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祝明清  范家成  罗琼  黄茜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4):418-419,389
以湖北省3-6岁幼儿(10 989人)为研究对象,分析父亲受教育程度与幼儿体质水平的关系,为指导父母科学育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父亲受教育程度高的幼儿随年龄增加,除坐位体前屈和走平衡木这两项,其他方面的表现优于父亲受教育程度低的幼儿。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善和提高幼儿的体质与键康,运用综合研究方法对影响辽宁省3~6岁幼儿体质健康的家庭因素进行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体质健康不仅受到家庭遗传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喂养方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父母每周的运动时间都制约着幼儿的体质健康.通过对相关因素的比较分析,提出提高和改善辽宁省幼儿体质与健康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湖北体育科技》2018,(10):933-936
目的探索和分析湖南省幼儿体质的综合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增强幼儿体质,加强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湖南省13地市的城乡幼儿园,对9 822名3~6岁幼儿进行体质指标监测及幼儿监护人的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湖南省3~6岁幼儿体质达标率为87.5%。单因素分析发现,城乡、出生身高、出生体重、是否参加体育类特长班、是否参加歌舞类特长班、是否参加绘画书法类特长班、动态活动时间、父亲教育程度、母亲教育程度对幼儿体质有显著影响。其中,幼儿是否参加歌舞特长班、幼儿出生身长、动态活动时间、是否参加体育特长班四个因子对幼儿体质水平的影响相对大。结论幼儿应适当多参加动态活动,还有歌舞、体育等特长班活动,通过身体活动锻炼以达到提高幼儿身体体质和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出生身高等遗传因素也是决定幼儿体质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家庭微观环境视角研究其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探索中国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呈现低度负相关;父母参加锻炼状况与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呈正相关;父母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对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相关不密切;兄弟姐妹参加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有正性影响;大学生的原居住地与其参加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相关。来自农村乡镇的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优于其他居住地的大学生;同一居住地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男生明显好于女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及与体质的关系.方法:随机分层抽取浙江省60 ~ 69周岁的3 958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体育锻炼的行为分为经常锻炼组,偶尔锻炼组和不锻炼组.以“2010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的老年人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以“2010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手册”测试标准进行体质测量.所有数据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体育锻炼行为在性别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城乡、受教育程度、退休前职业分布上有显著差异(P<0.01);有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者与不锻炼者居住场所体育设施的配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每周散步时间、每周家务劳动时间有显著差异(P<0.01);体育锻炼行为与城乡、受教育程度、退休前职业以及每周散步时间显著相关(P<0.01);有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者腰臀比、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均好于不锻炼者(P<0.05).结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行为受城乡、教育程度及退休前职业等人口因素的影响,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及家务劳动对其影响减弱;有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老年人的体质好于不锻炼者.  相似文献   

6.
我国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第3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效样本88 625人.结果表明,我国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多于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两倍.改变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现状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重要工作.通过对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两美人群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特征是:乡村人数比例大;性别差异较小;40岁及以上的人数较多;从事农、林、牧、渔、水利等职业的人数比例大;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数比例大;以走为工作主要方式;闲暇时间里更多选择静态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求水平较低.对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特征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体力活动过多的劳作方式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是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求较低.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老年人体质现状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江省9458名老年人进行的抽样体质检测,结果显示体质合格率为71.64%,其中女性的体质合格率高于男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质合格率高于不锻炼,城市老年人的体质合格率高于农村老年人,曾从事职工作的老年人的体质合格率高于曾从事体力劳动的老年人。针对目前浙江省老年人的体质水平和体育锻炼现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2014牟和2000年四川省3-6岁幼儿体质数据,为增进幼儿体质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014年和2000年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幼儿部分测试数据,分析年代纵向差异与趋势.结果:1、2014年幼儿身高、坐高、体重、胸围等指标平均数高于2000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2000年监测结果比较,除网球掷远外,其他各项身体素质2014年均有增长(p<0.01);3、幼儿体质综合评价与2000年比较,2014年合格率提高11.6% (p<0.01),优秀率下降1.7%.结论:从2000年到2014年,四川省3-6岁幼儿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全面增长,合格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效益促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理念为指导,运用心理测量方法对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者较多,锻炼年限较长,每周锻炼频次较多,每次锻炼时间较长。锻炼的主要项目为:长走(散步)、健美操、舞蹈和气功;(2)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3)参加体育锻炼5年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好于5年以下的老年人;(4)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每周锻炼5次以下的老年人;(5)每次锻炼30分钟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下的老年人。这一研究对促进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自测健康和体质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自测健康水平和体质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老年人男性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自测健康总分显著高于女性.(2)60-69岁的老年人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体质得分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以及健康总分和体质状况明显优于不锻炼者.(4)参加集体形式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自测健康各因素和体质得分均高于以个人形式进行锻炼的老年人.(5)文化程度不同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水平和体质状况也不同.