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杨  倪欣欣  马仁锋  张文忠 《资源科学》2015,37(12):2362-2370
以城市工业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方法和GIS的最邻近点指数、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和通达性指数测度上海市64家有代表性的工业旅游景区总体空间分布类型与联动特征。这将为城市工业旅游景点开发模式选择和旅游线路设计提供空间决策依据,同时又有助于完善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工业旅游景区与毗邻地区的综合规划策略。研究发现:①上海市工业旅游资源总体呈弱集聚分布,旅游网络趋于环网型;②不同类型的工业旅游景区空间集聚程度与连接程度不同,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集聚度与连接度比工业企业景点、工业博物馆高,说明创意产业集聚区工业旅游发展成熟度要高于工业企业景点与工业博物馆,而后两者相较之下存在较高开发潜力;③上海市核心区工业旅游景区通达度较好,具有良好的联动条件与联动潜力。  相似文献   

2.
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以4A级景区(点)为例,基于GIS技术,通过地理集中指数、分布椭圆、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厦门是旅游景区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旅游景区总体上在市际尺度呈集中分布趋势,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自然景点、红色景点和客家景点是主要景点类型和特色景点类型,其分布范围与区域自然地貌特征、历史文化渊源相符;自然景点、红色景点、客家景点在市际尺度上都呈集中分布趋势,在空间上自然景点、红色景点呈均匀分布,客家景点呈聚集分布。本文认为自然地貌特征与历史文化渊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参与是影响海峡西岸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一些优化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运用Theil指数、ESDA-GIS、规模-质量耦合矩阵和相关分析,从时空态势及影响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流质(ITFQ)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1中国区域ITFQ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为核心的核心-边缘格局。与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不同,地带间差异是我国ITFQ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从全域空间分异来看,ITFQ的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局域空间分异,LL区主要在西部地区,HH区主要在东部的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HL和LH区数目较少;3规模-质量耦合模式上,东部地区主要为高耦合发展模式,中部、西部大部分处于低耦合发展态势,非耦合型呈现出高质低量型向高耦合型、低质高量型向低耦合型发展的态势;4交通通达度、地方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水平、旅游目的、重游率、客源结构是影响ITFQ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依据"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基于区域平衡发展需要,从交通通达性角度入手,分别用距离度量法、最短路径距离矩阵、通达性系数以及航空客运的交通路网便捷度衡量了西北五省省会城市的交通通达性,结果表明:西北区域城市交通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基本呈现同心圆空间结构,"核心—外围"模式明显;以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等值线向西北方向递减趋势明显,通达性水平逐步变弱,至乌鲁木齐最差,提出需要加大对西北五省尤其是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支持力度,形成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体系格局。  相似文献   

5.
高技术产业演化的时空分异测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信息熵、集中度指数和产业空间集聚β指数等指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演化的时空分异状况进行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我国高技术产业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演化特征呈现“均衡→非均衡→均衡”格局。在空间布局上我国高技术产业呈现较强的地理集中现象,且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存在地方性行业垄断特征,不同行业集中趋势不同,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地区。高技术产业分工的地方化特征是导致高技术产业布局与空间距离具有弱相关性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水贫困评价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提高农业用水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提出"农业水贫困"概念,基于农业水贫困概念界定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利用POME-两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测度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农业水贫困指数,借助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从时空耦合视角分析其空间格局动态性。研究发现:中国虽然存在较严重的农业水贫困问题,但是大部分省(市)的农业水贫困程度呈缓解趋势;各省(市)大部分年份的农业水贫困具有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空间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相对于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具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时空依赖效应较弱;农业水贫困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协同高增长的省(市)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协同低增长的省(市)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各省(市)农业水贫困的局部空间联动性较弱,空间集聚性存在相对较高的路径锁定特征。此外,提出了降低农业水贫困的对策建议,为中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休闲旅游是当前我国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热点,正逐渐成为中国旅游消费的主流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宁波市特有的休闲旅游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点指数、空间缓冲区等方法分析其2010—2015年的空间格局演化状况,结果表明:休闲旅游基地空间分布上向全域分散的空间结构方向演化;空间分布类型由均匀型向随机型转变;空间分布态势对交通条件依赖性增强。在休闲旅游基地空间分布的关联因素方面,休闲旅游基地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关性逐渐减小;与A级旅游景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趋向于利用自身条件独立发展;与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逐渐增强。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戴学军  丁登山 《资源科学》2006,28(1):180-185
本文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采用测算与分析空间关联分形维数的方法对景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的无标度特性和遵循的进化过程,认为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形研究是可行的。南京市景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具有景点系统空间结构演化自组织优化的趋势,在地理区域分布上表现为景点空间分布较集中的特性。同时认为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具有自仿射性分形特征,景点系统从中心向外围有递变的趋势,且在不同方向上递变的比率是不同的,在地理区域上表现为景点的空间分布越往外围越集中(或均衡),且不同方向上的集中性程度是不同的;具体到南京市来说是递减的,向南部递减的较慢,向北部递减的较快。同时系统的空间结构也基本具有分形对称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丝路中道旅游产业带景区系统开发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江丽  杨宏伟 《资源科学》2013,35(11):2202-2208
丝路中道旅游产业带开发是优化新疆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解决"旅长游短"问题的关键,文章运用分形理论测度样本景点的随机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评估核心带动地区喀什旅游圈景区系统结构的紧致度和均衡度水平。分维数据显示:以喀什市为中心的旅游圈方圆240km范围内景点系统呈多嵌套分形结构;方圆170km范围内样本景点呈随机聚集态分布,景点布局基本均衡但聚集分布的密度偏低。该结果表明需要着力优化喀什旅游圈的景点布局:①增加A级景区数量,适度提高喀什市核心旅游圈景点分布密度;②加快开发新的中心性景区,即选点打造喀什地区第一个国家5A级景区,构建双中心结构大旅游圈,从分形结构特征看泽普县金胡杨国家森林公园为比较适宜的区位点。从全产业带上看,对阿克苏和巴州等地区布局若干5A级景区创建点位,形成分布均衡、结构紧致的多层级中心地空间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0.
