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天台遗则为牛头禅六祖慧忠门人。慧忠寂后,他移居天台佛窟岩习禅,前后40年,自有所悟,时人称“佛窟学”。佛窟学的特色可概括为:继石窟佛教遗风,杂有牛头禅色彩的道学化禅宗。  相似文献   

2.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对禅宗起源的探讨也是对佛教进行溯源的过程。禅并不是佛教的专利,而是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中国、印度等国家都有参禅、悟禅的现象。禅主静,中国的理学和西方哲学中都有主静一面,所以,"静"是人类生知、生智的精神现象。而佛教禅则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禅的深刻意蕴和现实修为。佛教把习禅作为人类共知的开发心智的行为,禅定修行悄然兴起,这也是禅作为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见证。  相似文献   

3.
丁欢 《文教资料》2011,(36):211-213
宋诗与禅宗密不可分.不论是文人生活上的修习,还是思想上的倾向,抑或友人的结交,都与禅息息相关。禅与宋诗相互影响,禅促进了宋诗的“世俗化”,宋诗丰富了禅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传承于印度古老修习方法的禅一经传入中国,并与老庄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心斋”、“坐忘”等哲学理念相融合,诞生出“禅宗”这一特立独行的宗教流派,禅讲求“寂、空、静、虚”的心灵状态,对我国山水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比丘尼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群体。比丘尼虽因多种因素出家为尼,但是基本上都与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空间密切相关。比丘尼的生活可以出家为界限划分为两个阶段,她们在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中都标榜了外在社会赋予她们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她们的社会形象是积极的。比丘尼的个人生活及其在社会空间中的角色同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盛唐诗人王维与宋末词人张炎因为禅缘而契合。首先,他们习禅的思想依据比较相似。其次,他们所作诗词都体现出了闲的文化品住,并在直观中蕴含着空观的审美追求以及纯粹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7.
《比丘尼传》是南朝梁释宝唱所写的一部比丘尼传记,是中古时期比较有价值的语料。文章选取《比丘尼传》中的复音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类型进行了分类统计,并浅谈汉语双音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佛教律部经籍被系统地翻译到中国,促进了中国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发展。虽然比丘尼具足戒严格规定和限制了比丘尼与世俗社会的联系,但是,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原因,两晋南北朝的比丘尼们并不能做到超然世外,她们与世俗社会的联系和受世俗社会的影响是很深的。可以说,主动或被动地纠葛于佛教戒律与世俗社会之中,是两晋南北朝比丘尼信仰与生活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清中叶著名文人黎简是个虔诚的佛门信徒,他处在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中,自己与僧侣交往密切,更通过与海幢寺僧人澄波的交往而与天然和尚有一段渊源;与僧侣的交往加之自己的思索,黎简形成了一定的禅佛观,一是提倡儒佛同源,二是习禅不拘形式,直指内心,而归依佛门,也对黎简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人生态度上的淡泊功名,社会情怀的悲天悯人,创作时援禅入诗,作品具有隽秀空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禅诗是禅与中国古代诗歌相融而产生的一个新的诗歌类别。禅诗以禅为体,以诗为用。禅力求通过主观心灵的直觉观照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这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创造中的情景交融和言外之意等特征极为相似。禅选择以诗为载体是中国古代诗歌具有与禅意表达独相契合的内在联系,即意境。禅诗的美学价值即禅诗意境。禅诗的意境表现有五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张纯一是近代一位颇为重要的佛教人物,像他那样主张佛化基督教、以佛教释评先秦诸子并且在这方面有多部专著的人很少见。他的《老子通释》一书即是本着佛学义理来解释《老子》的。通过分析张纯一所论老学源流、老子之道、无为之益、修身之理,可以发现他注解《老子》有两大特色,一是以通释老,二是以佛解老。通过研究《老子通释》一书,可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人物是怎么解读《老子》的。  相似文献   

12.
王路平先生的《贵州佛教史》在探索源头时不强作解人 ,多费笔墨 ,只把贵州佛教之源上溯至西晋 ,而迳以唐代牛腾作为贵州佛教传播之始 ,表现出其学术严谨性。该书大量利用黔僧史料 ,以及贵州各地方志 ,发掘出许多新鲜内容。在佛教史方面 ,注重法脉相传 ,把贵州佛教与全国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方法上 ,本书史论结合颇佳 ,难能可贵。读一本《贵州佛教史》 ,了解西南一方风俗民情 ,知道多民族社会的形成史 ,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3.
以佛日契嵩《辅教篇·孝论》为中心,从契嵩的生平、历史背景、佛教孝道观的演变、对契嵩孝道观的分析和《孝论》的历史价值等方面入手,提出以下观点:⑴《孝论》既是对之前历代佛教孝道观的集大成,更是第一部系统的孝道观理论著作;⑵《孝论》在会通儒释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突出了佛教孝道观独特的地位和价值;⑶《孝论》注重世俗与出世、务实与求道的结合,影响了后世佛教孝道观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4.
辽代佛学字书《龙龛手镜》的写作地点为蔚州金河寺,该书对佛学传播和辽与朝鲜的文化交往发挥过重要作用,宋代最早的刻本产生于北宋熙宁中。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的《大同书》深受中国佛教的影响。清末的学术背景以及康有为早年求学的经历,使佛学在其思想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于世间"苦"的描写,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都体现出佛教在作者思想中的痕迹。深入把握佛学在康有为"大同"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全面把握作者的思想,认识中国近代政治思潮的流变以及认识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冯金忠先生的《燕赵佛教》一书,利用史籍和出土墓志等文献资料,采用了细致、明确的分析论证方法,从佛学的发展及佛教建筑方面对燕赵佛教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剖析论述,在细微之处揭示出了燕赵佛教与全国佛教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及政治体制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自古至今缅甸举国上下信奉上座部佛教。《琉璃宫史》有助于东南亚研究界学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佛教在缅甸及东南亚的传播及其对社会、文化、伦理和习俗等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意见》是明代万历时期内阁大学士陈于陛的著作。《意见》一书反映了陈于陛忠君爱民、维护儒家传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但其中也包含了佛、道、天命等方面的消极思想。  相似文献   

19.
曹学俭《蜀中高僧记》,可谓蜀川“第一佛传”。考述《蜀中高僧记》中众多僧师的生卒行迹,可略知自晋至明1300年间巴蜀佛教的发展概况。巴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获得了近八百年的安定局面,使得经济相对发达,再加上统治阶级的扶持,所有这些因素促成了唐宋巴蜀佛教的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