速度和机体长时间的工作能力,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1.
竞走运动员比赛期间营养调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晖  李红 《中华武术》2005,(6):57-58
一、竞走运动员赛前营养调配比赛使运动员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能量消耗大,因而比赛期间饮食十分重要。但往往比赛时精神紧张,出现食欲不振、消化紊乱等现象。所以,赛前应提高饮食质量。赛前,饮食中应注重糖的  相似文献   

12.
在田径比赛中,有一种现象被称为“克拉克”现象,就是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所获得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达到的专项成绩,在比赛中,尤其是在重大比赛中并不一定能表现出来,也就是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作为基层教练员,如何进行赛前训练,培养运动员比赛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回顾近二十年带队训练情况,  相似文献   

13.
田径运动员赛前情绪的控制,实质上就是心理训练。实践证明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在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运动成绩接近,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心理能力的较量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对田径运动员进行赛前情绪控制的心理训练是培养和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一、高校全能运动员的心理特点(一)赛前心理状态特点 高校全能运动员在赛前与其他比赛一样,也会出现赛前状态,也有一个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的过程,有研究表明这种状态明显早于其他田经项目,一般提前3~7天,其他田径单项比赛,大多是在2天以内有的甚至是在临赛前才出现。因此会导致运动员在比赛前过多的心理消耗,使比赛时的最佳竞技状态减弱或消失,特别是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  相似文献   

15.
无论在国际田径比赛还是在国内田径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投掷运动员在最后用力的一瞬间,大喊一声,顺势将器械投出去。运动员的喊声,通过声音的响度刺激对发挥自身运动能力所产生的效应,我们称之为声音效应。 一、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声音效应 从运动心理学原理来看,运动员比赛中发出的喊声,是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是振奋精神、最大限度发挥运动能力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联邦德国田径运动在世界比赛中获得的胜利是由于建立了贯穿全国的各级年龄组和少年运动员训练计划的成功。几年来,联邦德国拟订了关于全面发展的田径运动训练计划,特别是考虑到了少年儿童的根本利益。据调查发现很多在少年锦标赛获得成功的田径运动员,以后经常寻找其它活动以满足他们对运动的兴趣,这个问题不同凡响地直接引起了对联邦德国年龄组田径训练计划的重新估计和修订。国家教练们认识到发展年轻运  相似文献   

17.
在竞技运动比赛中,赛前准备活动的适宜与否同比赛成绩优劣有直接关系。通过对田径运动员,尤其是短跑和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的观察,参阅近年来所能见到的有关文章和资料,笔者发现目前我国许多运动员还是采用“慢跑——徒手体操——加速跑——专项练习”这样的准备活动程序。理论研究,一般也多拘泥于这个范围之内,很少突破。显然,这种陈旧的准备活动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体育科学事业和竞技运  相似文献   

18.
采用运动自信量表、自我评价问卷和比赛应对策略问卷,对参加第十届全运会决赛的62名运动员进行研究,旨在为优秀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提供参考依据,为教练员科学调控运动员竞技状态提供心理依据。研究结果显示,赛前特质运动自信全运会前8名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未取得成绩的运动员,技能类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体能类运动员。特质运动自信与比赛成绩中度相关,统计学检验有较高显著性。自我评价与特质运动自信中度相关,统计学检验有较高显著性。比赛应对策略前8名运动员显著高于未取得成绩运动员,技能类运动员显著高于体能类运动员。比赛应对策略与比赛成绩相关分析,统计学检验有较高显著性。赛前运动自信、自我评价和比赛应对策略没有运动技术等级的差异;赛前运动自信没有性别差异,自我评价没有性别和项目类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不少田径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训练都较理想,训练成绩也不错,但在重大比赛中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应有水平。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较差。因此,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在赛前有一个良好的竞技心理状态,这是取得比赛胜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1 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变化的主要因素训练程度和成绩直接影响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如果运动员参加了全年的系统训练,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比较好,训练效果也很好,那他对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就信心十足,心理状态稳定。  相似文献   

20.
在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使用心境量表(POMS)、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表(RPE)和运动心理疲劳问卷(ABQ)对辽宁省乒乓球运动员赛前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试评估,并提出赛前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休息、强化自信心、确定适宜的比赛目标、激发运动员的比赛动机、运用心理训练方法等心理调控手段,积极调整乒乓球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旨在为改善乒乓球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提高运动员比赛中的运动表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