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从前,有一个神仙从天上到了人间,用点石成金之法来考验人间的凡人。如果遇到不贪财的,就渡他成仙。结果遍地都找了,竟没有碰到一个这样的人。所有人都嫌点的石头太小了,要求再点一个大些的。有一天遇到一个人,神仙用手指将一块很大的石头点成金,并道:"这块金子就归你了。"那人摇头不要。神仙觉得这样的人难得,就渡他成仙。不过神仙不明白这个人为  相似文献   

2.
傳說吕洞宾招徒弟,提出的条件是不貪財。結果很多人都落选了。后来他碰到了一个人,当他用指头把石头点成金子送給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拒絕了。呂神仙很欢喜;但查問的結果,原来这个人是想要他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呂神仙生气了。可以设想,他是不会把指头送給这个人的。  相似文献   

3.
大家也许知道“点石成金”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财主,跟一个老神仙学“点石成金”术,刚学到一点点,就急不可耐的想回家,老神仙还想说什么,他也不听。结果他回到家,用手掀门,门成了金门;坐凳子,凳子成了金凳子,连碗里的饭菜汤也变成了金子;  相似文献   

4.
相传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次,吕洞宾来到人间,想用自己的"点石成金"之术接济一下贫困人。他首先遇到一个年轻人,就指着一块石头对他说:"我把这块石头点成金子送给你吧。"那个人听了他的话,摇头拒绝了。  相似文献   

5.
一位能点石成金的仙人,有一次他碰到一位乞丐,就将路旁的一块石头点成金子送给他。不料这个乞丐却拒绝了这种施舍,他对仙人说:你给我金子总是会用完的,还是把你点石成金的方法都给我吧!这个故事引申到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6.
“意犹帅也”。文章中立意新颖,往往能创造出“别一境界”,收到震聋发聩的效果,使同一题(目)材(料)的常规(亦即“定势”)思路相形见绌。这新颖的立意,大多来自逆向思维。请看材料A: 有一神仙来到人间,点石成金,试验人心,想找一个不贪心的人,度他成仙,一直没有找到,后来遇见一人,仙翁指着一块石头对他说:“我将此石点成金,与你用吧!”那人摇头不要。仙翁以为他嫌小,又指着一块大石头说:“我将这大石点成金,与你用吧!”那人还是摇头不要。仙翁心想,此人贪心全无,真是难得,应当度他成仙。于是又问道:“你大小金块都不要,却要什么?”那人伸出手指  相似文献   

7.
愿换手指     
有一神仙到人间,点石成金,试验人心,寻个贪财少的,就度他成仙,遍地滑,虽指大石变金,只嫌微小。末后遇人,仙指石谓曰:"我将此石,点金与你用  相似文献   

8.
问:你能把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卖到比珠宝还贵的价格吗? 答:我又不会点石成金术,怎么卖呀,石头就是石头。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在生活中很失意,感到万念俱灰。有一天他来到一位智者的面前,向他请教如何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9.
民间有一个流传了很久的故事,有一个乞丐穷困潦倒,一位神仙想帮助他,就当着这位乞丐的面,将一块石头点化成了金子,想给这位急需帮助的可怜人,没想到,乞丐语出惊人,竟不要金子,而聪明地要仙人点石成金的手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意是指给人一条鱼,不如教给人一种捕鱼的方法。引申到教育工作是指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应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某些具体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据有关数据表明,当今知识更新的周期约为5年,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更新地更快,也…  相似文献   

10.
方法最重要     
从前,有三个穷苦的青年外出谋生。他们在路上遇害到了一位神仙。神仙用手一指,路旁的一块大石头就变成了金子。神仙说:“你们每人可以从我这里得到一样东西,你们要什么呢?”一个说:“我就要这块金子。”一个说:“我要你那点石成金的手指。”最后一个说:“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把石头变成金子的!”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神秘的老人有点石成金的法术。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穷苦而聪明的孩子,心生怜悯的老人决定送他一件礼物。老人把一个小石子点成黄金交给了孩子,孩子摇头;老人又把一块大石头点成金子,孩子继续摇头;老人把一整块岩石点成了金子,孩子还是摇头。老人不解地问:"孩子你到底要什么?"孩子说:"我要你那根能点金的指头!"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授人于渔才是硬的道理。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执教了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故事,想来大家都熟悉: 从前,有一群小和尚来到一座庙里跟一位老和尚学点石成金的技法,很多年过去了,却学业不成,于是准备离开.临走时,老和尚答应他们,可以满足每人一个要求.许多小和尚都央求说:"师父,点一块金给我吧!"好在寺庙门口的石头不少,对老和尚来说,这也并非难事,因此很多小和尚遂了心愿,都欢欢喜喜踏上了归途.唯独一个小和尚迟迟不肯离去,老和尚就问了:"你还想要什么呢?"小和尚鼓足勇气回答:"您能不能把点石成金的那根手指给我呢?"  相似文献   

