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你快乐吗?”是《城市画报》的一句广告语,这句直接追问人心的广告语以及《城市画报》的形象代言人李艾,总是会在人们快要淡忘它的时候,占据各大传媒的一角,提醒人们注意它的存在。这本被《新周刊》评为“最小资的传媒”的半月刊,创刊于1999年10月,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它迅速地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并创造了小资的阅读情趣,让“小资”概念广为传播。《城市画报》卷首的“读者在线”栏目,曾登载过一封读者来信:“我只是需要那种感觉——光鲜的纸质和包装,看着杂志满溢的那种美丽的笑容和活色生香的物质(包括无数美眉和中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体现了它的热心读者的小资阅读方式——注重形式、消解崇高。  相似文献   

2.
《城市画报》(以下简称《城》)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八种媒体品牌之一。前身为已有41年历史的《广东画报》。于1958年创刊的《广东画报》在她的第379期刊物发行时从一个省级图片宣传刊物摇身一变成为面向城市青年的时尚刊物。改版后的《城》一度被冠以国内“最小资的媒体”称号,成为进行期刊品牌研究时无法忽略的经典案例。它将受众群定位在生活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新兴中产阶层,年龄在25岁~35  相似文献   

3.
“我们曾经被《新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小资情调的杂志,那是一个很好的品牌。”主编李迪生在新华传媒工场的一次沙龙上说,《城市画报》所有的营运工作都是围绕品牌进行的。“我们的推广,我们的采编人员,我们的广告,我们的发行人员,一切围绕这个中心推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十年来,有一类杂志异军突起,它们的销量之高,效益之好令其他杂志难以望其项背,《时尚》、《新周刊》及《城市画报》等便是它们的代表。由于其目标受众是新兴的“小资”阶层,因此也有不少人称之为“小资刊物”。小资刊物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它们从无到有,从只现身高档社区、  相似文献   

5.
一不留神,“小资女人”就挤了进来,漫山遍野地烂漫起来,像深秋的一抹阳光,灿烂了整个书市。 到书市上随意转转,发现最近“小资女人”的书似乎一下多了起来,《小资情调——一个逐渐形成的阶层及其生活品位》(吉林摄影版)、《小资女人》(华文版)、《我是时尚穷女人——北京小资完全读本》(文化艺术版)、《小资的私人幸福手册》(中国时代经济版)……要不是怕浪费笔墨和宝贵时间,还能再列出一大堆有关“小资女人”的新书来,书市就这么“小资”起来。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读者》是最大的盗版商,我不敢肯定,一般来说,文摘性刊物,不曾贪污作者银子当属于少数。又有人说,《读者》小气不大气,只会贩卖小资情调。是的,《读者》20年来,老是拿没有创新的旧面孔敷衍读者,不正宗不到位的小资情调早已经变成老资情调,老不正经了,距离小资情调就愈加远,愈加渺茫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十年来,时尚类杂志异军突起,它们的销量之高,效益之好,令其他杂志难以望其项背,《时尚》、《新周刊》及《城市画报》等便是它们的代表。由于其目标受众主要是新兴的城市“白领”阶层,因此也有不少人称之为“小资刊物”。时尚类杂志的兴起,为我们研究受众细分理论提供了一个样本。这类刊物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它们从无到有,从只现身高档社区、高级写字楼到遍布于街头巷尾的大小书摊,呈现一派繁荣气象。那么,这些时尚类刊物得以产生与繁荣的土壤是什么?它们的传播实践有何独特之处呢? 一、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受众细分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一、《上海壹周》打假的目的 2002年3月14日的《上海壹周》新闻版为了配合即将到来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推出了名为“小资打假”的专题报道,整个报道占据了四个版面。B1版上有点明主题的一篇声讨檄文,指出目前小资风尚席卷城市每个角落,时尚小资媒体趁势纷纷登场“淘金”,但在这表面的繁荣热闹之下作者“发现两者(真小资和假小资)比例,赝品远远盖过真货。”作者认定,“小资们最钟爱精致的生活质量,最  相似文献   

9.
当今流行的“小资文化”一词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生活情调、生活品味。在这种情调品味中,渗透着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理解,在这种前卫与时尚中,蕴含着一种浪漫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画报》以"新生活的引领者"作为自己的办刊定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城市画报》的专题策划思路和编辑写作风格,并依据丹尼斯·麦奎尔提出的传播关系模式理论探究该刊物与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1.
1999年10月8日,创刊40多年的《广东画报》正式改名为《城市画报》,新刊头CI被设计成“画报”两字特大,“城市”两字特小的样式(见图1中)。初创刊的《城市画报》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色彩,宣传口号是“带给你一个全资讯的广州”。  相似文献   

