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元代诗歌的历史观照陈晓晔 ,方建荣在《电大教学》2 0 0 0年第 4期撰文指出 ,忽视贬低元代诗歌 ,是我国文学史研究中由来已久的现象 ,究其原因 :其一 ,平心而论 ,总体上应当承认元诗“不如唐人” ,比宋诗也各有短长 ,与宋诗对于唐诗的开拓创新比较 ,亦略逊一筹。其二 ,元曲风起云涌 ,波澜壮阔 ,客观上使元诗相形见绌 ,对元诗起了淡化效应。其三 ,我国诗歌运动 ,历经盛唐高潮 ,在落潮过程中 ,由于宋人的创新思维 ,有所复兴 ;至南宋后期 ,出现轻巧纤弱的倾向 ,犹如强弩之末 ,由此推而论之 ,元代诗歌当处于偃旗息鼓的底谷。这种主观臆断的思维…  相似文献   

2.
元代一直是诗歌史上被人轻视的一个朝代,大多数人认为元诗只不过是对宋诗的附和,其实不然,元诗对宋诗有继承,也有发展,但是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一个相似的基础之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文章主要针对诗风上的相似性以及诗人上的相似性两点,分析宋元诗学在理论建构上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3.
胡应麟将元诗列入中国诗歌发展谱系,认为元诗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期,开启了正德、嘉靖诗风。胡应麟批评元诗的标准是唐诗,他肯定元诗学唐的路向,但认为元诗整体成就不高,原因是过于临模又失之太浅。表面上看,胡应麟认为元诗整体上超过宋诗,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不自觉地对宋诗用力更深。胡应麟是第一位全面评价元诗的批评家,其观点对后人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元代一直是诗歌史上被人轻视的一个朝代,大多数人认为元诗只不过是对宋诗的附和,其实不然,元诗对宋诗有继承,也有发展,但是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一个相似的基础之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文章主要针对诗风上的相似性以及诗人上的相似性两点,分析宋元诗学在理论建构上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5.
"元诗四大家"之首虞集是元代中期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理论推动了元诗的发展和兴盛.诗歌宗唐是虞集的创作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研究虞集的诗歌主张,分析其理论形成的过程,探讨虞集作品对元代文坛的影响,对元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戴表元的诗学思想及其在宋元文学转型中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表元是元代初期的著名诗人与诗论家,在宋元文学转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诗论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戴表元提倡“宗唐”,力求摆脱宋诗对元诗的笼罩。对于方回的复兴江西诗风,戴表元是大不以为然、予以批驳的。他以“神”为诗的最高境界,并以唐诗为其典范。在诗学理论上,他不是重复前人的说法,而是以一些生动形象的妙喻来表述具有自己独特体验的诗学命题。  相似文献   

7.
金元之时,社会动荡,加上又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有些研究文学的人,囿于“唐诗、宋词、元曲”的成见,认为元诗成就不大。其实不然,一代有一代的文学。诗歌也是如此,每一个时代的诗歌也自有它的特色。吴梅在《辽金元文学史》中说:“飙流所始,同祖风  相似文献   

8.
元诗的发展呈现着前衰后兴微妙的变化,而科举的废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元代,传统诗歌和以杂剧为主体的戏曲存在着相互冲突、此消彼长的势头。“学宋”、“尊唐”是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前后期诗歌创作的不同倾向。门岿论所谓元诗说不上前兴后衰或前衰后兴,发展是处于一种平缓态势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元诗历来为人所轻,不独艺术成就稍逊于金元之故,实乃由于蒙元一代,后世多有所诋,故历来轻其成就。正确评价元代文学,其意义不仅在文学方面。本文就元代前期南方诗坛代表王义山及其诗作作了分析,并藉此以窥彼时南方诗坛一斑。作者认为,王义山作为元代前期南方诗坛重要人物,他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反映了南宋末年诗坛的多样化特点,宋诗自欧苏、陆以来的宗唐得古的传统,和愈演愈卑的江西派、四灵(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江湖各派的反传统,交汇于王义山诗作之中。他虽然得诸家之长,亦难摆脱诸家之短。他的理论与创作并不协调,诗歌风格也难以概而括之。失去主宰的多样化,实际是理论上的不成熟,是创作实践中的迷乱。从王义山诗歌里,我们看到了南宋末年直到元代前期南方诗坛处在困惑之中。  相似文献   

