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宇宙全息论是一种揭示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奥秘的新的思维方式.   在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全息系统.宇宙全息论认为:“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宇宙中的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反映的.各种物质(包括有机生命和无机生命)都可通过中介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又通过信息相互反映,既是信息宿主,又是信息源.“   ……  相似文献   

2.
侯亚林 《科教文汇》2007,(5X):189-19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一般性与特殊需要性原理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可推关系,在这个世界中许多形态各异的事物却也存在着许多尽然的联系。对称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定义事物结构关系的概念,它在数学中存在,在人际关系中也同样存在,但是在主观介入之后,对于对称事物的某种等可能性却遭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科学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出发,探讨现代科学的社会运行机制,即科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提出,现代科学的社会运行机制由交换系统、规范系统和奖励系统三部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且每一部分都渗透着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一般性与特殊需要性原理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可推关系,在这个世界中许多形态各异的事物却也存在着许多尽然的联系.对称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定义事物结构关系的概念,它在数学中存在,在人际关系中也同样存在,但是在主观介入之后,对于对称事物的某种等可能性却遭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5.
中介发明法就是运用中介思维的通用发明方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又是运动变化的。中介是事物间联系的中间环节,是事物转化的必要条件。中介思维就是通过联想和分析、寻找事物间联系和事物转化条件的一种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质、规律非实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本质、规律理解为实在并不符合人类揭示的本质、规律的实际。本质是事物、现象或分子、元素所属于的类 ;规律是相互联系着的两方面因素的本质之间的关系。这两者都属于一般 ,而非实在。它们都是人在接受物质世界信息的基础上的建构 ,其客观性只在于它们与物质世界的事物、现象、过程相对应着 ,事物、现象、过程也在表现着它们。因此 ,我们的认识不仅需要有发现 ,而且需要有发明。至于实践则既不能指望规律能给我们以什么实际的帮助 ,也不必担心受到它的惩罚。  相似文献   

7.
正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会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哲学如是说。科学上也是一样。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往往会取得1+12的结果,而随着这个"新生儿"的成长成熟,也会推动理论上的突破与技术上的创新。当崔大祥与纳米相遇、相知,这项年轻的技术向他敞开了一扇大门,令他一头扎进纳米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乐而忘返。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艺术     
谈及艺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音乐、绘画、雕刻、舞蹈、诗歌之类的事物。而提及发明,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工业生产领域中各式各样的难看而笨重的机器。这样也就很少有人将发明与艺术联系起来。人们通常认为:发明与艺术是互不相干的两类事物,因为发明所追求的是实用,而艺术所追求的是唯美。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发明与艺术之间的天系是非常密切的。艺术中存在着发明,而发明中也存在着艺术。  相似文献   

9.
霍明远 《资源科学》2001,23(4):92-96
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起源及发展研究入手,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体制与制度创新系统+观念与文化系统+知识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补联动,从而成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引擎。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中可以发展,其中关键的一环:“知识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的未建设,它将直接影响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在21世纪初,组织和实施“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王文平 《科教文汇》2010,(23):20-21
人们的价值观情况,即对于所有事物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情况,均可采用主观价值率的形式来描述。不过,有些观念虽然是人对价值事物的价值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从其表现形式来看,属于价值观念的范畴,但实际上属于认知观念的范畴。价值观念与认知观念的根本区别是:价值观念通常是以情感的方式,如喜、乐、哀、怒等来反映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各种价值关系;认知观念通常是以认知的方式,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来反映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各种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价值观念与认知观念共同构成人的认识观念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