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介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提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即精心打造期刊的数字传播平台,树立期刊品牌的网络形象;多元化传播,跨媒体融合营销,扩大期刊品牌的传播路径;加强专刊和品牌栏目的策划,彰显期刊品牌的个性特色;借鉴国际经验,开展国际化合作,提升期刊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转变传统的工作思维,掌握"全媒体"综合技能,构建期刊品牌的关键价值.  相似文献   

2.
向飒 《出版广角》2012,(8):66-67
媒介融合时代,期刊通过不同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相互借用,实现媒介功能重新组合和媒介资源重新配置是期刊品牌发展的必然方向。期刊品牌影响力的网络化延伸就需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互联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对接,通过采用新媒介出版策略、整合资源营销策略、自主网站形象策略,个性增值服务策略、宣传策划推广策略等,不断探索传统期刊原创内容优势和新媒体数字化传播优势的结合,推进期刊品牌影响力的网络延伸。  相似文献   

3.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对网络编辑的信息素养,对网络编辑的专业主义精神以及媒介沟通与交往素养几个方面的深入阐释,为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提升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4.
蔡竺言 《传媒》2021,(1):94-96
青少年是虚拟现实媒介的核心用户,数字化生存已成为其生活常态.本文从媒介技术和日常生活多重嵌套的现实背景出发,尝试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与青少年用户研究的一种新视角.新媒介研究需要突破虚拟现实的伦理困境及竞争叙事逻辑,从媒介技术与媒介用户的互构逻辑出发,通过时空节奏分析呈现出青少年的媒介驯化过程,从而进一步讨论网络新生代的数字化生存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原住民将数字化生存整合进日常生活之中,他们时刻处于连接与被连接的状态.作为一种新媒介形式,媒介化时代数字遗产深刻地影响互动机制与悼念文化.数字遗产延伸了个体在时空上的沟通能力,产生了新纪念活动,并作为交互媒介使主体间双向互动交流成为可能,进而影响个人的数字展演.  相似文献   