12.
网络空间中的小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坚 《当代传播》2005,(1):52-53
1、小资:网络空间中虚拟的身份认同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场",小资、小资情调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在各种大众媒介的想像和塑型中,其身影越来越清晰并日益庞大。2001年,几乎可以被称为"小资"年,一些主流时尚文化消费类报刊大张旗鼓地推出"小资"系列。可以说,时尚类杂志的兴旺本就表明这一事实:"它们成功地、耐心地、从无到有地培养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和趣味群体--'中国小资'。而今精致的、微酸的、带点无害的做作的小资文化已经主宰了中国的城市青年。"某个网站在其主页上这样描述小资群体:"他们享受物质生活,同时也关注精神世界;他们衣食无忧,同时也梦想灵魂富裕;他们追求情调、另类、  相似文献   

13.
郑坚 《新闻界》2004,(6):56-57
1,小资:网络空间中虚拟的身份认同。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场”里,小资、小资情调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在各种大众媒介的想象和塑型中,其身影越来越清晰并日益庞大。2001年,几乎可以被称为“小资”年,一些主流时尚文化消费类报刊大张旗鼓地推出“小资”系列。可以说,时尚类杂志的兴旺本就表明了这一现实:“它们成功地、耐心地、从无到有地培养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和趣味群体——‘中国小资’。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们做了一个《解放军画报》阅读方式的调查。在100份问卷中,有41位读者认同“看”画报,有59名读者在“读”下面打了“√”。读者普遍认为,现在的《解放军画报》比以前信息量大,内容更丰富了,他们已不是过去简简单单地看画报,而是耐人寻味地读画报。由“看”变“读”,一字之变,却反映了《解放军画报》三个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画报》在营销上感觉很像快速消费品。据主编李迪生介绍,他就是像卖可口可乐一样在做《城市画报》的营销。可口可乐已经不是一种单一的糖水,而是代表了美国文化,美国人称“可口可乐是装在瓶子里的美国之梦”。而正是可口可乐的这种理念,才能产生“永远的可口可乐”(AlwaysCoca-Cola)。市场营销理论中,4Ps组合理论较有代表性,即产品(Product)、定价(Price)、分销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以此相参照,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城市画报》的4Ps:产品是《城市画报》,定价5元,分销渠道依托南方报业集团发行网以及特殊场所的覆盖,而促销…  相似文献   

16.
亨利·鲁斯在1936年创办了《生活》图画周刊。它由于电视,邮费加价,印刷成本高涨,于1972年停刊。“时代公司”本周决定《生活》画报复刊。在某种意义上,《生活》画报也可以说根本没有死。1972年以来,“时代公司”出版过10种《生活特刊》,如“以色列精神”,“杰出的美国妇女”等。特刊售价是2美元,销数是50万—100万份。这使《生活》画报的爱好者一直怀着《生活》复刊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陆明峰 《今传媒》2016,(10):70-71
“读图时代”的今天,为城市画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金陵画报》作为旨在代言文化南京的城市画报,依托现有的政策、人才优势以及南京的丰富文化资源,影响逐渐扩大。然而存在的问题困扰着《金陵画报》的进一步发展。只有采编人员不断改变观念,提升自身素质,锻造适合刊物风格的语言,策划立意高远、富有新意的选题,精准构图,城市画报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空间,收听广播电台的小说连播,虽不像“蹦迪”那样狂野、“上网”那样浪漫、“卡拉OK”那样宣泄,但也颇有私人休闲消遣的情调。夜阑人静之时,云淡风轻之日,—人戴着副耳机、或守着一台音响,聆听那声情并茂、扣人心弦的演播,的确引人人胜、欲罢不能,急切地等待着“且听下回分解”。近年来,从《亮剑》、《达·芬奇密码》到《高纬度战栗》、《历史的天空》等长篇连播的走红,凸显了这样一种当代场景:城市,倾听小说。  相似文献   

19.
《良友》画报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本大型综合性彩色画报,1926年创刊于上海(比美国《生活》画报早了10年),1945年10月在中国内地出版最后一期。该画报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内容涉及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文化、体育、时尚等等,可以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为我们留下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图卷,其价值历久而弥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画报的定位、营销策略的转型和编辑风格的转变等三个方面对改版后的《城市画报》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城市画报》转型过程的创新之举。指出《城市画报》的转型为地方画报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画报的分化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资源的整合才是画报新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