采用熵权法测度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发现:(1)整体上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呈长期向好态势,但发展水平依旧不高;分维度来看,增长规模和产品质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呈波动下降趋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化融合、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呈不断上升态势,而绿色发展则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区域分析来看,东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稳步向上态势,中部总体呈不断上升状态,西部呈上升态势,但增速较慢,东北则出现停滞。(2)区域间差距在不断扩大,直接原因是地区内差异的不断增加,间接原因则是区域划分方式不同和产业转移。(3)各省市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其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减弱,未来中西部地区需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则需进一步强化对外协同作用,引导内陆省份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泰 《资源科学》2016,38(2):364-376
旅游流潜力格局是影响城市群旅游空间竞合关系协调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基础。基于旅游供需系统视角,利用GIS和改进的旅游流潜力模型研究2000年、2010年两个时间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利用离散指数和Zipf分维数研究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等级秩序特征,并利用积矩相关与秩相关系数分析不同因素对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整体呈现出以扩散为主的等级结构均衡化演变特征,上海、杭州的扩散特征显著,长三角中心区域的苏州、嘉兴、常州、无锡等城市的旅游流潜力集聚提升明显;②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分布具有非均衡、多层极核的结构特征,核心-边缘模式是解释长三角旅游流潜力格局的基本模式;③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等级秩序存在幂律分布和分形特征,进一步证实说明旅游现象中可能普遍存在幂次法则和分形发育;④旅游业水平与旅游流潜力的等级相关性和影响程度最高,人口分布、时间距离的影响程度一般,但都呈现出不断增强趋势,影响因子体系之间的紧凑性和结构效率整体增强,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整体服务效率和旅游流竞合格局趋于优化;⑤旅游流潜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并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趋势,证实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旅游流潜力的重要变量,也相应说明了本文旅游流潜力模型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地区将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但该区域金融中心的确定存在着多种意见,“京津双核”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不利于环渤海区域的发展。借鉴博弈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京津竞争大于合作及环渤海区域金融中心经济金融能量辐射不足的问题。北京作为环渤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了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肯定,我们研究讨论的焦点更应集中于加强京津合作,强化金融资源集聚辐射等合理配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嘉 《现代情报》2007,27(6):70-73
本文结合1995—2001年国家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中总指数和分类指数的数据,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了环渤海地区信息化发展情况和区域内各省市(区)信息化水平的差异,从数量上揭示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存在的数字鸿沟——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不同发展时期的差异。并对环渤海地区信息化发展提出建议,旨在为进一步的理论和政策分析创造基础条件,为环渤海地区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海洋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方法测量了全国36个涉海城市的海洋创新能力,并利用空间统计工具分析了创新能力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涉海城市的海洋创新能力呈现“金字塔”结构,能力较强的地区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海洋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其余多数城市的创新水平相对较低,空间特征表现为异质性强、外溢效应不明显。因此,应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实现不同涉海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和协同创新,推进海洋产业集群与技术空间扩散,加快中国海洋领域的创新资源整合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5.
刘佳  陆菊  刘宁 《资源科学》2015,37(12):2381-2393
“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明确“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战略部署。本文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1999-2012年沿海11省市区旅游产业效率进行测度,揭示其时序变化与空间差异特征,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分析该时间段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而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99-2012年,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综合效率整体上呈螺旋状上升态势,其中长三角地区呈现出领先优势,环渤海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不相上下,呈平稳变化态势;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保持快速的增长,年均增长率为8.6%,其中技术进步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化水平对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呈显著正效应,推动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升城市化水平是提高沿海地区旅游产业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科技产出绩效的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科技产出绩效的现状,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产出转化存在的差距,分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化科技投入产出结构,最大限度发挥科技资源的效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真正结合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中部相似城市及其它次发达地区在科技产出转化管理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及生态廊道建设使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出现剧烈变化,研究旅游景区的空间变化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制定长江黄金旅游带规划以及实现旅游经济腾飞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2012年和2016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旅游景区空间点位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分析以及核密度等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总体分布格局基本沿长江水系发生聚集,聚集程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相关政策促进、旅游业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交通可达性优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区域景区聚集加速;城市休闲型景区以及主题公园兴建为城市景区聚集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