6.
马炜 《编辑之友》2015,(12):60-65
数字化时代电影和电视的媒介形态仍契合麦克卢汉的"热媒介和冷媒介"理论,但是电影和电视各自的形态演化轨迹和发展过程却不能得到很好的阐释.麦克卢汉晚年提出"媒介四定律"发展了"热媒介和冷媒介"的理论,从媒介静态属性的把握扩展到对媒介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研究,给数字时代各类新兴媒介形态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王敏 《传媒》2008,(11):94
在轰轰烈烈的信息化浪潮中,传统媒体作为工业化的产物,与蓬勃兴起的新媒体相比,显现出明显的劣势。数字化转型是期刊业在互联网、信息化年代继续生存下去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为期刊发展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和更充分的媒介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革命战争时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主流媒介就是报纸、期刊和广播;1958年电视媒介在我国出现以后直到现在,我国的主流媒介基本上稳定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介领域,其他均为非主流媒介。就报刊来说,虽然它们是传统的主流媒介,但是并非所有报刊都是主流媒介,所谓主流媒介也仅仅是指党报党刊。在我国,由于广播电视媒介在政策上只允许党和四级政府机构来办,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强大、高效、准确的信息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分析手段驱动全球新闻业走向数字化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的生产与获取也产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智能媒体在新闻内容的生产中屡屡陷入新闻伦理失范。通过对比自媒体与智能媒体媒介伦理失范的差异,深入了解智能媒体时代媒介伦理失范的特征,以厘清媒介技术工具性与人性的价值冲突,审视智能媒体时代(以下简称智媒时代)新闻伦理实践的道德主体性问题,完整反映“人是媒介的尺度”的媒介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各类媒体不仅在形式上逐步实现了数字化,而且在媒介内容开发、媒介运营模式上也逐渐向数字化靠拢.广告一直被视为媒体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数字时代,媒体生存竞争日趋白热化,凸显了广告运营的重要性,守住广告阵地成为媒体生存的重要课题.在具体操作层面,媒体属性不同,操作的具体方式各异.但从根本上来说,广告信息与内容产品的融合发展是未来媒体数字化生存与广告运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各界热议的重要话题,新闻传播也因此正在发生一场媒介技术革命。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电视媒介资源面临着新的重组,主要表现为:新闻信息源结构的重组、媒介组织结构融合、受众的数字化生存、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型。在一个全新的媒介融合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形式的融合使得媒体必须采取新的发展创新策略,借助新媒体的手段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诸如打造跨媒介综合传播平台、内容产品的结构性再造、加强媒介融合教育等。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媒介转型在同步进行,并以数字化为演进的总趋势。媒介数字化转型意味着对原有媒介权力结构的调整,以及对数字化生存方式的一种积极回应。论文首先从经典文献的梳理入手,再围绕权力结构这一核心进行阐释,最后分析了有待探索研究的新领域。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媒介转型的背景与路径,二是媒介数字化的价值与趋势,三是媒介使用与数字权力意志,四是亟待深入探索的新领域。论文试图阐述的理论重点,一是以信息自由增强大众政治参与意识,二是以壮大经济实力保障媒介的民主价值,三是以发挥文化的传承功能优化权力结构,四是以媒介融合为契机重构文化权力。论文在最后部分分析了需要深入探索的新领域,一是界面传播与数字权力,二是全媒体与数字权力。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电子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了纸质媒介的生态空间。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显著特征和重要趋势。报业在与电子和数字化媒体竞争中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顺应媒介大融合的发展趋势,开发和建立包括电子、数字媒体在内的多元媒体,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革命和网络化个人主义浪潮下,媒介信息、内容、价值和观点的复杂多变性和非透明性让传统的媒介素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挑战和削弱。数字时代的媒介素养要求媒介用户实现从扁平化、无否定的"单向度"到会思考、敢质疑、勇批判的"多维度"的蜕变,也就是数字化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形成。这种"多维度"主要体现在媒介认知、媒介参与、媒介再现等多方面。笔者认为,推动受众从单一性的否定到差异化认同的转变、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和主体性建构、强调媒介赋权和社会化参与,是形成数字时代具有多维度的批判性媒介素养的个性化"媒介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在数字化技术推动下产生了新的媒介,这种新媒体发展迅速,不但对传统媒体形成很大的冲击,出现媒介大融合的趋势,而且还产生了一系列的"微"现象,随着这些现象的愈演愈烈,微时代应运而生.到底微时代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些"微"现象,新媒体作用下产生的微时代对当代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期刊和数字期刊是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和数字传播时代两类不同的信息与知识传播媒体,各有不同的核心技术、媒介特征.和期刊不同,包括数字期刊在内的数字传播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为核心,摆脱了对出版物生产、流通的依赖与被钳制,传播周期在时间维度上极度压缩,而读者对象和范围则又在空间维度上无限放大,因而带来了传播过程、传播对象的泛时间性、泛空间性以及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这种由核心技术引致的不同媒介、不同传播方式及其效果差异,是中国期刊数字传播转型的认知起点.网络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交汇将是中国期刊数字传播转型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化技术和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兴盛的时代,产生了新的词汇——融合,在自媒体的作用下,传统的媒体想要生存下去必须通过"融合共生"的外在驱动的作用融合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媒体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必须抓住"媒介融合"这一机遇,积极备战,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8.
郭海英 《出版广角》2016,(23):86-88
在后工业时代,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转型,男性与女性的境遇和生存状态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大众传媒对男性形象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体与男性认同:男性特质的营造和重构》一书深度剖析了西方媒介传播下的男性特质,探析了媒介对男性性别角色的营造与重构,尤其是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该书对中国男性媒介形象的探讨和研究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出版是媒介融合时代图书出版业的大势所趋,在它的冲击下,传统纸质媒介呈现出全面放缓甚至停滞、下滑的发展态势,但纸质图书出版却成为纸质媒介中唯一能够连年保持稳步增长的领域.本文在概述我国图书出版业数字出版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图书出版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其未来应对数字化挑战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面对来自新媒体的挑战,电视媒体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网络化生存的紧迫现实问题。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化已成为媒介发展的总趋势和时代潮流,因此电视媒体只有与互联网相结合才能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OTT TV与智能电视OTT TV是"OverThe-Top"的缩写,从消费者的角度讲,又称互联网电视,是指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其终端可以是电视机、手机、电脑、机顶盒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