文化程度越高,老年人的健康和体质状况就越好.(6)文化程度的高低是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决策树模型探讨幼儿体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关系。方法:募集学龄前儿童4621名(36~83月龄)。参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进行体质测试与综合评级(合格、不合格);问卷调查幼儿出生信息、育儿方式、静坐与身体活动、膳食营养、睡眠、父母情况6个一级指标下分的59个二级指标变量信息;采用IBM SPSS modeler创建CHAID决策树模型。结果:幼儿体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排序依次为周末身体活动(PA)、周末静坐行为(SB)、性别、周末中-大强度身体活动(MVPA)、上学日PA、钙、上学日SB。决策树模型显示,根节点变量周末PA“>3 h/天”(95.35%)的幼儿体质合格率与“1~3 h/天”(91.43%)、“≤0.5 h/天”(85.43%)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周末PA“>3 h/天”的第2、3层叶节点变量分别为周末SB、上学日PA,“1~3 h/天”“≤0.5 h/天”的第2层叶节点变量均为性别。其中,“1~3 h/天”的3~5层叶节点变量包括周末与上学日MVPA、上学日SB、钙等。结论:周末PA是影响幼儿体质的最关键因素。幼儿周末PA应超过3 h/天的国际推荐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减少周末SB时间、增加上学日PA时间。身体活动与静坐行为、性别、钙摄入等对不同层次类型幼儿的体质促进具有决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2010年黄冈市925名3~6岁幼儿进行体质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分别与2010年湖北省3~6岁幼儿体质测试结果和2005年黄冈市3~6岁幼儿体质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旨在探讨2010年黄冈市3~6岁幼儿体质总体水平情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幼儿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10年黄冈市3~6岁幼儿体质水平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但高于2005年黄冈市幼儿体质水平;男童体质水平总体上好于女童;幼儿身体形态情况总体上明显好于2005年;幼儿柔韧素质水平总体上差于2005年,速度、灵敏素质和协调性总体上好于2005年。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教育模式的提升,幼儿体能被学校和家长广为重视,为进一步提升幼儿体能,扭转现阶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重视智能开发,轻视体能锻炼的错误倾向,实现幼儿的健康及全面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方式对幼儿体能进行加强和提高。该文认为幼儿教师在教学环节,需要将智育与体育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幼儿的运动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均衡发展。该文以合作探究作为切入点,系统地分析幼儿体能锻炼方法,打造师生互动、亲子合作的体能锻炼模式,以期对提高幼儿体能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舟  黄茜  刘智  王丽红 《湖北体育科技》2016,(12):1035-1038
目的通过了解湖北省群众健身活动的总体情况,为提高我省群众的健身和健康水平,构建和谐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武汉、荆州、恩施三个抽样地,调查了205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状况,分析我省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结果湖北省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高于女性,城镇高于乡村,505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状况,分析我省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结果湖北省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高于女性,城镇高于乡村,5059岁居民经常锻炼的比例最高,健身走为主要健身项目。结论湖北省居民在选择体育健身项目上呈现出多样性特征,体育健身场地的选择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居民体育健身的意识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等,对福建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增设学前方向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政策支持,彰显学前体育教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省内各区域学前儿童和教职工逐年增加,亟需学前体育教师人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拥有丰厚的教学优势,有利于学前体育教师人才的培养。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直是国家和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国家和高校也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效果并不理想。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影响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观念、应试教育的压力、体育硬件设备不齐全、体育教学的机械化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原因。并希望通过学校、家长以及政府部门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解决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高校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为进一步研究高校教师的身体状况提供基础。方法:选取47名湖北省某普通高校人才引进的青年教师进行体质测试和心理问卷调查,利用统计方法分析该群体的身心状况。结论:新入职青年教师总体健康、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较差,在学历、性别、婚姻状况方面整体不具有差异性,但结婚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社会功能;在超重或肥胖率上存在严重风险;在安静心率和血压方面存在风险;身体素质较同龄全国标准其他成年人群有差距,如柔韧性和平衡性不好、力量弱等体质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湖北省体质综合指数指标体系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建立了湖北省各地区分性别分年龄体质综合指数的数学模型,利用2005年湖北省体质监测数据计算出2005年湖北省各地区分性别分年龄体质综合指数,并对体质综合指数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身舞蹈锻炼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随机对陕西省西安市4个活动点的500名从事健身舞蹈锻炼的中老年人进行实验分析;结果显示:中老年人从事健身舞蹈锻炼是一种促进身心健康较强的活动,达到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Evidence suggests the development of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 (FMS) is a key factor in promoting long-term physical activity. Low levels of activity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underline the need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such skills. As par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correlates of family and neighbourhood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parental behaviour and beliefs on FMS performance in 4- to 6-year-old preschool children.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eschool children's FMS performance and family contextual variables were examined within a sample of 846 preschool children. Results identified positive associations of FMS performance with parental education, father's physical activity, transport to school by bicycle, and the high value placed by parents high on sport-specific aspects of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Variable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preschool children's FMS performance included father-child interaction in TV-viewing and reading books, the high importance placed by parents on winning and performance in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Furthermore, the ambiguity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FMS performance and parental beliefs underlined its complex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