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先秦战国时期的儒家诗论著述,是最早成体系、有逻辑的关于“诗三百”的诗论评述,体现了先秦儒家诗学思想。《毛诗序》作为汉儒的诗学论述,它与《孔子诗论》一方面具有相承性,二者属于同一诗说系统;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毛诗序》诗旨阐释中女性角色和“美刺说”的出现,以及《毛诗序》与《孔子诗论》在说诗目的和风雅颂次第的不同,体现出不同时代论“诗”作品的独特之处,也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差异性。在两者所传达出的诗学思想的对比中可以考察自先秦至汉代儒家思想的嬗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学化的解经趋势,民本思想的转变与儒家思想对法家思想的融合,施教观念的转变。在这三点背后,便是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差异以及儒家思想自先秦至汉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诗是抒情的。《诗经》原无定本。先秦人的“诗言志”和两汉人的《诗》“采”编说,都是大谬不然之论,并不符合先秦诗骚的创作实际和《诗经》本的编集实际。2000年8月公开的上博战国竹简《论诗》对此提出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诗》不仅是儒家的经典,而且也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源头,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就曾经引《诗》和论《诗》。庄子的许多思想和重要的观点都可以在《诗》中找到相对应的篇章。一部《庄子》不仅在精神内涵上对《诗》有诸多继承,而且在艺术上,其虚荒诞幻的世界是对《诗》中颂神母题的深化,《诗》中浪漫夸张手法、《诗》之寓言和叠词等表现手法对庄了审言和重言等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冯涛 《语文知识》2015,(2):38-40
至今为止,我国对先秦时期中国诗学的研究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以下简称《孔子诗论》)的问世,将会扩充我们对先秦理论的研究,增加中国先秦诗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深度,这对于中国学术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一、《孔子诗论》简介《孔子诗论》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著作,它在说《诗》方法上勇于探索,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的方法。《孔子诗论》按其内容可分为诗之综论、诗之题旨、  相似文献   

5.
汉代两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毛诗序》和《礼记·乐记》集中体现了汉儒的诗乐理论.《毛诗序》从诗与政治的角度继承先秦儒家的诗论观,进一步探讨诗与政治的关系,分别从三个方面突出了诗的政治教化与美刺作用.《礼记·乐记》通过对乐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描述,体现乐的政教功能以及乐与政治间的双向关系,即“审乐以知政”和“乐以化民”,从而论证乐的政治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诗经》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二者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具有密切关联。先秦文献有关引《诗》的文献中,《左传》最具有代表性。已有众多学者对《左传》引《诗》的原由和引《诗》方法做了大量研究。试就其引用《诗经》的篇目、次数和引用的特点而言,对引《诗》情况作全面的考证和分析,为研究《左传》和《诗经》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焦琳《诗蠲》是清末民国时期重要的一部《诗经》研究著作.以文学性的思想来研究《诗》学是《诗蠲》的一大特点,焦琳《诗蠲》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文本为主、以情论诗、以意逆志、以诗释《诗》上,以文学思想解读《诗经》打破了文学与经学的藩篱,使《诗》脱离了圣人之义的窠臼,重新焕发出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8.
《周易》本名《易》,乃儒家“六经(易、书、诗、礼、春秋、乐)”之首,故又称《易经》。原本是供巫史算卦所用的专门著作,以卦爻辞推断人事的吉凶祸福,记载了上古巫史们世世代代卜筮所积累的经验。相传夏代有《连山》,商代有《归藏》,都是卜筮之书,与《周易》相类似,但其书早亡。汉代时尚存《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后来都散失了。今传者为后人依托,并非原本,不可凭信。至于被儒家奉为经典的《易》,实为周代卜筮之书,故称《周易》。秦皇焚书,不焚卜筮之书,故《周易》得免于秦火之劫,作为可靠的先秦典籍而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9.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姚小鸥《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李山《<诗·大雅>若千篇图赞说及由此发现的<雅><颂>间部分对应》,是近年来《诗经》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上坚持《诗》与礼乐文化的一致性,又力图探求《诗三百》的实际,因此也都是带着沉重传统负荷的“诗经原始”。  相似文献   