10.
张翥诗歌对元代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描述和暴露异常深刻,为元诗所少见,呈现出鲜明的史诗性特征。首先,真实地描画了元代广大人民在统治阶级的残酷赋敛、连年征战和严重自然灾害中的悲惨生活情景;其次,客观地反映了元代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斗争情况;第三,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丑恶本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张翥诗歌对元代农民起义的生动描述和高度概括,在元人诗歌以至历代诗歌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典型意义,它深刻反映了元王朝一百年左右的统治时间里,这一极为突出的矛盾现实,堪称一部形象有力的元王朝衰亡史。因此,张翥诗歌在元诗中具有独特的史诗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元诗研究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诗研究不是元代文学研究的热点 ,但 2 0世纪特别是最近十几年的元诗研究是很有成就的 ,元诗的价值和特点正日益被认识 ,元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也逐渐被肯定。回顾一下 2 0世纪学者们对元诗成就评价的前后变化 ,对元诗基本特点的认识 ,对元诗发展与分期问题的讨论等 ,从社会政治及文学学术史自身发展的角度寻找元诗研究冷与热的原因 ,对于今后的元诗研究 ,应能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元人诗文别集提要是一部既丰富又珍贵的元诗批评文献,不仅代表了清代四库馆臣相当客观的元诗批评观点,更展示了他们很高的元诗批评眼光。他们对元代诗文特点的认识,对元代诗文价值的评判,对元代诗文风气发展演进的认识和描述,都有很高价值,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元诗"四大家"歌行的题材取径多元丰富,又以酬友寄赠、忧念民生、题写书画等为其歌行体诗歌的主要生产方式。四人与道士羽流、多族身份诗人的多向互动,全面体现了元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气度;对社会矛盾、林泉之思等内容的揭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特有的时代情绪,具有一定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4.
清代学者顾嗣立所编选的《元诗选》初、二、三、癸集,共收录元代诗人近3000家,诗作约25000首,是元代诗歌史上的第一部大型诗歌总集。《元诗选》的文献学价值是多方面的。现从《元诗选》的《凡例》、元诗文献搜集、诗人小传等为切入点,对《元诗选》的文献学价值进行论析。《元诗选》为保存与整理有元一代诗歌文献作出了巨大贡献,应载入中华文化之史册。  相似文献   

15.
《太原大学学报》2017,(4):58-62
元诗"四大家"指元代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代表了元诗的特色所在,在元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近三十年来,以四大家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显著,四人的诗歌创作研究仍然是主流,并受到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其文献整理、生平与思想等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开拓。展望未来,元诗"四大家"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6.
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文人的世界”这一教学内容中曾经指出:“与侧重抒情的唐诗不同,宋诗最大的特色是讲求诗歌的哲理性。”阅读宋诗,品味宋诗,确实让人深深感受到宋诗以富有哲理而见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理论论述与文本细读的融合,辨析现代诗中“元诗”写作的语言本体论向度.“元诗”,即关于诗本身的诗.这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意在表达诗人对语言呈现/展开过程的关注,使写作行为直接等同于写作内容.在这类诗人看来,诗歌“语言言说”的可能性实验,本身已经构成写作的目的,诗不仅是表达“我”的情感,更是表述“元诗”本身的.传统的写作一般是诗思已先然存在,而“元诗”意图的写作则是诗思与语言一点一点同步发生的.语言作为存在的现身,既含有内部的自动性成分,又含有全部历史使用过的语义积淀,同时还有着诗人潜意识、直觉的投射.对新世纪以来过度平面化的诗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诗人言说之后,激发出“语言言说”的魔力,揭示其中的神秘与未知意味.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 "唐宋诗之争"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公案。在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中,宋诗研究在逐步推向深入,但宋诗的命运却是走向冷落的。这就说明:宋诗研究自有其价值,但不必过分推崇宋诗。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宋诗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缺少形象思维的毛病,但在反映民族矛盾和运用艺术技巧方面,比唐诗还有新的发展。元诗变宋,流于绮弱。明代前、后“七子”要力矫元诗之病,复汉魏、盛唐的“高格”,又陷于生硬模拟。后期的“公安派”、“竟陵派”的诗人,反对模拟,要自出手眼,惜作品多流于轻浅和僻涩。  相似文献   

20.
论诗宗唐,讲究温柔敦厚之"诗教",力倡"格调"说的沈德潜尝言:"宋诗近腐,元诗近纤"寥寥八字,便将历时四百载,包括本书所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等等大家、名家在内的,数以千计的诗人和数以万计的诗篇,统统"一锅煮"地给予贬抑了!不过,认识宋诗的长处而不吝赞赏者,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中叶以后),大有人在;而元诗之受到冷落,似乎迄今犹然。笔者不敏,窃以为欲知如何起宋诗末流之衰,救宋诗偏失之弊,不可不读元诗;欲知元人力追唐音但仍具自家面目,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