13.
傅迪 《中文自修》2006,(9):36-37
据点石成金的故事讲,许逊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而且还身怀异术,能治疑难杂症,驱妖魔鬼怪,更有一招点石成金的绝活,他只要一发功,再对着石头一点,哇塞,石头就变成了金灿灿、黄澄澄,人见人爱的金子。有一年庄稼歉收,大家都交不上税,许逊便让大家拿了石头放在一起,发了一回功,变出了好些金子,使大家都能交上税,故事也到此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14.
李英 《教师》2011,(31):82-82
一位能点石成金的仙人,有一次他碰到一位乞丐.就将路旁的一块石头点成金子送给他。不料这个乞丐却拒绝了这种施舍,他对仙人说:“你给我金子总是会用完的.还是把你点石成金的方法都给我吧!”这个故事引申到学习中来,可以这么讲,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语文学习中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怎么获得这些能力呢?必须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并坚持好习惯.同时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今天就学生写日记习惯的培养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有个神话故事,说的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来到人间看到一个穷汉十分贫苦,便动了恻隐之心,随手把路旁的石头点化成黄金送给那个穷汉。谁知那个穷汉并不满足,竟要吕洞宾把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给他。结果把吕洞宾气跑了,穷汉一无所得。故事的本意是讽喻贪心的人。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那个穷汉的要求可给我们新的启示:穷汉懂得,要的黄金再多,总有用完的时候,而得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就会终生受用无穷。同样,我们学一篇课文,如果仅仅满足于学到课文中的知识还不行,若能从自读课本中再去读与之相关的3至5篇课文,并自觉地养成自读自学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有一神仙到人间,点石成金,试验人心,寻个贪财少的,就度他成仙,遍地滑,虽指大石变金,只嫌微。末后遇人,仙指石谓曰:“我将此石。仙意以为嫌小,又指一大石曰:“我将此极大的石,点金与你用罢。”其人也摇头不要。  相似文献   

17.
今天讲些和治学、和研究有关的事情。研究生,顾名思义,应当是能搞研究、会搞研究的学生,所学内容应当带有很多的研究成分,所以,“研究”对于你们来说是很重要的。研究应该具备哪些最基本、最必要的条件,怎样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古代有个故事,说有位师傅会点石成金,他教了两个徒弟,有一天师傅问他们:“你们需要点什么?”某甲看着眼前的一堆石头说:“请师傅把这堆石头给我点化成金子。”某乙说:“我希望得到师傅那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而某乙所要求得到,乍一听仅是一个手指头,实则是无限的,如果有了那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何止是面前的一堆石头,就是石山、石岭,也可以点化成金山、金岭!所以,某乙比某甲更聪明。学专业、治学问也是这样,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地多学某一些知识更重要。所以希望你们听课,看著名专家、学者的论著,要细细品味,要从中抽出他们治学的方法,择巳所需、为我所用。这一点希望引起你们的注意。 下面讲一讲做学问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第—点,努力打好基础,掌握一套“看家本领”。山东大学已故教授刘泮溪先生曾对我们反复强调,敏学问要有一套“看家本领’。这就首先要把基础打坚实,然后掌握—些“绝活”,能演几出“拿手好戏  相似文献   

18.
有一则寓言是这样的:神仙看见有个人家里很穷,就动了侧隐之心。他化为一个老者,来到穷人面前,用手一指,地上的石块竟然变成了金子!可那穷人竟然毫不在意。神仙以为他嫌少,就又点了几块,那人仍然不为所动,神仙大惊:“金子你都不要,你想要什么?”那人指着他的指头羞涩地说:“我要你的手指头!”  相似文献   

19.
脑筋急转弯,曾经考倒了许多人。其实在人生路上,也时常会面临着脑筋急转弯的考验。有一个小山村里有两位青年,他们都打起了石头的主意,指望山里随处可见的石头能让自己的日子有起色。其中的一个人在村边的山脚下凿下石头,把石块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盖房子的人,赚的是苦力钱,收入有限;另一个则认为这儿的石头奇形怪状,卖重量不如卖造型。他就把石块运到码头,卖给城里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神仙被一个穷书生的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下凡点石成金相赠。但是,这个书生不要黄金,却对神仙说:“我要您的手指!”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很明显的——点石成金的方法比黄金更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