10.
《郑志》是郑玄"门生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五经"的著作。其中通过对与《诗》相关问题的回答,体现了郑玄对于诗的一些基本观点,彰显了其独特的诗学观,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特点、先秦时无人提及《诗序》的现象以及春秋战国时人称引《诗》之态度等方面,论述了先秦时《诗》本无《序》。周代采编《诗》这部乐歌总集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实乐章以备用于各种典礼仪式,而乐歌这种辞乐一体的艺术形式,重在乐调之别,其乐辞作为文本意义并不突出,故无须作序。至汉代则有了作《序》的必要,《诗序》也打上了汉儒编撰的痕迹。故《诗序》虽不能确指为何人所作,但可断定必为汉儒所为。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管予》和《商君书》都蕴含着丰富的兵学思想,但其内涵却有所不同。文章在阐述二者兵学思想的基础上,从文化传统、治国理念等方面分析了它们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毛诗序》是先秦至两汉诗经学的一个总结,其中《诗大序》可以说是先秦至两汉第一篇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大序》的内容可以分为三方面:一为风化说,二为诗言志说,三为六义说。这三点体现了汉代诗歌观念的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4.
刘娟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26-29,63
《毛诗序》之作者及成书,自古争论颇多,很多诗义解读于今看来颇为牵强,这种解读方式与先秦时期诗三百的结集方式及用途有关,诚如清魏源所云:"夫诗有作诗者之心,而又有采诗、编诗者之心焉。"毛诗序"概念虽晚出,但其基本内容及核心观念在先秦已形成,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周代礼乐文化,《毛诗序》的形成非一时一人之力,乃是周太师及后世儒家学者基于儒家话语系统不断损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宗旨研经立说。其《诗》学著作《诗广传》对《诗序》的众多突破与发展,在当时的《诗经》学著作中独树一帜,得益于其"拟议变化"的《诗》论观。在"拟议变化"《诗》论观烛照下,王夫之沿着经世致用的解经思路,将《诗经》阐释与时代风气和政治紧密结合,能够对《诗经》学讨论的传统问题提出新见,开拓新的解《诗》路径,体现了明清之际遗民经学的学术风貌。  相似文献   

16.
《韩诗外传》和汉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孔孟时代,《诗》已被看作周王朝时代的经典文献,《诗》不是诗,故《诗》亡而《春秋》作,嗣后没有《诗》和诗人。屈原等人得诗人之心,无诗道和王者之迹,因此是辞人,宋玉至汉无诗人之心因此作品叫做赋。汉代为了与周比隆,因周而治,故取经营常道的周代典秉为经,《诗》关王道,故为六经之首。又为了约束丰沛集团和开国功臣,汉代逐渐加强帝制,以礼治国。因此,为汉代政权服务的用《诗》解《诗》人被列为学官,但由于后代的文化背景差异太大,故学官三家皆失传。外传突出地强调了礼的作用,礼是核心。乐是从属于礼的教化工具,所以礼乐并称,但礼乐又要适时而变,因时而用。在天人关系上,外传强调人力、民力的作用,全书带有资政美刺的深刻包含,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外传在某种意义上对先秦的文化进行了综结性分析,因此很多观点具有科学性,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外传体现了汉代学官传《诗》的大《诗》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比兴在先秦两汉经历了从《诗》之用到《诗》之法表现手法的变化。其变化过程是双线并行,主线突出的。这种变化带来了诗学思想的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诗论》的作者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定是儒家孔门的诗论作品。《孔子诗论》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言志"、"诗显情"和"诗传教"三个方面,其别具一格的论诗风格以及诗学思想对于研究先秦诗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诗论》的出世为深入研究先秦诗学提供了有力的凭据,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诗经》为标志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到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形成的第二次诗歌创作高潮,其间诗歌创作大约沉寂了三百余年。孟子分析其原因乃“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1]其间便是先秦散文的勃兴。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创作意义上的《诗》是不景气的,但由于大量用《诗》者的存在,使已有之《诗》的固有意义得以扩张,《诗》在数量上没有增加,却因其多侧面多功能的运用,而呈现出热闹的景象。”[2]仅以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为例,其大量引诗、用诗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据清…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著作,从文学的角度看,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与先秦其他典籍相比较,文学价值最高。其中的一个显著成就就是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成为策士说辞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增强说辞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