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第11届全运会推动黄河三角洲全民健身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11届全运会使黄河三角洲全民健身意识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条件进一步改善,地域性特色全民健身运动顺利开展,地域国民体质监测体系逐步健全,第11届全运会争光精神激励黄河三角洲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成为推动黄河三角洲全民健身持续向前发展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辽宁举办第十二届全运会为背景,分析了全运会推动全民健身品牌文化活动建设的既往经验,提出了基于辽宁区域特色的"职工体育大赛"、"群众体育文化创编成果大赛"、"体育达人秀"、"村落体育活动成果巡展"、"全民健身景观体育"、"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大会"等辽宁全民健身品牌文化活动建设模式,旨在为辽宁全民健身品牌文化活动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邮戳:江苏徐州第一个全民健身日纪念;山东东营中国首个全民健身日暨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一周年纪念,临沂全民健身日;浙江杭州浙江省全民健身日,宁波首个全民健身日,金华中国第一个全民健身日;河南南阳第一个全民健身日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2012年在  相似文献   

4.
启动“北京全民健身意外伤害救助基金”做好第十届全运会北京代表团商务开发和2000年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的市场开发工作筹建北京市体育运动康复中心  相似文献   

5.
全运会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最高组织形式,在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围绕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分析了2005年十运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探析江苏以十运会为契机,全面建设江苏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1 目的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已初步掀起一个全民健身活动热潮,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实施对象的改革试点,是全民健身计划的第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占我国人口四分一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对全民健身的认识理解及参与是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关键。为此,作者专门设计有关“全民健身”的若干问题对济南地区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和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七中、千佛山中学、山师附中、济南育英中学等六所大学、五所中学共1054名大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摔跤全接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月26日,山东省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在山东莱芜举行。当前的中国体育事业围绕着“奥运”和“全民健身”两大中心开展。中国式摔跤是非奥运会项目,已在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后被全运会拒之门外。而据我所知,也很少有民众出于“健身”目的习练摔跤。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受重视的非全运会项目的省级比赛却吸引了一批人从各地远赴莱芜观战。一些人正在酝酿启动中国式摔跤全方位的改革,包括运动员的选材、项目的包装、商业赛事的建立以及世界化推广和项目长期的发展。一项全新的赛事“中国跤王争霸赛”将于2004年6月开锣,而中国式摔跤职业联赛也将在下半年推出。中国式摔跤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全运会历经晚清政府时期,从前两届的"全英语",到民国时期逐渐走向本土化,实现了民族化发展。民国时期全运会民族化发展是仁人志士基于对"体育"改变国家命运、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性认识基础上推进其逐渐转型的,并在"体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推向民族化发展高潮,在全运会指导思想、竞赛项目设置、竞赛组织过程以及宣传报道等诸多方面都融入了民族精神。民国时期全运会民族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发展,起到了增强民族体质、鼓舞全民士气、激发国民爱国热情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沿用的中国式摔跤运动竞赛方式和判分标准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历经全运会、体育大会、民运会、农运会、国际邀请赛、年度锦标赛和冠军赛等赛事的洗礼。退出全运会赛场后,在市场经济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影响和推动下,中国式摔跤竞赛方法日趋完善,竞赛形式不断创新,运动员的得分方法和手段也随之不断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0.
时晓莉 《新体育》2014,(4):34-37
第十一届全运会于2009年在泉城济南举办,“全民全运”,盛况空前。5年过去,为十一运兴建的济南市奥体中心赛后场馆利用如何?能否走出场馆赛后利用与运营的创新之路?其实,早在全运会举办之前,这已是当时有关部门谋划的重点。一支只有100名职工的团队,不仅盘活了30亿元的体育资产,还承办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体育赛事;每年接待健身群众超过70万人次,成为引领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舞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传统体育和民族传统舞蹈是民族化中的一部分。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传统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特点,民族舞蹈有集体性、自由性、娱乐性、普及性和健身性的特点,传统体育和民族传统舞蹈共生共通,融合发展,将成为一种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剖析我国体育文化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塑造与推广民族体育文化应采取的措施:应注重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数量争取及营销过程中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推广,注重民族体育项目在国际赛事中的推广,注重民族体育文化在国内,尤其是在年轻人之中的教育传播,注重对民族体育文化精品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包括对利益共同体、心理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认知,同时也包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扎根于农村社会的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性的裹挟下逐渐形成竞技发展、保守传承两种极端发展趋势,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性发展急需一种能够支撑其发展的精神内核来指导其发展,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性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也能够分别从思想基础、物质条件、价值取向、制度保障四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4.
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软实力是体现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很有必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领域中的主要体现形式及民族传统体育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目标下的主要价值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4  
白晋湘 《体育科学》2004,24(1):65-67
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面临着社会转型、奥林匹克运动冲击和全球一体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促使它向着汲取自身精华和借鉴现代体育优秀成果相结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创新,在实践中呈现出多态并存的多级现代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从多学科的角度对中国民族体育与舞蹈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在古代,体舞合一,萌芽状态的体育与舞蹈都伴随着生产、宗教、祭祀、战斗而活动。在现代,民族体育与舞蹈在保持各个民族风格的基础上相互交融发展。它们同为身体文化,但也有形态学上的区别。民族体育艺术化,民族舞蹈体育化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民族体育文化主要指的是在一些山寨村落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形式中所内含的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文化中承载着丰富多样而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快速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旅游产业变得日益兴旺起来。西部民族体育文化能够有效推动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源源不竭的力量源泉。本文主要以云南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具体谈西部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的融合发展问题,首先,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的优越性;其次,分析了云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为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本文能够对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一些借鉴,进而进一步推动云南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更好地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节日众多,节日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本文依传统节日的起源按时间顺序对民俗节日中的传统体育活动进行了列举与分类,把节日庆典中有特色的体育活动进行描述、介绍与比较,旨在为广大爱好中国传统文化,喜欢传统体育活动的人们了解与比较传统体育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9.
朱士军 《收藏》2012,(9):158-164
在21世纪,任何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家,他必然面对这样一种困境:轮廓刚刚草就,世界的模样已是斑驳陆离。透视失去了焦点,比例缺乏参照,唯一的光不再唯一,心灵之光与自然之光纠葛缠绕,一切在变动中生成在变动中消逝。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安徽省民运会能更好的促进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民运会与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设置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安徽省民运会与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的设置存在关联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强化主体观念,淡化奖牌意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与全民健身计划合理结合;积极推进安徽省优势项目进入全国民运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